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规范_第1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规范_第2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规范_第3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规范_第4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及控制规范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SN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XXXXX?XXXX检验检疫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指南Risk Assessment Guidelines of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for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Laboratorie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2、术语和定义14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内容1 4.1 病原微生物特征风险评估1 4.2 实验活动风险评估25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流程及其描述2 5.1 风险评估流程2 5.2 风险评估前的准备事项3 5.3 病原微生物评估4 5.4 形成风险评估报告5 5.5 重新评估6附录A(资料性附录) 风险评估示例-禽流感7附录B(资料性附录) 病原微生物风险控制措施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3、:引?言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因控制措施不当,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工作人员或传播到社会上传染人群的风险。通过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就可能减少或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风险评估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本标准是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指南性文件,针对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实际工作需要,围绕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实验活动进行全面风险评估。本标准围绕病原微生物这个核心内容,对其可能威胁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诸多因素进行识别、判断和制定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检验检疫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指南范围本标准给出了检验检

4、疫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内容、风险评估流程、风险控制的指南。本标准适用于涉及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Z 21235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和指南SN/T 2024 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技术要求术语和定义GB 19489、SN/T 2024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内容4.1 病原微生物特征风险评估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 病原

5、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类型等技术鉴定。临床症状 潜伏期、病程、感染计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是否产生毒素等。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媒介传播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病原菌种类、菌(毒)株种类、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在自然环境中的稳定性、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病死率、人群易感性、季节性、区域局限性、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等。预防、检测和治疗措施 药物、疫苗、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及预防控制措施等。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总则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有关的研究、培训、检测等活动。如

6、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废弃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样品销毁等。样品 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接收、样品保存、样品销毁等实验活动。人员 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人员资质和心理素质、生物安全知识、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免疫状况、外部人员活动或提供服务时。设施设备 实验室建筑设施、通风设施、供水排水系统、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室检测设备、实验室研究设备等。其他 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非常规活动、意外事故、法律发生变化等。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流程及其描述风险评估流程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原则可遵照GB/Z 21235的规定,风险评估流程图见图1。附录A以禽流感

7、病毒为例给出了风险评估的参考模板。图1:风险评估流程图风险评估前的准备事项确立风险评估目标 风险评估的目标为评估过程提供导向,同时合理界定风险评估范围。目标描述的要素是:病原微生物种类;拟评估的疾病种类;危害形式。 如果某一方面没有进行具体描述,则认为该方面无特定范围。具体示例见表1。 表1 目标范围描述的要素类型及示例要素类型示 例样品种类应说明样品种类以及类型,如食品、血清、鱼粉等拟评估的病原微生物如对禽流感、鲤春病毒病等拟评估的危害形式如疾病传播、质量卫生隐患、生态危害事件等确定组织结构 风险评估实施前,成立风险评估小组以支持评估过程。风险评估小组包括管理层和执行层。风险评估过程中所有的

8、决策或决定应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批准。信息收集 风险评估信息渠道包括:科学文献;标准;政府机构、有关国际组织以及生产企业的数据库;征求专家的意见等。 如果现有资料不足,可进行专门研究补充现有的资料。制定评估方案 制定评估方案时,评估者应勾画出一条病原微生物扩散和传播的设想途径,并对风险发生的关键环节进行评估。评估者应根据风险发生关键环节的评估情况,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法规、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现实条件,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应包括风险评估目的、组织机构、评估过程所需资源、评估结果的形式等内容。 如果相关资料太少以致风险评估难以开展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入一些减少风险的措

9、施,降低某些关键环节的风险,从而简化评估方案。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的目的是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由于某种病原微生物或生物毒素引起,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描述。相关信息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起源、鉴别、培养性、传染性、致病性、实验动物研究以及稳定性研究等。危害描述危害描述是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最理想的危害描述方式是建立剂量反应关系,要考虑感染和致病的不同结果。危害描述时需要考虑一些与病原微生物和人类宿主都有关系的重要因素。与病原微生物有关的重要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增殖能力;耐药性;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变化

10、的毒力和感染性等。与宿主有关的重要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个体宿主的易感性;人群特征如人群免疫性、预防与治疗等。 在实验活动中,根据检测项目本身的特点评估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检测项目使用经灭活处理的样品时风险较小,检测项目需要对样品进行增殖培养时风险较大。暴露评估可能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暴露到人体和(或)环境的风险源的定量或定性评估。暴露评估应包括病原微生物从样品采集、保存、处理、检测直到销毁整个过程潜在的人群暴露程度的评估。评估者应客观描述病原微生物与引入地区易感动物或人群接触的生物途径,根据接触的剂量、时间、频度、期限、途径以及接触样品的种类和人群的数量等信息,估计接触发生的可能性。暴露评估需要

11、信息如下:a)生物学因素;b)地区因素;c)样品因素。如果暴露评估证明没有显著风险,则风险评估可在此得出评估结果。风险描述 在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的基础上,定量或定性估计(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在特定条件下相关人群发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可以通过比较与疾病流行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评估。5.3.4.1风险优化级的确定 当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风险时,评估者应判定不同病原微生物风险的优先次序或等级,比较不同病原微生物危害的风险的相对值,对于风险级别的疫病危害应优先配置资源。5.3.4.2判定风险的安全水平 评估者应科学判定风险的安全水平,即判定风险可否接受。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界线的划分应

12、考虑发展战略、法律法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风险控制的成本等因素。风险安全水平的确认,应得到最高管理者评审并批准。5.3.4.3控制措施的选择 评估者应提出回避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后果)、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风险处理的建议。在风险处理方式选择上,应考虑人员素质等现实条件,充分考虑成本与风险的平衡。具体风险控制措施参见附录B。 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应形成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正式报告文件。风险评估的原始记录要做好标识、检索、保存等。正式报告应包括下列文件:a 风险评估方案;b 危害识别文件;c 危害描述文件;d 暴露评估文件;e 风险描述文件;f 重要风险评估记录;

13、g 风险评估判定结果文件。重新评估 在下列情况下,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发生事件、事故;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改变)。(资料性附录)风险评估示例-禽流感风险评估前的准备事项确定风险评估目标 实验室能否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检测工作。确定组织结构 风险评估小组应由熟悉高致病性禽流感操作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工作,小组成员应具有动物检疫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风险评估过程中所有的决策或决定应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批准。信息收集生物学因素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能够感染多种家禽(鸡、鸭、

14、鹅、火鸡、鹌鹑、珍珠鸡等),也能感染观赏鸟和野鸟。此外,还曾在人、鼠、鼬鼠、雪貂、猪、猫、虎、狗等动物体内发现禽流感病毒。 依据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可以分为两种。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病毒传播快,能够引起严重的疾病,造成极高的病死率(48小时内病死率最高可达100%)。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其中也包括H5N1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症状温和,某些物种的鸟类感染后难以发现临床症状或不出现临床症状。 病毒可通过直接与感染禽鸟的接触、与感染禽鸟粪便、饲料、水、养殖设备等接接触传播。破损的感染禽蛋也会给孵化场带来疫情。通报性禽流感的

15、潜伏期是21天。动物感染后,病毒存在于动物的呼吸道、肠道、内脏器官、排泄物中。动物肌肉组织通常不会天然带毒(部分HPAIV例外),但由于屠宰、加工等处理过程对动物呼吸道、肠道、组织器官的破坏,可能会使肌肉组织机械性的带毒。相关法律法规A.1.3.2.1 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推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是病毒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试,备选方法是琼脂免疫扩散和HI试验。OIE陆生动物诊断测试与疫苗手册推荐的用于国际贸易的检测方法是采集咽拭子或泄殖腔拭子,通过鸡胚培养,进行HA、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或ELISA检测是否有A型流感病毒,最后通过HI或RT-PCR进行分型鉴定。A.1.3.2.2 国家质检总局在检验检

16、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中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的危害程度、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运输包装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规定,见表A.1:表A.1 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动物病原微生物名称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运输包装要求备注(危害程度病原分离培养动物感染实验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实验灭活材料实验进出境样品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BSL-3ABSL-3BSL-2BSL-2BSL-2UN2814(仅培养物)实验的感染性材料的处理要在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农业部一类病原微生物制定评估方案第一阶段:开始阶段(时间约一个月)

17、确定评估目标确定评估组成员及分工制定实施方案信息收集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时间约三个月)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形成评估报告第三阶段:专家反馈,修改完善(时间约一个月)危害识别禽流感的起源 文献中记录的最早发生的禽流感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病原识别 禽流感病毒一般为球形,直径为80120纳米,但也常有同样直径的丝状形态,长短不一。病毒表面有1012纳米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病毒囊膜内有螺旋形核衣壳。两种不同形状的表面钉状物是HA棒状三聚体和NA蘑菇形四聚体。AIV的毒株

18、分类基于HA和NA亚型。目前已发现16种血凝素HA和9种神经氨酸酶NA,所有这些都是从禽流感分离物中以不同的组合鉴定出来的。 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这8个片段编码10个病毒蛋白,其中8个是病毒粒子的组成成分HA、NA、NP、M1、M2、PB1、PB2和PA,另两个是分子质量最小的RNA片段,编码两个非结构蛋白?NS1和NS2。NS1与胞浆包含体有关,但对NS1和NS2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现在已经获得了包括H3、H5和H7在内的几个禽流感病毒亚型HA基因的全部序列以及所有14个血凝素基因的部分序列。 禽流感病毒粒子大约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

19、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质位于病毒的膜内,大部分为磷脂,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和糖脂。几种碳水化合物包括核糖在RNA中、半乳糖、甘露糖、墨角藻糖和氨基葡糖,在病毒粒子中主要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 病毒蛋白及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是病毒基因组特异的,但病毒膜的糖蛋白或糖类链的脂质和碳水化合物链的成分,是由宿主细胞确定的。病毒培养特性 来自于禽源的流感病毒通常在鸡胚上生长良好,从哺乳动物特别是猪体内分离到的流感病毒在鸡胚上生长不良,应在MDCK细胞系中进行培养和增殖。病毒抵抗力 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去污剂等脂溶剂比较敏感。福尔马林、氧化剂、稀酸、乙醚、脱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

20、酸钠和铵离子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禽流感病毒没有超常的稳定性,因此对病毒本身的灭活并不困难。病毒可在加热、极端的pH值、非等渗和干燥的条件下失活。 在野外条件下,禽流感病毒常从病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受到这些有机物的保护极大地增加了抗灭活能力。此外,禽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20时为7天。危害描述病毒的传染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实质上是禽类的病毒,从动物进化观点看,禽类流感病毒出现比人流感早,同时鸟类品种多,数量大,多数习惯于群集生活,这就形成了流感病毒长期生存下来的条件。目前已知有16

21、个流感亚型能引起禽流感, 已发现的所有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几乎均可在禽中找到,禽流感病毒在禽类的广泛流行提供了病毒的广泛的储存宿主。迁移性的水禽 ?特别是野鸭?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 这些禽类大多数对病毒有抵抗力。迁移性禽类是引起跨国界禽流感流行扩散的主要原因。 近来发现一些禽流感病毒能直接传给一些哺乳类动物,如海豹、鲸鱼,猪和马,并造成流感局部暴发或流行。禽中流感病毒品种繁多,优势毒株随年份、季节和禽品种不同而异,近来基因发生学分析表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禽流感病毒的基因不同于北美的,估计这是由于候鸟迁徙途径不同所造成。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会轻而易举地直接感染人类或在人类中引起疾病的传播

22、和流行。迄今还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导致人类流感暴发。但是,病毒能够很快地繁殖和变异,在人与动物接触频繁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毒株发生变异,变得能够感染人类。易感人群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其属于易感人群。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以及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人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

23、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禽流感疫情分布1997年3-5月,我国香港特区新界3个鸡场发生了民间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暴发,造成3个鸡场倒闭,7000只鸡死亡,并发生了18例禽H5N1流感病人,其中6例死亡,造成香港特区处死140/150万只生禽,损失上亿元港币。1998年我国内地发现了禽H9N2流感病例,也震惊了世界。2003年初香港大学从两名SARS样病人中分离出两株H5N1毒株。2003年2月H7N7亚型毒株在荷兰鸡群引起流感暴发,至3月底有128个鸡场直接受到威胁并造成500余个鸡场饲养的600余万只鸡全部被杀光。至少50余人与病鸡接触者同样得了H7

24、N7毒株感染表现出有限的人传人能力。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禽流感病毒按致病力大小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两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历史上都是由H5、H7和H9亚型中具有高致病性毒株所引起的。在禽类中传播快、病死率高。它主要表现出禽全身系统中毒症状或严重呼吸道综合征,发病突然,迅速蔓延,危害极大, 死亡率可高达100%,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暴露评估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控制与治疗动物禽流感的控制和治疗 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H5血清亚型等)主要控制措施包括:早期诊断,规定疫区,严格封锁,扑杀

25、受到HPAIV感染的所有禽类,对疫区内可能受到HPAIV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的消毒等,以防疫情扩散。 动物低致病性禽流感(H9血清亚型等)的控制措施:隔离封锁发病禽场或禽舍。严禁将病鸡或可疑病鸡上市流通。 加强消毒工作,改善禽只的饲养管理,冬春季节注意通风换气,作好防寒保暖工作。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对动物禽流感目前尚无可靠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在禽流感流行过程中,不主张治疗,以防止疫情扩散。对于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易感禽,应进行高密度的紧急免疫接种。使用国家批准(制定)生物药品厂生产的疫苗。作好免疫登记记录。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所开展的实验项目a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有:血细

26、胞凝集抑制试验HI、微量中和试验(M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琼扩试验(AGID)。b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RT-PCR等方法。c病原分离鉴定方法主要通过接种鸡胚、细胞培养进行。d)检测所依据的主要的标准有: 国家标准:-GB 19441-2004 进出境禽鸟及其产品高致病性禽流感检疫规范-GB 19442-2004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GB/T 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GB/T 19438.1-2004 禽流感病毒通用荧光RT-PCR 检测方法-GB/T 19438.2-2004 H5亚型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

27、测方法-GB/T 19438.3-2004 H7亚型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测方法-GB/T 19438.4-2004 H9亚型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测方法-GB/T 19439-2004H5亚型禽流感病毒NASBA检测方法-GB/T 19440-2004禽流感病毒NASBA 检测方法 行业标准:-SN/T 1182.1-2003 禽流感抗体检测方法:琼脂免疫扩散试验-SN/T 1182.2-2004 禽流感微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SN/T 1754-2006出入境口岸人禽流感诊断标准及监测规程-SN/T 2093-2008入出境人禽流感染疫交通工具卫生处理规程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的操

28、作在禽流感血清学检测过程中,需要预先处理血清,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AIV,存在感染的可能。禽流感的浓缩纯化方法很多,包括病毒的超速离心、聚乙二醇浓缩透析和红细胞吸附等。其中以病毒的超速离心最为常见,该项操作过程有产生气溶胶和意外溅洒的可能,实验者有直接大剂量感染病毒的机会。实验中,操作人员有被血液或病毒培养上清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被禽流感感染的可能。禽流感的组织细胞培养分离操作时,产生气溶胶有通过呼吸道吸入而感染病毒的可能。风险描述风险优化级的确定只对禽流感检测项目进行评估,此次评估不存在风险优化级确定问题。判定风险安全级别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动物病原微生物试验

29、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二类病原微生物和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其它低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BSL-2/ABSL-2: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BSL-3/ABSL-3: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病毒培养:指病毒的分离、培养、滴定、中和试验、活病毒及其蛋白纯化、病毒冻干以及产生活病毒的重组试验等操作。利用活病毒或其感染细胞(或细胞提取物),不经灭活进行的生化分析、血清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操作视同病毒培养。使用病毒培养物提取核酸,裂解剂或灭活剂的加入必须在与病毒培养等同级别的实验室和防护条件下进行,裂解剂或灭活剂加入后可比照未经培养

30、的感染性材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操作。 动物感染实验:指以活病毒感染动物的实验。 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等操作。未经可靠灭活或固定的人和动物组织标本因含病毒量较高,其操作的防护级别应比照病毒培养。 灭活材料的操作:指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操作。 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指针对确认无感染性的材料的各种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无感染性的病毒DNA或cDNA操作。 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

31、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动物病毒为UN2900)和UN3373。对于A类感染性物质,若表中未注明“仅限于病毒培养物”,则包括涉及该病毒的所有材料;对于注明“仅限于病毒培养物”的A类感染性物质,则病毒培养物按UN2814包装,其它标本按UN3373要求进行包装。凡标明B类的病毒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进行包装。 控制措施的选择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暴露后的处理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相关操作,本实验室不能进行涉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实验操

32、作。发现相关症状 在禽流感流行时期接触可疑样品的情况下,若操作者或其所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出现疑似禽流感感染的症状,则应被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到指定医院就诊,并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在就诊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以免疾病传播。事故报告制度 a发生上述突发事件和事故,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口头报告,负责人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必要时及时进入现场进行处理。应如实填写事故记录和事故处理记录; b处理后负责人应立即向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做详细汇报; c生物安全委员会和负责人应认真负责,及时对事故做出危险程度评估。在12 h内向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d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

33、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感染者的发病过程作详细记录和检验; e事故有了结果以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深入实事求是地找出事故的根源,总结教训写出书面总结。单位领导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报告事情的原因、经过、后果和影响。风险评估结论 禽流感的爆发给世界农业带来沉重打击,为防范禽流感在实验室泄漏或感染事件的发生,应加强禽流感在实验室的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估。从事禽流感相关活动应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在检验检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的规定,同时考虑到农业部、卫计委的相关规定。 a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和动物感染实验均应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所有相关的废弃物应在BSL-3级实验室内高压蒸气灭菌,其它实验项目可在BSL-2级实验室完成。 b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除涉及病毒分离、动物感染实验和进出境样品检测需在BSL-2级实验室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