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联考】天津宁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区级联考】天津宁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区级联考】天津宁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区级联考】天津宁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区级联考】天津宁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2019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检测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浅退(ku1)颁发(ban)翘首(qiao)B.仲裁(zhong).酿(ku)溟冽(lin)C.由惠亿hong).儆(du)管刻(juan)D.咆哮(pao)遗嘱(zh口)要塞(sai)弹精竭虑(dan)屏息敛声(nian)惊心动吗(po)锐不可当(dang)【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翘首(qiao)(qiao)B屏息敛声(nian)(li&n)C正确;D遗嘱(zhu)(zhu)要塞(sai)(sai)据此,答案为CoA.泄气建树凌空催枯拉朽B.巨额钞票默契眼花缭乱C.潇洒敦煌娴熟震耳欲聋

2、D.浩瀚渗透歼灭白手起豕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A催枯拉朽摧枯拉朽;B正确;C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A。3.选择一组正确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横线上()(1)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诺贝尔奖金。(3)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牛I别慷慨,让她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4)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A.切断设立镇定自如一丝/、苟B.隔断建设亭亭玉立兢兢业业C.隔绝建立从容/、迫无微/、至D.切断设立从容/、迫一丝/、苟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1)切断:割开;

3、截断。隔断:隔开。隔绝:把某一物体分开与外界完全断绝。根据语境,用“切断”更能体现我军的气势。(2)设立:成立,建立。建设:创建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建立:开始成立或产生。依据适用对象,应该选用“设立”。(3)镇定自如: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情似的。亭亭玉立:多形容女子身材美好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多姿。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静。根据语境应该选用“从容不迫”。(4)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毫不马虎。用来修饰“检查”恰当,与语境相合。据此,答案为D。【点睛】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一定要结合相应的语境和句子间的关系来选择。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

4、理,只有放到语境中揣摩出来的意思才会是正确的全面的。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B.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C.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D.深恶痛疾:指外表很凶恶,让人感到十分害怕。【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据此,选项D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o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A.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5、“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D.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反语的理解。反语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A句中“精通时事”运用的是反语;B句中“爱国青年”运用的是反语;C句中的“正人君子”运用的是反语;D没有使用反语。据此,答案为Do6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B.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C.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D.那对

6、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比喻修辞的理解。A句把“眉毛”比作“树根”,是比喻。B把“胡子”喻为“滔滔白浪”,是比喻。C这是描写句,不是比喻句。D把“眉毛”喻为“灌木丛”是比喻。据此,答案为Co7 .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8 .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林教头林冲豹子头)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7、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依据对联的格式要求,与“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形成对应的是“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故答案为Ao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8 .高铁开进机场,铁路与港口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交通

8、枢纽的作用。C.刚刚结束的武汉高校文化艺术节活动,旨在加强校际深度合作,促进校际文化交流。D.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有误,应该把“坚持始终”改为“始终坚持”。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

9、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9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B. “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C.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

10、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A:“和等”重复,删去省略号;B:后半句的句号应t在引号后面;D:三四之间的屯号删去。C正确,故选:Co【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0.古诗词名句填写。(1)风声一何盛,!(刘桢赠从弟(其二)(2) ,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3)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4)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名句是,。,O【答案】(1).(1)松枝一何劲(2).(2)剧哉边海民(3).(3)馨香盈怀袖(4).(4)老骥伏柄(5).志在千里(6).烈士暮年(7).壮

11、心不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哉”“馨”“骥”“暮”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

12、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11 .综合性学习。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中国梦”的含义。(2)同学们围绕“中国梦”拟出了上联,请你在横线上补全下联。上联:神州盛世放飞中国梦下联:

13、华夏伟业(3)请根据示例,简要讲述一下你的“中国梦”。示例:工人:工作稳定,生活安宁,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农民:种好田地,有个好收成,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土地,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学生:【答案】(1).(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2)示例:开拓复兴路、唱响复兴曲、奏响民族歌(3).(3)示例:学习成绩优异,学到真本领,造福社会,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句式相近,符合题意即可)【解析】(1)认真阅读文字,找相关语句,然后进行概括。试题分析:考点:综合性学习概括能力点评:做好此题关键是筛选相关语句,概括含义。(2)上联放飞”是动词,中国梦”是名词。下联应相对即可。

14、试题分析:考点:综合性学习对偶点评:做此题要理解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语句或句子。结合文段具体写对联。(3)看修辞,看句式,看句间关系,然后结合自己作为学生来写相关内容。试题分析:考点:综合性学习句式仿写点评:做此题的关键是看例句,并结合学生的身份来确定内容。阅读理解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

15、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坎:低洼的地势,坑。馁:饥饿。啖:吃。1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忽堕一坎内堕:(2)见熊子数头数:子造出尽既:(4)人衅其意解:1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既出尽,此人自分必死坎中。(2)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答案】12.(1)掉落(2)几,几个已经(4)明白15 .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2)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16 .(1)小熊全部都出来了,那人料想自己必定会死在坑中。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16、【解析】【12题详解】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堕”是“掉落”;“既”是古今异义词,“已经”的意思。【13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句意是:每个早上,母熊觅食回来

17、,总是分给他一份,这个人依赖(母熊给的食物)用来活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既、尽、自分”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言、顾、安、哉”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

18、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参考译文: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一会儿,大熊把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个早上,母熊觅食回来,总是分给他一份,这个人依赖(母熊给的食物)用来活命.后来,后来小熊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全走了,那人料想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

19、跳出,(那人)就死不了了.啊,都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

20、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7 .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1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19 .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从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20 .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恶灵魂。21 .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22 .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答案】15.在东京的所见所闻16.只不过,失望17.(1).憎恶、讽刺(2).标致(3).反语18 .(1).行尸走肉(2).醉生梦死19 .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20 .承上启下的

21、过渡作用【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根据选文所写的东京的景色,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等内容,可概括为:“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据此概括作答。【16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句子中的“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

22、是因为作者看到清国留学生们不学无术的种种表现,让他感到失望。据此理解作答。【17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目睹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的行为,对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用反语“标致”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表达了极度憎恶之情。据此理解填写作答。【18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当时的清朝政府派出留学生到日本,想让他们寻求救国的本领,然而,他们却是在这里“赏樱花、学跳舞”,过着“不学无术、行尸走肉”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这些人“醉生梦死”的丑恶灵魂。【19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重点的语句分析体会。

23、作者到日本是想学医救国的,但是到东京后,见到清国留学生们赏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因而倍感失望。“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等语言可以体会到作者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这正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据此理解作答。【20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去仙台学医的经历,起到过渡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父亲是一盏灯崔立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原本,他们不该迷路。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

24、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

25、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

26、人家。“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病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

27、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21 .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2 .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3 .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

28、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24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5 .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答案】21.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22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23 .父亲并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

29、去,都是黑乎乎的;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24 .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深沉的爱)25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解析】【21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

30、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文一共叙写了两件事:一是父亲带领迷路的儿子走出森林;一是父亲卖房帮助儿子还清担保的贷款。【22题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叙写做铺垫。(1)句通过对大森林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2)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

31、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本题中“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是动作描写,“脸上满是汗珠”是外貌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阵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和走出森林的艰辛。据此理解作答。【23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本中暗示性的语句分析作答。从“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这些语句可以推断出父亲其实也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罢了。【24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

32、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文章所叙写的两件事,可以发现父亲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都表现出了沉着冷静、深爱儿子的美好品质;从“父亲带领迷路的儿子走出森林”一事中,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来激励儿子,还可见其智慧;从“父亲卖房帮助儿子还清担保的贷款”一事,又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担当的人。据此概括作答。【25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

33、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题“父亲是一盏灯”,运用比喻的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如一盏灯一样,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点睛】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作文26.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答案】例文:温暖的旅程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每当这首歌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都沉浸在幸福和感动之中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妈妈给了我无私的爱,温暖了我前行的旅程。妈妈的爱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的学习生活之中。妈妈的爱像一条河。在妈妈的爱河里,我就是那自由快乐的小金鱼,都说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同样,我的成长离不开妈妈温暖的关怀。曾记得,去年暑假我们全家出去旅游,一路的好风景尽收眼底,可偏偏不巧的是,回来时卧铺票十分紧张,连硬座才好不容易买到。车厢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