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3)教案_第1页
解决问题(3)教案_第2页
解决问题(3)教案_第3页
解决问题(3)教案_第4页
解决问题(3)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三年级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单元 解 决 问 题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教学目标: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解决连除应用题。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在感受、体验、探索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六一节的脚步声一天一天向我们走近,我们苍南实验一小为了欢庆“六一”开展了各种活动。看!三(1)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图,图上画的是60位小朋友出场进行团体操表演)师: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三(

2、1)班的同学整理成漂亮的队形。出示图:(主题图)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每队有多少人?每个圆圈有多少人?)2、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求每个小圆圈有多少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收集哪些有用的信息?3、学生汇报,师引导。将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例2三(1)班60个同学参加团体操比赛,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几人?二、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1、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算式,相信你一定能行!2、组织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看看,哪一组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

3、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60÷2=30(人) 30÷5=6(人)60÷2÷5=6(人)60÷(2×5)=6(人)每组方法师边听边板书,再由学生说说这种方法解答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课堂上有出现第种方法,先解决“两队一共有几个圆圈?”的策略,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4、师评价: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答。要想求每一小圈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可以先求每队有几人?再求每小圈有几人?只是方法是综合算式,方法是分步列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100页“

4、做一做”中的问题。(1)六一节同学们除了开展团体操比赛,还开展学雷锋助人为乐活动,你们瞧!(出示做一做主题图);小红和小明要帮助工艺厂装960个玻璃杯,小红说:“6个装一盒。”小明说“8盒装一箱。” 小朋友要算能装多少箱,怎么想呢?”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注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这道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收集哪些相关的信息数据,第一步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对于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的策略,给予表扬。2、做完好事,老师决定带他们去动物园参观大猩猩,他们出示图(第16题),在参观的过程中,小明向训练员了解了不少大猩猩的生活习性

5、,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用哪些方法解决?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先解决什么问题。3、练习二十三第15题参观完动物园后,小明和小红又去哪儿?(出示第15题主题图稍作改动:有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6层,每一层至少可以放10本,现有126本书,你认为放得下吗?)(1)先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3)、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A、用连乘的方法:3×6×10=180(本) 180比126本大多,所以放得下。B、用连除的方法:126÷3÷6=7(本) 7本比10本少,所以放得下。C、估算的方法

6、:如一个书架可以放6×10=60本,那么两个书架放120本,126本3个书架一定放得下。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评价,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摆放更美观?小结:同样一道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四、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在生活中,你用连除解决过什么问题吗? 举例说一说。评解决问题徐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 例2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例1连乘的基础上学习的,例2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徐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1、利用讨论和交

7、流,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团体操图片情景,自己寻找数学信息(共有60人;分成2队;每队有5个小圈)。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三种解决方法(实际上是2种,其中一种只是列式格式用的是综合算式,分步与综合属于同一种思考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身能力出发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

8、多样化。 2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或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要知道,先要知道,让学生说出解答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展示,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

9、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商讨之处:1、有时老师提问还不够精简。比如:在做练习书本第105页第14题时,师问:这道题告诉我们是一天的还是怎么样?或许是老师讲得太多,所以感觉老师分析这道题时显得有点啰嗦。建议不妨放开些,让学生说说:通过读题,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先要解决什么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找信息,自己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2、作为新课例题教学,是否有必要对获得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板书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

10、#160;                          数学广角重叠的问题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下册108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使学生

11、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 激趣引入(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如果马上就要开运动会你们都想参加哪些项目?(学生回答)师:同学们可真积极,今天老师就先给想参加跑步和跳绳的同学报个名。板书:跑步 跳绳师:每人至少报一项,如果两项都喜欢也可两项都报名。师:我们先来统计这组的同学的报名情况。要报名跑步的举手,报名跳绳的举手。板书:跑步A人? 跳绳B人师:跑步A人,跳绳B人,那这组人数一共是A+B=C人是吗?板书:A+B=C?生;不是,只有14人。师:两项加起来的总人数和实际的总人数怎么会不一样了?生:

12、有的同学两项都报名了。师:那也就是说有人重复报名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广角里的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师:为了让大家看地更清楚,请这组同学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两个圈,报名跑步的站这个圈里,报名跳远的站这个圈,站圈里之前把自己的名字贴在你要报名的项目下面.问:咦,这个同学,你为什么还不站好?(生1:我两项都想参加)(生2:我也想参加两项)问: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想同时参加两项,该怎么站比较好?生:站中间。(请下面的同学指导怎么站,问:为什么这么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圈表示什么?这圈又表示什么?生:这圈表示报名参加跑步的,这圈表示报名参加跳绳的.师:左边的几个

13、,中间的,右边的又表示什么?生:左边的表示报名参加跑步的。师:报名参加跑步的几人?只有这几人报名参加跑步吗,应该怎么说?生:只报名参加跑步的。师:这个同学用各一个很好的字,(只)对,是只报名参加跑步的.说的真棒!中间这部分名字表示什么?生:两项都报名参加了。(能不能也用一个很好地关联词来说)师:也就是说既报名参加了跑步,也报名参加了跳绳。师:右边这部分呢?生:表示只报名参加跳绳的。(几人?)师:说得太好了,打家把掌声送给他。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谁能你看到的画下来,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谁只报名跑步,谁只报名跳绳,谁既报名了跑步又报名了跳远。同桌讨论一下该怎么画?(学生讨论,画图)(演示学生作

14、品,请他回答为什么这么画,各部分表示什么)生:左边表示只报名跑步的。(几人?)中间表示既报名跑步,又报名跳绳的。(几人)师:那报名参加跑步的几人?(A人)怎么算的?也就是左边的加中间的。师:右边这部分表示?(只报名跳绳的。)师:报名的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啊?(B人)怎么计算的?也就是中间的加右边的。师:现在请一个同学帮助老师把黑板的图补充完整.(学生来画,用两种颜色圈出来,并说说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很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学家韦恩在计算物体重叠问题的时候发明了这个图,从此以后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图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师:如果你们比韦恩早出生,发明这个图那这个图会以

15、谁的名字命名?生:我的名字.师:你们都将是数学家。问:你们能根据着个图来列式,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人?生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各数字表示什么?在图上指出来各数字的愿意)生2:(教学把重复的减掉)2,教学例11、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语文杨明 李芳 刘红 陈 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曾 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师:从刚才的回答问题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能干。三(1)的同学们要报名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和数学课外小组,大家来观察这幅图,你们能得到什么信息?生: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课外小组的有9人.师:你还有发现了什么?生:杨

16、明,李芳,刘红都参加了两个兴趣小组,他们的名字重复出现了两次。师:他们的名字重复出现了两次。发现了吗?要求一共又多少人该怎么办?该怎么办?生:把重复的减掉师:现在请同学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生:8+9-3=14把两个小组的人都加起来减掉数重复的3人。生:5+3+6=14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加两个都参加的再加之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生:师:说的真好,当我们计算物体的个数时,如果出现重复数了两次,这样,个数就会多了,应该减去一次。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又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三、效果测评。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大家认真的观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继续看。1、张

17、明排队做早操,从前往后数他排在第4个,从后往前数也是第4个,这队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计算的直接计算,也可以画图帮助计算)3+1+3=7(人)4+4-1=7(人)4+3=7(人)3+4=7(人)随机问题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15+11-20=6(人)(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15-6=9(人)(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11-6=5(人)3、重叠问题还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为了节省空间,我们会把纸杯或碗套在一起,如果每只碗高5厘米,重叠部分是4厘米,如果把2只碗套在一起有几

18、厘米长?3只呢?554=6(厘米)5+5+5-4-4=7(厘米)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物体的重叠来减少空间的的大小,如雨伞的伞柄,门窗。四、总结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数物体的个数时,有一部分重复了,我们应该减去重复的部分,相反,当要一定物体个数变多时,我们就尽可能的让物体多重复。下课。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希望小学 卢亚桃一、教材分析:“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

19、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集合的理解。(2)有关计算。(3)拓展延伸。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弟1、2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同学们能够借助直观图,初步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

20、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四、重难点重 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难 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五、教法学法教 法:.情景演示与引导学习相结合。情景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 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补救法,在授课中有意将学生导入误区,最后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并改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计算,一定得减去重复的个数。六、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等七、教学流程:1.创设情景(引出目标) 2.自主探究(感知目标)3.巩固加深(巩固目标) 4.新知拓展(理解目标)5.课堂小结

21、(再现目标)(一)情境引入 (理解重复)第一个情景,教师贴水果卡片。让学生用充足的理由判断水果的种数是三种、个数是九个。第二个情景,青蛙是什么动物?青蛙的生活习性?这两个情景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重复。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二) 探索新知 (体会集合)1.在教学例1时,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观察统计表得出信息,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然后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参加语文小组和参加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

22、人?学生列出算式8+9=17(人)此时我没有及时纠错。目的在于等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正;为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意设局的。2.接下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首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参加语文小组的人数后,设计出示一个空封闭的集合圈,将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放在一起,像这样把参加同一活动的学生放在一起,也可以说是集在一起,叫集合,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意义,导出了课题集合。当问到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放在那里时,学生马上反应能再画一个封闭的集合圈表示。但很快学生发现,统计表中的前三位学生学生杨明、李芳、刘红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他们三个到底安排在哪个相应的位置时,有学生建议把两个圈套一套,就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