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过秦论贾谊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教学重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3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课时安排:三课时(1 、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洛阳人。西汉着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
3、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着称。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 33 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 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
4、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1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 鹏鸟赋、 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过秦论是贾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
5、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3时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着,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
6、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 16 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 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 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
7、,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腴(y 口)轸(zh6 n)镀(zu )笞(ch i ) 恬(ti a n)藩(f a n) 瓮(w6ng)牖(y6u)孝公既没(m6) 召滑(shao) 俯首系(xi )颈 践华为城(hua) 劲弩(j i ng) 不及中人(zhong)墨翟(di) 蹑足行伍(hang) 将数百之众(ji a ng) 度长拿大(duo ) 比权量力(li a ng) 万乘之势(she ng) 朝同列(ch Go)一夫作难(nan)2、读全文后
8、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三、研习新课一)学习课文第1 自然段:1朗读指导: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
9、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 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据” “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3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 “席卷”“包举”“囊括
10、”都有“吞并”的意思, “宇内” “四海” “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
11、习”一已读到) ,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 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 (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 安定者, 贵顺权, 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
12、 ”这也告诉我们, 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6、集体朗读第一段。四、布置作业: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2熟读课文。3书面翻译第1 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2、3 自然段。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第一层:写三带秦君的功业。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一层: 写秦始皇的“攻势”。并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13、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一、研习新课一)学习课文第2 自然段:1下面是第2 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
14、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 (的) ”为好; “因遗策”的“策”, 指的是策略; “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 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 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3第2 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 1层,“诸侯恐惧
15、已困矣” 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 3层,其余是第4层。(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 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 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 1 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 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 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
16、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 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4在第 2 自然段第1 大层中,3 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 小层写秦攻各国,第 2 小层写各国攻秦,第 3 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
17、明。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 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 1 小层, 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2 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 3 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二)学习课文第3 自然段:第 3 自然段讲了秦始
18、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3第3 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二、布置作业:1背诵第3 自然段。第三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第4、 5 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 性。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 士卒弱小,兵器劣钝-
19、平凡之极。“然”字一转,突出了 “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 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 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 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二、研习新课: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 .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 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 义的仓淬、士卒的弱
20、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 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 “信臣精卒”劲弩” “利兵”“据亿万丈之城” “全千里”(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 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 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
21、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 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瑰名城,杀豪 查”,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短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
22、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 义不施”。2 .小结: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从出身地位、个 人素质、起义军成分武器、起义的影响、起义结果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 作了铺垫。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1、第5自然段导读: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 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 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 比较
23、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 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及“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2段的:“南取二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及“宰割天下, 分裂入朝”;第3段的:“查 二周而报怨”及“践华为城谁何”;第4段的“余威震于殊俗”。(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 较量的结果是胜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双隶之人 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 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千岛湖东南旅游码头配套项目技术标
- 议论文作文课件
- 2024年度股权投资合同:某创业公司A轮融资2篇
- 虞美人教学课件
- 《铁路货物运输》课件
- 《肺癌病人的护理》课件
- 2024中国移动政企客户分公司暑期实习生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石化海洋石油工程公司毕业生招聘15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正大甘肃区校园招聘7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大唐集团资本控股限公司招聘1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线切割工试题答案库
- 外观检验判定标准
- 插装阀基本工作原理(课堂PPT)
- 二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阅读理解--新闻报道类
-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修行之中
- 特种设备质量管理制度
- 渔业船舶检验管理规定
- 公租房住房证明(共1页)
- 第九章2节共价键理论
- 后向散射式光电烟雾探测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