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课题论证部分_第1页
申请书课题论证部分_第2页
申请书课题论证部分_第3页
申请书课题论证部分_第4页
申请书课题论证部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信息检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想要了解的信息通过某种途径搜索出来。在互联网还未普及的过去,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查阅书籍、有经验者的言传身教,或自身的尝试试验。显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大家对未知世界探索的需求。因此人们希望寻找便捷有效的信息检索方法,提高对新知识利用和吸收的效率。信息检索发展到现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系统导向型信息检索。它把用户需求作为常量,用户须按照系统的程序进行操作,从而形成严谨的信息检索系统。第二阶段是用户导向型信息检索。相较第一阶段,主要区别在于它将用户由常

2、量变为具有多种需求和信息行为 的变量,通过数理统计、 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用户信息需求、查询和获取行为。第三阶段是认知导向型信息检索。信息检索认知模型引入了检索者认知这一变量,更符合人类信息检索行为认知过程的实际情况, 更具有人性价值理念的优势。在这一阶段中用户被当作是信息吸收和利用的主体。将人类的认知行为作为信息检索的影响因子以后,信息检索就不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式的匹配活动,而是需要从用户认知视角建立整合认知理论的检索行为。将认知观运用于信息检索给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别于传统系统导向的和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范式,认知信息检索主要通过认知科学方法研究信息检索者的认知空间、系统的信息空间及

3、交互界面。理论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德尔文的意义构建理论和贝尔金的ASK理论。德尔文于1972年提出的基于“建立/特定情境-(时/空)认知差异-信息使用”三阶段模 式的意义构建理论【1】(Sense Making Theory)是推动认知信息检索发展的最初理论基础。 文中他认为信息检索的实质是用户认知结构的改善,特定情境中的需求是用户信息检索行为产生的驱动力。1982年,贝尔金提出“知识非常态理论”(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ASK), 认为检索者产生信息需求的原因是认为自身存在着知识非常态,但通常检索者不能准确描述这种状态【2】,因此多数情况下用户无法准确查找

4、到其所需要的信息。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研究用户所处的情境,加强与用户的沟通。ASK理论在认知信息检索发展中具有承上 启下的理论作用。研究者对信息检索认知模型的提出标志着认知观对信息检索由理论指导上升到实践的 高度。其中英国学者威尔逊 (Wilson)1996年提出的信息行为模型较具代表性【3】。信息行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发生过程与机理,有效解决了贝尔金提出的用户对信息需求无法清楚表述的问题。另一典型的信息检索认知模型是萨拉萨维克提出的相关性层级 模型。他归纳了信息检索相关性的5个维度一一系统、主题、认知、情境和情感。相关性 5个层级的划分为信息检索认知系统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5、和最高的标准,即信息检索系统要满足用户认知需求,促进用户认知改善。 其中,系统相关性揭示查询请求与系统中信息标引的匹 配程度;主题相关性揭示查询的主题与检出文献的主题间的关系;认知相关性揭示用户知识状态和信息需要与系统检索到的文本间的关系;情境相关性揭示环境、任务、问题域和系统检索到的文本间的关系;情感相关性则揭示用户的意图、目的、动机和系统检索到的文本间的关系。1996年,英格沃森在信息检索交互的认知观:认知理论的要素【4】一文中提出嵌入情境和评估标准的信息检索模型。他首次把用户当前的信息需求、问题状态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用因果图来表示。该模型可以看作是信息检索认知模型的雏形。综上所述,认知

6、导向的信息检索发展到今天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模型方面。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综合的研究模型,并应用于实验研究。在此期间,模型之 间有时互相集成或彼此组合。2、理论建构方面。研究者尝试发展和应用更加综合的理论构架,A S K假说、多元表示假说等成为认知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此外,该阶段还提出了其 他一些有关工作任务复杂性和工作任务情景的假说。3、信息检索评价方面。设计了新颖的信息检索评价模型以处理多维相关状态中动态的信息情景,例如受认知观启发而来的交互信息检索评价包。4、相关性研究方面。研究者成功地发现了多种相关类型以及可供使用的相 关性标准分类;在与搜索者相关的最佳匹配中,相关性

7、研究也取得了突破;在真实环境中, 包括检索者在内的相关反馈和查询修改算法受到了关注。5、分级相关性方面。分级相关性被重新发现,并开展了实验研究。 结果得到了许多新颖的、适用于真实的交互式信息检索研究评价的性能评价指标,从而搭起了与实验室信息检索研究团体沟通的桥梁。6、方法学方面。对信息检索现象的实验研究大量增加,并应用了一定的方法学。长期的纵向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应用。此外,研究的对象也从成人扩展到儿童,并且开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研究。(2)选题意义和价值本研究是对信息检索认知模型的深入研究,将认知检索模型与系统主导的信息检索系统模型相结合,针对不同需求的网络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检索认知模型,使认知导向

8、的信息检索能真正方便网络用户。 早在1990年互联网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信息源,超过90%的网上用户用它来获得每天的信息。用户在进行网络查询之前处于信息盲态,要完成其查询任务必须处理大量的信息,不同的认知类型对网络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我们针对不同认知类型的网络用户给出相应的信息搜索过程理论模型。其理论意义在于:过去建立的信息检索认知模型一方面弱化了对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忽略了信息检索者的独有认知和行为表现。本研究将信息检索认知模型与系统主导的信息检索系统模型进行融合,关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形成整体主义认知观, 关注不同用户在信息检索情景中的独特行为、任务以及相

9、关性。本研究把系统导向型信息检索系统所追求的目标放在同等重要 的位置,比如对检索技术的研究和对作者文本的表示等方面。故本研究建立的信息检索认知模型更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帮助用户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同时通过系统操作主导的选择过程避免极端的主观臆断对检索结果的影响,趋利避害,相当于用户的自主判断加上机器选择,双重保险,返回给用户最需要、最匹配的信息。本研究提出的信息检索模型更加符合用户认知行为特征。因人而异,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度更高。以用户认知观为中心,实现人机实时交互。方便用户出色地完成检索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带动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科学进步。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10、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1)认知类型对网络用户信息检索行为影响的理论基础研究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感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的学科。根据认知心理学将用户信 息检索行为归结为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用户的偏好、感情、信任、知识领域、认知 风格等都是影响其信息检索行为的因素。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因素是网络用户心理过程的起 点,也是用户信息检索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而整个检索过程即为信息处理过程,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和评价过程。(2)认知类型对网络用户信息检索行为影响的研究1、不同的需求产生。美国心理学家 H. A. Witkin在对知觉的研究中提出了场独立性(fieldind

11、ependence)和场依存性(field dependence)两个概念。场独立性是指个体较多依赖自己 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性是指把个体较多 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在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场依存型的用户偏好被动地接受信息产生需要。场依存网络用户受他人指导和推荐而发生信息查询行为 的可能性较大。2、检索方式选择的不同。场依存偏好网页首先显示子目录名称,再显示结 果信息。而场独立偏好网页刚好相反,先显示结果信息,再显示网页所在子目录名称。屏幕布局若采用先显示子目录名称的方式,将有利于FD掌握目录结构全局。 如果先显示检索结果,则

12、有利于FI直接达到检索目的。3、用户信息检索重视角度不同。场依存用户更加注重 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特征,而场独立用户则更加追求信息的细节描述,他们喜欢在头脑中不断的完善信息从而形成自己对检索信息的结构认知。4、站内浏览的关注点不同。场依存用户更喜欢关注简单的页面,而场独立用户更喜欢关注复杂的页面。因为场独立的网络用户有更强的驾驭复杂信息的能力。5、他人评价对检索结果的影响。场依存用户在做出信息选择决策时,较多的受到别人的信息的影响。而场独立的人主要从自身出发,受他人的影响较小。(3)提出基于系统导向的、三层结构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1、将认知观运用于信息检索模型的同时,参考传统的系统导向型信息检索

13、处理过程,将侧 重点不同的研究目标融合在一个模型中。2、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信息检索情景,形成认知结构库,真正实现定制特色。3、将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划分为表面处理层、交互式认知沟通层和情景层三层,方便模块的独立设计开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由于认知导向的信息检索与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模型的研究重点并不完全一致。前者重视对信息检索者认知和行为的表现,后者注重对作者文本的表示和检索技术的开发。目前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对融合问题进行完整地阐述,因此融合理论的提出和研究框架的系统构建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2)由于进行信息检索时,交互情境中存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并且可能是系统相关的、

14、主题相关的、认知相关的、情境相关的和情感相关的,所以相关性评估应该也是动态的,而 不再采用传统的做法,即只将主题相关作为相关性测量指标。然而确定新的测量指标、评估标准又是一个难点。(3)不同的网络用户存在不同的个体感知,而且要兼顾到文化层次不同的用户,根据其需 求定制,建立起庞大的认知结构库需要积累和处理大量数据,大数据的来源以及大数据的操作不仅是我们模型的重难点,也是大数据时代的重难点。主要观点:(1)在基于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中,每个认知用户和环境对象组成他们各自 基本的认知结构情境。 当多个认知用户相互作用时, 这些用户自身又成为彼此的情境。情境且具有累积性,它是由认知个体在与

15、“使用团体” 、同行长期接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及经验 组成。情境还具有社会、文化或组织特征,与对象、系统、领域以及检索者的工作和日常任 务、情感、动机、喜好等密切相关。历史情境和实时交互情境(检索会话)共同构成了当前 情境,并直接影响用户对当前状态的认识与理解。(2)对任何感知或者符号的信息处理都由一个分类系统来向导。任何信息处理设备都是由 包括情绪在内的认知结构所组成的。认知结构因人而异, 与用户的社会、集体经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也会随着用户所处的情境变化而变化。基于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以整体主义认知观为基础,以信息检索者、界面、社会-组织情境、IT、信息对象为核心,为不同网络

16、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检索方案。(3)基于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中的信息交互可能发生在情境中的人与人之间, 也可能在人与环境之间, 并且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都是动态的,所以需要将信息交互划分为多个层面。通过信息交互让用户进入一种选择状态,激发用户做出某种选择。(4)任务是基于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任务是指用户执 行的工作任务或兴趣。任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任务,也可以是模拟情景下分配的工作任务。如果用户已经对某个任务有所认识但无法立即解决,这个工作任务就会引起信息查寻或检索行为。工作任务是构成信息检索和真正信息行为的驱动力。(5)多元表示是诠释不同用户的整体

17、主义认知观。在基于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 型中,它的具体体现是对认知结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多元表示不仅可以实现专家形式的主题检索,还可实现普适的非专家、主题模糊的信息检索。在认知和功能上,知识表示越是多元化,检索到的信息与情境相关的可能性就越大。(6)相关性研究是基于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中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算法相 关、主题相关、需求相关、情景相关、社会认知相关。算法相关是类似于检索引擎处理的排 序结果,涉及到请求与检索目标之间的关系;主题相关是人类进行的评估方式,解决检索到的内容和请求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需求相关是指用户感知的检索对象的本质和检索到的信息之间的针对性;情景相关是

18、指检索到的对象和用户感知到的工作任务情景之间的关系;社会认知相关是指领域、情境和集体性情境偏好。 基本思路和方法:1、建立认知结构库。在建立认知结构库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数理统计、 情景分析、专家参与等形式形成基本雏形,后续通过系统的推广使用,可以实现累积壮大。 2、获得个性化的认知结构。根据场独立或场依存分类用户,匹配认知结构库,获得个性化 的认知需求。3、通过“表面处理层-交互式认知沟通层-情景层”三层结构,参考系统导 向型信息检索中的成熟技术,筛选出与用户需求相关性最高的内容。4、在需求的触发阶段,对于偏好被动接受信息的场依存用户来说,可以采用指导和推荐的方式刺激用户发生信息检

19、索行为,信息展示阶段可以对场依存用户给予更多整体信息并将他人对信息的评价(诸如相关度、可靠性、准确性等)置于网页醒目位置,对场独立用户则主要提供详细信息。对于搜 索引擎,可以优化其页面模式。对场独立用户采用显示主目录的字母顺序组织方式,对场依存用户则可以采用显示搜索结果的相关内容组织方式,以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创新之处:(1) 理论上的创新:提出将认知信息检索模型与传统的系统导向型信息检索模型融合,既是理论层面上的飞跃,也赋予了模型真正运用于实际场景的活力。(2) 研究角度的创新:针对不同网络用户建立不同认知类型,根据其对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量身定制认知结构,根据认知结构筛选

20、信息,返回给用户相关度最高的检索内容。(3) 研究角度的创新: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认知定制模型划分成为三层。第一层是表面处 理层,负责数据源与基于提问式的接口之间的计算数据处理;第二层是交互式认知沟通层, 包含在人一机交互期间的感知与感知到的信息需求相关的信息过程,即检索者一提问式一接口之间的对话;第三层是情景层,是指在某一情景中, 对感知到的与检索内容相关的信息的 利用。第一层与信息处理的语言层相关,交互式认知沟通层和情景层与信息处理的语义层和语用层相关。3.课题负责人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1)课题负责人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该部分请参照如下形式填写)研究报告:江苏省外

21、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委托课题,2004.2 2005.1研究报告:江苏省“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研究,江苏省外经贸一五”发展规划重点课题委托计划,2004.92005.1无锡“日资高地”形成原因及不足的分析,中国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竞争力全国学术 会议论文,南京,200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主办外贸电子商务成效与阻滞因素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 6),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复印资料中心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4 (2)全文转载论我国商业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新金融,2001

22、 (2)入世背景下的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CD Overseas Investment of China 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Obstacles in Economic System, 1998.8,第三届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主办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Commerc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主办)

23、.Vol11,2003(2)主要参考文献Dervin B. Sense-ma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user interests in knowledge seeking and us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998, 2 (2 ) : 36- 47.Belk in N J, Oddy R N, Brooks H M. 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as a basi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e Journal of Docum

24、entation.1980, 38(2) : 61- 71. Wilson D T. Human in 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 3 ( 2) : 49- 55. Mey M D. The cognitive viewpoint: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scop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the Cognitive Viewpoint. Ghent: Ghent University, 1977.杨秀丹,李皓.基于认知观的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研究图书情报工作,Library an

25、d InformationService ,编辑部邮箱,2010年24期.孙在全.基于用户认知的信息检索研究D.郑州大学.2011罗贤春,谢阳群.基于全信息认知的信息检索模型整合J.图书情报工作.2006 (06)张新民 化柏林,罗卫东.认知信息检索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7 (10)李法运.网络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 (02)刘燕君,马红宇,刘腾飞等 2013 :用户认知导向的网络信息搜索模型研究述评,国家情报工作,第17期。陆伟,万维稚2005 :基于认知观点的信息检索交互模型,中国图书馆学报,第156期。罗贤春,谢阳群 2006 :基于全信息认知的信息检索模型整合,图书情报工作,第6期。方清华2007:信息检索过程模型的认知分析,情报杂志,第1期。Brenda D. An overview of Sense-Marking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s, and resul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