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黑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 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 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2.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
2、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 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 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 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 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
3、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 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 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 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5.如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受到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A CD段B DE段C EF段D FG段6.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
4、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 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C 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 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7.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如图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四条曲线对应的实验组分别是()A 丁、乙、丙、甲B 乙、甲、丁、丙C 甲、乙、丙、丁D 丙、甲、丁、乙8.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比值为,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5、,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4年调查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 4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原因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 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8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 如果持续16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9.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A 可在每天的不同时间从培养瓶中吸出等量的培养液进行目测计数B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C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10.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
6、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此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是原来的200倍左右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D 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1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A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B 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C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
7、次D 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12.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cm2B 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C 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D 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
8、体14.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 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1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A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C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 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16.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 培
9、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17.在一个密闭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B 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采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C 酵母菌的计数方法一般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D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18.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 对于压在
10、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 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 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1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 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 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 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
11、下降20.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小方格(2mm2mm0.1mm)刻度的玻璃片,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滴在计数板上,计算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量。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_,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的原因是_。(3)本实验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的目的是_。(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5)若在显微镜下
12、观察到方格的酵母菌数为a,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约为_。21.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22.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实验
13、中,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举一例)。(2)该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实验结果。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在氧气浓度为c时,酵母菌进行_呼吸。23.下列是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酵母菌种群的生长情况时,得
14、出下表中的数据(在有氧情况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实验研究的三种条件如下:条件一:无菌水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条件二: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条件三: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5 。(1)三种条件对应的组别编号依次是_。(2)请写出主要呼吸作用的反应式_。(3)上述三种条件的设置,可分别用来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如条件一与条件二组合可以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而条件二与条件三组合则可以用来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中的
15、条件二的设置在该实验中属于_。(4)本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每次取样前都应振荡试管,目的是使_,减少实验中计数误差。如果显微镜视野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24.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和图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3)在
16、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个/mL。2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3)某一
17、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5、28)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如何影响的?”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根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该方案不足之处:_。(4)另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上述实验目的是: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26.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 3组实验,用5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
18、口,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_,每次计数要做_。(2)本实验想研究_因素对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影响;预测此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一组是_组。27.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
19、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先将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 mm2
20、(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28.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
21、随着时间的推移,_,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该实验是否需要做重复实验?_,试解释原因。_。(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5)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2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图1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图2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2)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_、_
22、、_,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3)在图2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5)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中央两格酵母菌数,乙大致是甲的两倍,乙是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故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的动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培养5小时后,并不能确定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已经达到K值。2.【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
23、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3.【答案】C【解析】A、B、C三组中,B组最大数量大于另外两组,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如温度、营养物质浓度等。若是温度影响,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说明B组培养温度最适宜。C组可能营养初始供给最少,因此培养天数较短。4.【答案】B【解析】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
24、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项中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由于有毒物质的积累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5.【答案】D【解析】FG段已达到环境容纳量,此时受空间资源限制严重。6.【答案】B【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由于锥形瓶中的营养物质有限,酵母菌的数量是先以“J”型曲线增长,而后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最后呈负增长。对酵
25、母菌取样时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样。7.【答案】B【解析】在培养的初期,由于锥形瓶中酵母菌的起始数量相等、环境条件适宜,酵母菌繁殖速率相等且数量相同。但培养液体积大的,其内细胞密度小,所以曲线所表示的种群密度变化应属培养液体积是800 mL的锥形瓶中酵母菌的变化,则为培养液体积是200 mL的锥形瓶中酵母菌的变化。中葡萄糖浓度高的锥形瓶中酵母菌繁殖出的数量多,因此对应乙,对应丁。按此推理对应甲,对应丙。8.【答案】C【解析】种群数量最少应是在第10年,810年间值仍小于1,种群数量继续降低。9.【答案】A【解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26、,常用测生长量的方式有干重法、湿重法、测细胞数目(血球计数法)所以A错误。10.【答案】A【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对于方格边缘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也要进行统计;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不能作出判断;图乙中酵母菌数量约是图甲中的2倍,由于是稀释了100倍,因此种群密度是原来的200倍左右。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
27、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B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项正确。12.【答案】B【解析】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cm2太小。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动物中的蜈蚣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13.【答案】C【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
28、得发病率偏大。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14.【答案】D【解析】15.【答案】D【解析】本实验是取样后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计数。每天取样时间要大体一致,并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每次取样前要将试管振荡摇匀,正确地使用1 mL刻度吸管将1 mL酵母菌培养液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后用滴管吸取1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片的边缘,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然后立即将数据填到记录表格中(吸出不等量,检测的时
29、候放在格子里也一定是等量的,所以不需要强调等量)。16.【答案】D【解析】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较多,应稀释后再计数。17.【答案】D【解析】由于培养开始时有一定量的氧气,所以有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当氧气被消耗掉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在取样时要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计数,由于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是一定的,所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会稳定在某一数值,而是不断减小,不呈“S”型增长。18.【答案】C【解析】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30、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项所叙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19.【答案】A【解析】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和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值也不同;试管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20.【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2)该实验进行前后自身对照(3)
31、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少实验误差(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记录表(5)2.5103a【解析】该实验是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经典实验,自变量是时间,不同时间形成相互对照,实际影响因素是培养液中资源和空间,代谢废物、PH的改变;取样时应注意定时取样;样品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少实验误差。同时知道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21.【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解析】图示AB段没有乙醇生成,所以
32、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C段有乙醇的产生并且酵母菌数量仍然增加,说明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在T1T2时段,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对葡萄糖消耗量大,另外酵母菌大量增殖,所以这个时段葡萄糖消耗量大量增加。酵母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CO2导致培养液pH下降,不利于其增殖。在酵母菌计数前,需将培养液摇匀,若没有摇匀并从底部取样,酵母菌数量会偏高,另外,该时期酵母菌处于衰退期,有大量菌体死亡,若计数时没有把它们排除,计数也会偏高。22.【答案】(1)增加稀释倍数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S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温度或溶氧量等(2)氧气浓度无氧呼吸和有氧【解析】(1)由于
33、环境条件较好导致种群数量过大,所以会出现因数目过多而无法计数的现象,所以要加以稀释;对于样方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记相邻两边的个体。第4、5、6、7天种群数量到达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曲线为“S”。能影响酵母菌生命活动的因素均能影响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由于在该实验中变化的量为氧气浓度,当氧气浓度为c时,有酒精产生并且CO2的产生量多于酒精的量,所以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23.【答案】(1)C、A、B(2)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3)培养液、温度(及时间)培养液温度对照实验(4)取样调查法(显微计数法)试管中酵母菌分布均匀加定量无菌水(或定量培养液)稀释(“定量”可不
34、要求)【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是考纲中新增的实验,在学习时要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学模型建构等方面予以关注。特别是培养液的配制、计数方法、记录表的设计、坐标图的绘制及分析等内容。本实验仍然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4.【答案】(1)绿藻蓝藻(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3)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藻细胞密度过大1108【解析】(1)分析图,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绿藻,不同pH条件对其生长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分析图,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可见其利用CO2的能力最强。(2)藻类自身的生长代谢会改变溶液的pH,如光合作用会吸收培养液中的CO2,
35、导致pH升高,故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3)藻类繁殖速度快,取样计数时若不立即加入固定液进行固定,则藻细胞会因细胞分裂而数量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培养后期藻细胞密度过大,会因一个小方格内藻细胞数量过多而难以计数,故需在计数前将样液进行稀释。统计图中四个角落及位于中间的中方格中的藻细胞数量,求平均值得每个中方格中约含藻细胞4个,则每毫升培养液中含藻细胞的数量为4251 000÷0.11001108个。25.【答案】(1)抽样检测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适当稀释菌液(2)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
36、以后,酵母菌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或其他表达了“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与“时间”关系的合理叙述)(3)每天检测时应多次取样 ,求平均值(4)温度和营养成分【解析】据题意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起样时应注意随机抽样检测,样液应混合均匀,计数时可适当稀释菌液。实验2中取样时间间隔较长,所以应该每天检测时应多次取样 ,求平均值。根据4小题表格信息可确定实验自变量是温度和营养成分。26.【答案】(1)振荡重复实验(2)温度和培养液A【解析】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本实验中所加液体的体积不变,变化的只有培养的温度和是否加入培养液,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温度和培养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根据经验,培养液营养全面可使酵母菌种群更好地存活,且温度为28 时适宜酵母菌生活,B组和C组中的酵母菌生活条件不适宜,因而出生率低,A组条件适宜,所以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温州大客车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2024年迪庆客运资格证考试题库下载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狐假虎威》精美课件
- 吉首大学《建筑设计Ⅴ》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场景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床夹具设计》试卷17
-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批评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全媒体文案创意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签订宴会厅协议书范本范本
- 吉林艺术学院《CG模型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杭州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 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题(解析版)
- 国开2024年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形考任务4答案
-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培训课件)
-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126中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昆虫分类表汇总
- 黑马王子量柱理论精华图解
- 预制场80T龙门吊验算书(36m)
- 铁路超限货物运输的规定
- 高等有机化学第十章氨基-羟基的保护与脱保护
- (完整版)工程量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