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 章 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

2、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

3、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12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

4、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观看桃林口水库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教师由人在竹排上的感觉,导入运动的描述课题。二、探究新知1运动的普遍性(1)教师播放视频动画。(2)师生思考生活中看似不动的物体是否也在运动,从而得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机械运动

5、的概念(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运动?3参照物的概念(1)教师播放“乘客动与不动”视频,提出问题。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5)师生交流,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教师由学生实验,分析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2)学生自学教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学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下面到30页的问题,包括四幅图片,思考物

6、体运动或静止的相对性,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可以选取书上的一幅图片,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3)小组代表发言(4)学生设计场景、表演,解释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设计一个场景,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名同学进行解说,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三、生活链接1教师出示“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会意境。(1)两岸猿生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天体间的“运动与静止”(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

7、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3趣闻轶事中的“运动与静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四、当堂检测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出示课件总结。六、课下作业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5、会计算质点

8、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

9、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二)进行新课对“速度”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教师提问:怎样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2、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

10、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三)课堂总结、点评对平均速度应明确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间选取不同时,平均速度往往不一样,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绘。(四)实例探究例3某同学星期日沿平直的公路从学校所在地骑自行车先后到甲、乙两位同学家去拜访他们,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试描述他的运动过程,在图2中画出他的速度时间图象。解析(上午)9时,他从学校出发,骑车l h到达甲同学家,速度v115kmh;在甲同学家停留1h;11时从甲同学家出发,12时到达乙同学家,速度v2=15 kmh;在乙同学家也停留l h;(下午13 时返回,骑车l h,速度v3=30kmh

11、;14 h 时回到学校。 取出发时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为v1、 v2为正,v3为负;1011时、1213时速度为0;据此作v-t图,如图2所示。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应用课余作业1、书面完成P20“问题与练习”第3题。2、阅读教材P19“STS”速度与社会短文,写出自己的感想,并在小组中交流。(2)最后1s的平均速度为1 m/s;末速度是03、(1)T107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2)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

12、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

13、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新课引入首先播放戏水乐园中滑水梯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生活中学生普遍有过的经历:骑自行车下坡。仔细观察,回想体会。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1、自行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2、测斜面小车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计算?学生借助于个人体会提出猜想:越往下感觉越快。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回答: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1、开拓学生思维。2、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设计实验1、指导学生阅读物理实验报告册P.6实验步骤。2、要求改变木板的坡度做2次实验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2、组长明确操作、记

14、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改变坡度做2次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更能帮助学生对平均速度意义的理解。分组实验1、提醒学生实验时,要使木板保持很小的坡度,以方便测量时间,注意长度测量的正确性。2、以倒计时的方式统一计时开始时刻,避免了合作时个人反应造成的时间误差。1、小比赛:各小组计时员用停表估测20秒,看谁估时最准确。2、测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半程的平均速度。4、改变坡度,重做2、3步。1、巩固对停表的正确使用。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数据处理1、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2、由于要测量的数据较多,提醒学生注意数据的

15、对应性。设计表格,认真计算。通过测量计算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交流、评估1、投影学生处理好的数据分析总结规律。2、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小结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课后作业1、写出实验报告。2、请你设计测出3路公共汽车从海滨公园到北海银滩的平均速度的方案。1、学会写实验报告。2、培养学

16、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第二章 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

17、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

18、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发声体现象结论声带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直尺发声时直尺在振动发声的直尺在振动橡皮筋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音叉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桌面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发声的桌面在振动桌面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发声的桌面在振动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

19、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导)介质现象结论空气听到闹铃声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无听不到闹铃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水听到闹铃声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水听到石头敲击声液体可以传播声音课桌听到敲击(嘀嗒)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20、。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三、课堂小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22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

21、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一)手耳并用请学生利用手边

22、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小)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板书:声音 振

23、动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频率:振动的快慢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成果展示与总结】学生边展示,边总结。生1: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锣面振幅小,响度小。你是怎样比较出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手指

24、振动越强烈说明锣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生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还有其它的做法吗?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三)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引导学生

25、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进行实验】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成果展示与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同样的力敲大小木鱼时,它们的振动频率有何不同?教师以生活实例做比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大个子同学与小个子同学跑步时,他们蹬腿的频率如何?能将这个现象与我们刚才的实验类比吗?学生总结出:大个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个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同一琴弦,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振动部分越短

26、,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教师演示:将钢笔帽和钢笔管拆下,分别吹。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吹气时,钢笔帽和钢笔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帽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听一听、议一议:播放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四)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游戏:(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 梁祝2(二胡演奏)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2)耳朵“辨”人。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

27、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23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 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器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知道声音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吗?请你们说出自己从资料中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课堂自由发言,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提

28、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所以对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有一定的评价。由此课堂上可以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二、声与信息声指的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它不一定能被人们听见。它包括频率在20Hz以下的次声和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超声。人们听见的声叫做可耳声,通常习惯称为声音。声波:次声、声音和超声波都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通常为声波。对于声波的划分是习惯上的和近似的。其实,接近20Hz的强次声也能被人听到。对高于20000Hz的超声,不少人也能听到,因此,对声波的划分不能绝对化地去理解。我们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事例是利用声音来传

29、递信息呢?1、次声波在气象预报方面有广泛应用,比如地震、台风等来临前会发出次声波。2、利用B型超声波进行体验。3、人们交谈、听广播、音乐、录音等获得信息。(B超: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人体内脏器官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就是平时说的“B超”。回声定位:由声呐仪向对方发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声呐仪检测到,从而可测出声呐仪与障碍物间的距离,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声呐:把回声定位的方法应用于水中,探测水下目标,这就是声呐。完整地说声呐是一种现代化的探测装置,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组成。)三、声与能量1、利用声传递能量讨论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具有能量

30、吗?做一做 方案 A、可乐瓶自制的教具演示。 B、瓶底用橡皮膜扎紧,对着火焰敲打,烛焰吹灭。 C、在扬声器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使扬声器的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见摇曳的火焰。 点拨说明声具有能量。问:请同学们根据所知道的知识列举生活中有关现象,说明声音能传播能量。如:超声波洁牙、超声波碎石、声波清洗精细机械等等。超声波的利用:与声音(可听)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有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超声波的利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测定物体在水中的位置。2利用超声波能够成像的原理可制成B超仪,它在医学领域有着

31、广泛的应用。3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制成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可测量物体的速度。4利用超声波使器物中的污垢产生剧烈振动,可制成超声波清洗器。5利用超声波的穿透力强,可制成超声波探伤仪,用来检查金属内部的缺陷。6利用超声波的功率大,来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状态,或者加快这种变化的过程。运用分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日常生活隆隆的雷声下雨听铁轨声判断火车远近听蜜蜂飞行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归来 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医疗B超、听诊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工业交通声呐测距超声波探伤超声波测速四、声与生活五、科学世界 不是老天爷显灵 是建筑师的杰作六、教师进行小结七、课堂作业§23

32、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 知识控制噪声的途径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概念和控制噪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保护环境意识。一、 引入:用录音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然后转为收音状态,(事先调好了,调到没有信号的位置)让学生听两段声音。师:你喜欢哪段声音?为什么?生:师:的确,第一段声音悦耳动听,听起来使人心情愉快,我们就叫乐音。第二段声音刺耳,听起来让人感觉烦躁,我们就叫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二、 新课:1、 噪声的来源:师:你认为在生活中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生:讨论回答(这其中可能学生只是说的物理概念的噪

33、声,也有可能说出环境保护角度的噪声,教师整理)师:说明两种声音的波形,由此引入噪声的物理含义。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噪声,大家都不喜欢听,我们都喜欢优美的音乐和动听的歌声。下面就请一名同学给大家唱首动听的歌。(在学生唱歌的时候,把录音机里打开,把音乐音量调大一些)师:这位同学唱得好听吗?生:听不清。师:此时录音机里放出来的音乐还是乐音了吗?成了什么了?生:不是了,成了噪声。师:看来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成为噪声,那么什么时候音乐会成为噪声呢?生:学生讨论分析师:看来噪声不能简单这样定义,从我们刚才的角度分析噪声还可以怎样去定义呢?生:试着根据理解来说明,可能说得不是很明确。师:总结环保角度噪声的定义。

34、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了很多生活中许多噪声的来源。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和教室的周围有没有噪声呢?从哪里来呢?生:2、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师:让学生看课本图1.4-2图,由此说明用分贝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介绍单位和一些常见的环境中的声音的等级。师:生活在不同强度的声音环境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5、26页的图表,了解噪声的危害,并回想在各种噪声大小不同的环境中的感觉。生:学生看书体会。师:噪声污染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被列为国际公害之一,噪声除了对人造成危害还会给动物造成危害。介绍美国1964年飞机场旁边的养鸡场和太平洋军事演习中鲸鱼死亡。3、控制噪声:师:可见,噪声给我们的世

35、界带来很大危害,我们必须想办法控制噪声。现在我这就有一个噪声的声源:演示:用闹钟或实验室里的电铃发声。同学们思考如何控制它对我们的影响?你有什么办法?生: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办法都很好,其实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控制噪声呢?(提示:考虑人要听到声音的过程)师生共同分析人要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振动、介质传播、人耳鼓膜的振动三个过程。控制噪声应该从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和防止进入人耳。师:同学们知道在生活有哪些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吗?生:举例说明。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控制噪声的措施,我们观看一段录像片。播放噪声的控制和危害教学录像片三、 小结:今天我们就令人厌烦的噪声

36、进行了研究,下面请一位同学谈一谈你的收获第三节章 物态变化§31温度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7、。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温度计的使用。2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四、教学器材演示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演示温度计(1支)、烧杯(3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学生实验:烧杯(2只)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1只)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或小黑板。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

38、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学生议论。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新课教学】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2单位:常用单位:摄氏度()SI单位:开尔文(K)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39、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二、测量工具温度计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

40、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学生讨论后回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41、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教师板书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

42、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1)实验室温度计(2)寒暑表(3)体温表特殊结构:缩口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液体水银量

43、程:3542分度值:01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使用温度计前: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确定零刻线。(2)使用温度计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学生实验: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44、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导。【课堂小结】【巩固练习】§32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

45、乐趣,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不神秘,人们经常使用科学方法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实验引入:把蜡烛点燃,使固态蜡熔化;把熔化后的烛液滴在白纸上,使其重新凝固。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创设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消除科学探究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调取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思考:固态的蜡为什么会熔化?液态的蜡为什么会凝固?思考后回答:改变温度,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用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理解物质的状态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将怎样变化是这节课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做到

46、有的放矢。猜想与假设老师引导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设计实验(1)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液态蜡凝固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2)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2)交流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评估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确定实验方案。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形成坚持正确观点,不断修正错误等思维习惯。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巡视。(1)学生分小组探究水和蜡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2)学生在多媒体平台上展示小组探究的数据。体验科学探究乐趣,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培养合

47、作意识。分析与论证指点学生分析各小组的实验数据,总结概括的出初步结论。体验分享与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数据寻找普遍规律的方法。评 估引导学生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在蜡的凝固和水的凝固中各选取一组数据,学生在EXCEL图表中输入实验数据,绘出图像,并分析图像。学习用图像描绘物理过程。表 达引导学生做体验性实验。学生轮流把冰握在手心中,感受一下冰在手中的感觉,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得出熔化吸热的认识。通过逆向思维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科学探究的愉悦感。课堂延伸点拨学生通过组间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报告。把课堂合作与交流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合作与交流。§

48、;32 汽化和液化【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用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二、进行

49、新课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

50、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

51、在下表中。时间/min温度/气泡变化情况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收集同学们填在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了沸腾的条件。活动3:“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活动4:课文里的“想想做做”,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2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并用扇子扇,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发吸热过程,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蒸发致冷的效果。§34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