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_第1页
人民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_第2页
人民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_第3页
人民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_第4页
人民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备:侯丙锋 审核:李英授课时间:学案编号:34班级:姓名(小组):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考纲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问 题 导 读 单 】复习回顾 北朝 (439581)蜀(221263) (304439)东魏北齐 十六国时期北魏 (581618) (265316) (386534) 西魏北周隋东汉 魏 西晋 (220265) (317

2、420) 吴 东晋宋齐梁陈(229280) 南朝(420589)复习新课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可能性(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政治前提崛起级发展情况:起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魏晋之际,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一带东晋时,建立代国,但被前秦所灭386年,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早期北魏统治阶级进行了一些汉化改革奠定基础 措施:经济方面: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计口受田,劝课农桑。政治方面:仿汉朝官制;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思想文化方面: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

3、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的国家机构日益完善,有利于巩固其统治;也为日后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3)这一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4)主观条件:冯太后临朝听政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冯太后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文化,使得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孝文帝认识到:要想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2.必要性(1)北魏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如当时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

4、锐。(2)当时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的统治。(3)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的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这一切都严重地威胁着北魏的统治,使得北魏的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二 改革的情况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具体情况如下:阶段制度或措施情况原因作用或影响前期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并规定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北魏官吏旧无俸禄,地方官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

5、黑暗,贪污成风,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推行均田制。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均田制的实行,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

6、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后为隋、唐所沿用,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行三长制486年,朝廷实行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推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迁都洛阳495年,北魏正

7、式将都城迁往洛阳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便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后期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等等级;通婚姻;改籍贯;为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族

8、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三 改革的结果和影响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牧业的发展 原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手工业的发展 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

9、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表现: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商业活动的活跃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表现: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重新铸造铜钱;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

10、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

11、,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表现 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鲜卑族畜

12、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2.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改革重政治、经济、文化习俗,而轻军事,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导致北魏终不能强大、统一全国,而后来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沿袭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定门第等级。“

1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人”。使得寒门才子无缘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导致国家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也导致国家的官僚机构日益腐化堕落,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3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四 重点难点解析1.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认识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2关于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1)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

14、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15、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

16、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3) 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4)我国古代 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魏晋以来,一些

17、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18、。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5)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

19、律。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3.均田制和井田制的异同相同点:都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同点:性质不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而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他们所规定的义务不同,井田制下受封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均田制下受田农民要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和服徭役、兵役的义务;耕作方式不同,井田制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均田制下是农民的个

20、体劳作。4.孝文帝改革前主要有哪些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形成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的实施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北魏社会制度落后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官无俸禄,任意搜刮土地荒芜,经济衰退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且保守势力强大5.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有哪些?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

21、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结果不同。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 问 题 生 成 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

22、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为主张迁都的理由。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2)孝文帝提到了“道武皇帝”,康有为说起了“先王”。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改革家提倡“托古”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拓 展 训 练 单 】1(2012安徽省文综卷)(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

23、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

24、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 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2) 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3) 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

25、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 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3) 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