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_第1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_第2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_第3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_第4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 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2 .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 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

2、甲竹卜辞与史记殷本纪3 .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如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一(大宗)嫡长子继任为|天子|天子(小宗)余子分封为一大宗)嫡长子继任为|诸侯小宗)余子分一A.天子B.诸侯C. ±D.卿4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而归服自然的隐土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 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 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5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尊崇儒术。汉武帝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利于

3、小农经济发展B.繁荣思想文化D.强化大一统C.扩大地方权力6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7 .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8 .隋朝的火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8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

4、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9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10 .下图图中情况出现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 ”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签署“盟书

5、”的两个政权是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12. 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可能是指中 国的A.开封B.临安C.大都D.长安13 .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 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而,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A.司南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14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 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 士人主

6、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15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 阁宰辅,名存而已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16 .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 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D.主张法治社会17 .清代诗人黄遵宪曾写道:“水是光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宫仪。登楼四望真君王, 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中描述的情形,主要是缘于南京条约规定A.割香港岛给英国

7、B.超款2100万银元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 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 .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为了 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 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 “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19.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20. 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

8、轮船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 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这说明该招商局的创办A.是维新派倡导下建立的B.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C.是近代最早的私营企业D.引领了实业救国的思潮21. 20世纪的大幕刚刚拉开,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 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A.中英鸦片战争中方战败B.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C.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D.签订“中日民四条约”22.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 最恰当的是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临时约法23 . 1912

9、-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说明A.民族矛盾不断的激化B.经济发展迅速的提升C.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D.民国初期社会的进步24 .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 了思想,准备了干部。”作者在此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25 .在某历史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工人 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

10、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 权”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结合所学, 推断这些内容应出自A.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B. “八七会议”文件告全党党员书C.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D.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26 .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上高 原,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转战陕北27 .历史地图可以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B.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C.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8 . 1949

11、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 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刘邓大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方式解放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29 .有人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 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 次会议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C.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30.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

1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 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D.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31. 1982年1月5日,F0LL(用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 高潮。这一 “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真理问题大讨论B.恢复高考制度C.对外开放的实行D,广电事业的发展32.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A.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D.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材

13、料分析题33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 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通(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 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逾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正“四十四县”,又 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 家子王婚字昭君蜴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材料二(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

14、、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竞 为之。后汉书五行志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魏书高祖纪(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 响?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 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 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卷45百官志一(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材料四(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 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

15、统治过中原。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 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 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 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4 .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 战

16、: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 驾齐驱。”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才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 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 国家。”纽约每日新闻(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 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

17、久的国际秩 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褰报告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 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 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 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 号来看待中国了。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 杂、多元、丰

18、富的因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参考答案1. B【详解】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表明,良渚文化时期中国私有制已经产生, 该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文明史的相关信息,故B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各地文明的比 较,不能得出是否领先世界,故A不正确;C本身说法不正确:最早奴隶制国家诞生的标志 是夏朝的建立,故D不正确。2. D【详解】根据题下“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可知历史 史料注重原始史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汉代史记殷本纪可与出土的殷墟甲廿卜辞相 互印证,故D项正确: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出现于姜寨遗址发掘后,不能相互

19、印证,排 除A项: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均为二手史料,不能相互印证,排除B项: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建立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基础上,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项。故选D 3. B【详解】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 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在宗法制下,以嫡长子为大宗,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 为小宗。图中空白方框为诸侯的嫡长子,则应继承诸侯的地位分封为诸侯,故B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的嫡长子则继承为天子,材料空缺地方应该是诸侯,故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空白方框为诸侯的嫡长子,则应继承诸侯的地

20、位分封为诸侯,而不是士或卿,故C、D选项错误。4. D【详解】“全而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 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 是墨家,墨家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提倡行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 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 B、C排除。5. D【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削弱地方王国,尊崇儒术以加强思想专制,均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局面,故D项正确:题干措施与发展小农经济无关,排除A 项:推恩令与思想

21、文化的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题干措施并不能扩大地方权力,排 除C项。故选D6. B【解析】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 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 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京剧7. D【分析】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 导致了隋朝的火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的火亡,故D正确;A

22、违背历史潮流说法错误;B 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详解】8. C【解析】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鱼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正确: 书法审美与材料中政治因素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政治变化对于文化走向,不是文 化的多样性,故B错误;汉字书写体系成熟是魏晋时期,故D错误。9. B【详解】由材料信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诗圣的襟怀” 的含义是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正确:“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不能说明对社会动乱 的感伤,故A错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法说明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错

23、误: 材料不是强调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错误。10. D【详解】根据图片中“兵不识将、冗官”及军权、政权、财权分立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更戌法 及二府三司制度,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使文官大量增加,故D项符合题干:题干信息均与 秦汉唐均直接联系,排除ABC。故选D11. 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和金在1141年订立盟约,双方相约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D 选项符合题意。北宋和辽、西夏订立的盟约,与“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等信息不 符,AB两项错误。南宋和西夏双方没有订立相关盟约,C选项错误。12. C【解析】从材料“13世纪后半期”“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元代

24、蒙古 人称北京为汗八里,汗八里为元代都城大都(今北京)的别称,故C项正确:A项是北宋都城, B项是南宋都城,都不符合“13世纪后半期”,排除;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是隋唐时期,也 不符合“13世纪后半期”,排除。点睛:关键信息“13世纪后半期”“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13. D【详解】材料“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反映 了北宋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A在战国时期已有,B 在西汉时期出现,C在隋唐时期已有,都排除。14. D【详解】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 的变化与社会经

25、济的变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故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 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明朝中叶前后,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商业 伦理道德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当时士人主流价值取向 没有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15. 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 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说法不正确, 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军机处的设立16. C

26、【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是在强调“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而非 皇帝一个人,这是典型的反对专制皇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宗羲反对 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个人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没有人人平等 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治 社会也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而非黄宗羲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本题选C。17. 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登楼四望真君王,不见黄龙上大旗”反映的是领土被割让出去的遗憾, 所以应该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故A正确:BCD与割让土地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登楼四望真君

27、王,不见黄龙上大旗”,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内 容分析解答。18. A【解析】只是“制夷”而对富国忽略了等字眼足以证明魏源是对西方是缺少整体了解的,选A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维护清朝统治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 只是'制夷",是有不足但并非思想理论水平较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仍未 摆脱“中体西用”思想束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魏源只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对西方的认识 是肤浅缺乏整体了解的。19. B【解析】【详解】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

28、力, 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正确:虽然天朝田亩制 度具有革命性,但并未实施,故不是主要依据,A错误:资政新篇的发展资本主义, 也没有实行,故C错误;拜上帝教是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旅帜,并不是减少近代化阻力 的依据,D错误。20. B【详解】根据材料“轮船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 之云集”可知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引发了创办新式工厂的风气,有利于推动民族 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轮船招商局为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工业,并非维新派,排除A 项:轮船招商局为官办企业,并非私营,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 办所

29、激发,排除D项。故选B21. C【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的大幕刚刚拉开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结 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中国与西方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排除A项;中日甲午 战争战败于1895年,排除B项;中日民四条约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谈判 多次最终确定的修正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22.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功绩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 功绩,即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 国,C项

30、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A、B、D三项均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但不符合题干“最恰当” 要求,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历史功绩23. D【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体现了中国经济不断近代化,新文化运动有利于推 动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开始,材料分别就经 济、文化和政治三方面说明民国时期社会的进步,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危 机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 项;材料没有反映北洋车阀的腐朽统治,排除C项。故选D24. D【解析】“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说明五四

31、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 阶级基础,从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正确:A是从性质角度论述;B说法不符 合五四运动史实;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是主力,故C错误。25. B【详解】根据题下“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 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 针,把发动秋收起义作为最主要任务,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建党内容,排除A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此时上地革命已经结束,排除C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旨 在为中共工作中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作准名,排除D项。故选B26. C【详解】

32、根据题下“一头连着黄土高原,头连在瑞金城外”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红军 长征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故C 项正确:北伐战争为国共合作进行,从广东出发,排除A项;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 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不符合题意信息,排除B项;转战陕北为解放战争中中共的军事战 略,排除D项。故选C27. 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1937年七月七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开始 了全民族抗战,故C项正确:局部抗战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排除A项: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排除B项:1937年

33、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 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C28. D【详解】根据题干“1949年4月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结合所学可知渡江战役后, 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故D项正确:刘邓大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是在1947年 6月,排除A项;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31日,排除B项;傅作义 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排除C项。故选D29. A【详解】根据题干“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 的伟大诞生”结合所学可知此次会议为1949年9月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议中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

34、告了新中国成立,故A项正确:1954年宪法中确立 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排除B项;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1954年,此 时新中国已经建立,排除C项: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排除D项。故选A30. C【详解】由材料“1962年”“综合平衡”可知,这一对联是对I960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的注解,故选C。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其核心是“一 化三改造",排除A;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显然这不符合“综合平衡”的

35、描述, 排除B: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然也不符合''综合平衡” 的描述,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62年”“综合平衡”。31. 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 逐步实行对外开放,而外语的学习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能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外语 热”的现象在中国开始出现,故C项正确:真理问题大讨论是在1978年,排除A项; 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广电事业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32. 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36、1992年中共十四大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巾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出现根本性突破,故D项正确: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内容,排除A项: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在1980年,排除B项;扩大企 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排除C项。故选D33. (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答出两点即可得分)(3)政策:实行双轨(两种)制度,分管南北。原因:同一统治区域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