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01江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施。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者简介袁枚( 1716 1797 )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 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深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 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 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铃合称“乾隆三大家”。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喷凫。林檄(yud):指道旁成荫的树。欲:想 要。捕:捉。鸣:叫。立:站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喷亮 的歌声在

2、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 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古诗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 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 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 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 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 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儿乎完全陶醉 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 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槌”。三 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 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

3、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 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 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 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 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 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 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 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 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 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

4、呼吸,眼 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 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乂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 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 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 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 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 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 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 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 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 一种“真性

5、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 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0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 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 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注释山行:在山中行 走。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 的小路。斜:为倾斜的意思。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 O (“生”可理解为在

6、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 绕的的深处)坐:因为。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 了红色。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红于:比更红,本文指 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 的地方居然还有儿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 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深秋 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全诗展现了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表 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和过人的才气与见地。诗中的山路、人 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的首句由下而 上,描写了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 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

7、应,写出了高而缓 的山势。次句描写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 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 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第三局描述 诗人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坐” 解释为“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 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 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 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 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

8、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0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B )字子瞻、和仲,号 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 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 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 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9、”之一。怪石、枯潇湘竹字景文,曾上表推擎:举,菊残:菊 君:原指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 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注释刘景文:刘季孙, 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土, 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 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 指农历秋末冬初。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 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

10、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 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 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 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 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 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 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 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11、。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 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 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 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 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 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 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古人写 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 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 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 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 同

12、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o荷与菊是历代 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 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 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 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 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 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 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 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o0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

13、,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 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 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 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乂叫蝴蛾。篱落:篱笆。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O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古诗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 人仿佛听

14、到寒气硬骨之声。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 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 “送”字,静中显动,引 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硬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 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笫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 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茄菜羹和妒 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 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

15、自然贴切,弥见 羁愁之深。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 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 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乂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 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 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 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 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 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诗歌流露出留

16、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 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 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 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 词淡意远,耐人咀嚼。0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简介李白(701年一 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乂合称 “大李杜”。

17、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超)九 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 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 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乂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 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 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 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

18、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译文长 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乂回旋向北流去。两岸 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 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 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 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 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 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

19、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 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 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 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 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 “天门”,使它中断而成 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 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 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

20、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 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乂反过来 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 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 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 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 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 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竦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 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 受到

21、峥噪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 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 特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 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 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 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 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 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22、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 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 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 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 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 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 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 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 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

23、象。这首诗 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 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 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 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0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B )字子瞻、和仲,号 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 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

24、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 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 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 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 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注释湖:即杭州西湖。澈谶(lidnyG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是显得很美。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西子:西 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25、 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 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 称为西施。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 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 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 十分适宜。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 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 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 的不同景色。“水光激潮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26、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漠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 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 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 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 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 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亳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 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 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 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

27、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乂贴切 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 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 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 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 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 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灰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 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 “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

28、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 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 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 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 “雨亦奇”, 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 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 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07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

29、城(今徐州) 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 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 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 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明州 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 南省北部O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 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 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山水翠:也 作“

30、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 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译文洞庭 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 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古诗赏 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 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 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 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 清奇的情致。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 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

31、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 潦、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 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 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 用词也极精到O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 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 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 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 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湖 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 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

32、铜镜。 秋 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 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 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 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 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 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濠濠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 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 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 象的比喻补足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 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 号,浊浪

33、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 言了。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 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 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 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 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 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 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亳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 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

34、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 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干仞、涅而不缁 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0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简介李白(701年一 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乂合称 “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超)九 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

35、深 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 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 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 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 云,正指巫山之云也。”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 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江 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 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被湖地的 也今城”无阙处。重岩叠障

36、,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或赤)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或,猷)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猿:猿猴。 啼:鸣、叫。住:停息。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 就可以到达。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 万重青山。古诗赏

37、析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 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 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 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 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 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 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 北荆州)O “朝辞白帝彩云间” “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 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 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38、如果不 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 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 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 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 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千里 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 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 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 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 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 味。“两

39、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 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 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 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 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 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 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 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 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 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 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 乎高哉”的“万重山” 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 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 是写景,乂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因物兴感,精妙无伦。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 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 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 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 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