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1页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2页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3页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4页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中心编号: 学习中心名称: 学号的第4至第6位。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学 生 学 号 专 业 层 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小康生活的实现。由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落后而保障能力有限。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是积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以此来配合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必须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

2、相结合,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对策目 录一、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成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农民生活风险的减少,相反可能在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加了生活风险的内容和改变了生活风险的结构。如,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医疗状况的改善延长了人的预期寿命,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农村养老负担。医疗服务和医药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风险。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强烈需求。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建立了以家庭保障

3、为主社会救济为辅的传统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社会保障供给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制度性社会保障,即政府在农村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政策,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等;另一类是非制度性社会保障,即农村社区自发形成的互济互助制度,它的核心是家庭保障。家庭保障通过家庭内部配偶之间、代际之间的互济互助来抵御生活风险。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向农民提供高层次保障的程度。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两大类社会保障因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而保障能力有限。首先,制度性社会保障的政策效果不明显。农村制度性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和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实施,资金主要来源于

4、财政资金,救济主要指向农村贫困救济和农村灾害救济。显然,社会救济限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力有限、救济对象的选择性和救济程度的低水平而对农民保障能力有限。并且这种救济只能缓解贫困而不能预防贫困。目前农村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但是,这些政策主要强调农民个人和集体缴款,而国家只给予政策上支持。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因此,这些政策缺乏政策资源而无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因而保障能力有限。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一度盛行于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但1978年以后趋向瓦解。到1996年实行合作医疗的村数只占全国村数的17.6%,仅覆盖10.1%的农村人口。由此

5、可见,在对农村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有限的背景下,农村制度性社会保障效果不显著。其次,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个人应付生活风险的基本单位,依靠家庭成员自身的力量获取资源,解决各种困难,仍是当前农村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然而,家庭保障功能正遭到削弱。第一,个人和家庭对于资源获取的有限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家庭保障来规避生活风险不可靠且保障水平较低。农民保障需求的增强更使这种保障方式能力有限。第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也使家庭保障能力弱化。最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低下导致家庭保障能力弱化。这也是最核心的,因为即使家庭保障具有不可靠性和受家庭规模趋小的影响,只要

6、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家庭保障功能还是较强的。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庭主要靠土地资源取得收入和获得保障,家庭保障的基础是土地保障。但是,由于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而导致我国土地经营收入增长缓慢。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又导致了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由此可见,无论是制度性社会保障还是非制度性社会保障都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保障的困境就在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农民家庭收入的低水平。(一)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和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依赖政府财政扶持。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职责界限模糊

7、,农村社会保障改革严重滞后,财政供给缺失,造成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覆盖面较窄、水平较低,管理不够规范,城乡差异大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农民不满意等问题。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计划经济时代,是人人都有保障的,农村虽然没有福利,但是集体经济与福利色彩浓厚的分配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基本保障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权利.后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对传统保障体制进行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但一直以来,只考虑削减、控制政府责任和增大个人责任为目标,却是对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无所不包的做法的矫枉过正。过去都有教育保障,现在教育成为一个大的负担;以前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与合作医疗,现在看病难成为绝大多数

8、人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样走向了另外一个极湍。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半基金积累式的筹资模式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筹资模式,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缺陷。重大缺陷就是没有按城乡统筹的理念去设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社会保瘴事业发展相当滞后,如2003年才推出新农合,2007年在全国推行农村低保,2009年才推出“新农保”制度因此,我国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格局的二元性,这种二元性也导致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二)财政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效

9、应分析则政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我国关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至今没有,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主张两者相等,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两者相差5%,即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扣除5%的生产建设投资后作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样看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一致,相差无几。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处于极不公平的状态。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大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且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200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253.42元,2000

10、年城乡差距指数即城乡收入比为2.79(农村=1),到了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7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5153.17元,2009年城乡差距指数即城乡收入比达3.33(农村=1) 。这已超过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3:1警戒线,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如奖金、住房补贴、公费医疗等) 、优惠折算成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6:1。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曾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将达到6:1。造成这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农村等。冯臻等(2008)认为,“三条保障线”(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

11、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注重的是体制内成员,没有完全覆盖到体制外成员,特别是忽视了广大农民,社会保障在制度设计上不兼顾农民,不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客观上会造成“保富不保贫”,加重我国二元经济的分化程度,使城乡差别加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分析根据基尼系数原理,可以用来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据有关统计,几十年来,占国家人口8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20%左右的城镇居民却占89%的社会保障费,到90年代初,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是农村人均的30倍之多,两者差距之大已经超

12、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气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相对很低,因而,使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分配曲线逐渐偏离公平收入分配线,造成国家收入分配在城乡家庭间的严重不均。另外,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收入分配是否均等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其中对穷人的社会保障支出是重要手段。而我国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在农村,是农民,通过前述我国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的状况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收支的比重偏低,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而与城市相比,我国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更加偏少;我国历次财政改革,真正涉及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对较少

13、,农村社会保障公共品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促使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影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三)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可行性分析(1)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法律可行性。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及社会保险法都明确规定了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是我们国家政府的职责。宪法2004年3月14日第一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后的“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

14、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里的公民既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可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养老保障、健康保障、特定群体(包括无劳动能力、残废军人、烈士家属、残疾公民等群体)基本之生活保障方面都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是政府财政投入农村社会保障的宪法依据。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拮施,促进劳动就业,

15、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七十一条规定“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

16、社会保险费。”第七十三条“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负伤;(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第七十六条“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法2010年10月28日出台,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简称社会保险法),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法制时代,社会保险法是我国新中国成

17、立以来的第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承担补贴责任。对我国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奠定了法律基础。(2)财政支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经济可行性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因为现代农村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经济决定财政,经济越发达,财源越丰富,可供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财力基础越雄厚。一般来讲,经济越过发达,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发展中国家和其它不发达国家社会程度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

18、保障待遇标准就可能越高,反之则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制度化水平越高,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社会保障项目越繁多,如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庞大,贯彻从生到死的方方面面,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也达300项之多。GDP、GN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评判国家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从我国GDP、GNP总量以及人均GDP数量来看,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从增长率来看,GDP、GNP以及人均GDP增长率均是正值,呈逐年增长趋势,我国GDP、人均GDP增长率变动趋势规律基本是一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所以人均GDP增长率略低

19、于GDP增长率,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所以19901992年GDP、人均GDP增长率大幅提高;19921998年期间,由于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GDP、人均GDP增长率出现急剧下滑;后经经济秩序的治理整顿,逐步理顺市场经济各种分配关系,从1999年开始,GDP、人均GDP增长率又步入稳步提高状态,2007年达到最高点,GDP、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4.2%和13.6%。中间虽受1997年、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坚挺,2008、2009年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增长率仍均位于世界各国前列。目前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势头很好,待步入

20、初级发达国家行列后,经济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扶持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财力增强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能力。于凌云等(2008)通过预测分析认为,我国从2010年开始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全面落实覆盖全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会对国家财政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2000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逐年增长,至2009年,财政收入达近7万亿元,占GDP的比值达20%;同时,中央财政收入也同步增长。由于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承担了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补贴职责,因而,全国及中央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扶持能力。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发展农村

21、经济必然要求我国从以家庭分散小规模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过渡到以大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我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需要两个条件:(1)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2)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创造这两个条件都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与之相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合理的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村社会保障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土地的保障功能,即农民进行土地经营获得直接的生活资料或者货币收入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二是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在改革初期,农村分工分业不发达,农民经营素质分化程度不高,土地的两种功能都能

22、较好地发挥。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农村的土地保障能长期地发挥作用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前提的。而土地保障是家庭保障的基础,所以,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村家庭保障的前提条件。但是,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经营素质开始分化,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必然。这时,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需要得到较大的发挥。然而现实的土地制度却过分地强调土地的保障功能,为了保障新增农业人口的基本生活,土地被细分。而土地小块耕种不能发挥规模经营效应。因此可以说农村落后的保障形式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这样,土地制度创新有了内在动力。创新的焦点就在于

23、改变落后的保障形式,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使用权力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这种创新的土地制度中,土地不仅是一种普通的生产资料,而且是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因而也就协调了土地两种功能的矛盾并实现了土地保障的嬗变。在传统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统一于土地承包者手中,土地只是用来生产基本生活资料的物质条件。这种土地保障是直接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是土地的消极保障模式。在创新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土地是可以给农民带来收益的生产要素。这种土地保障是间接的,它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土地的积极保障模式。所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24、。显然,创新的土地制度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它通过市场作用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利于农业经营素质较高的种田能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了土地保障与经济效率的矛盾。因此,也可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社会保障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不仅需要进行土地制度创新,而且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中去的同时,人口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具体来说,这个人口流动又包括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第二个过程是迁移者在城市居住下。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流动都同时完成了这两个过程,工业化与城镇

25、化同步进行。但是,我国的情形却不相同。改革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隔政策逐步弱化和松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创造了制度条件。在城市更高收入水平和更多就业机会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完成了人口流动的第一个过程。然而中国人口流动的第二个过程却存在制度约束。我国城市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对已经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开放,农民无法在城市定居下来。由于制度约束,大多数农民只好采取了非正式的流动方式,即要么大部分时间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农忙时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要么在城市立足,但不放弃农村土地。农民非正式流动直接导致了农业上农户兼业经营行为,即农民在城市从事非农

26、产业的同时不放弃农村传统农业经营。从微观角度看,农户兼业是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一方面,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只能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在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却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民为了收益最大化而将大多数时间、精力投入城市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与工业化大生产相关的失业、工伤等风险。但他们不能获得抵御这种风险的城市社会保障。而农村土地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对农民具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意义。为了使风险最小化,农民不放弃农村土地。农民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行为目标引导农民走上了农业兼业化道路。从宏观角度看,以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为基础的农民工兼业行为

27、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首先,农民普遍兼业而不放弃农村土地,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而向种田能手集中,因而不能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其次,农民不放弃农村土地仍进行农业生产,但其目的不是农业经营收益最大化,即表现为农业产量最大化,而是为了抵御在城市从事非农经营的风险。“最低保障形态农业”因此产生。“最低保障形态农业”忽视农业投入,疏于田间管理,对土地实行粗放式经营甚至撂荒。这些都不利于农业发展。因此,农民工个体的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理性行为导致整个农业的非效率状态。这就是经济学上典型的“合成谬误”。对最低生活保障形态农业的改变必然要求改变农民工对生活风险的观念和规避手段,建立与农民工的土地保障相

28、替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正适应了这一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利益补偿大于土地给每个农民工的利益,同时农民工社会保障风险抵抗能力比土地的风险抵抗能力更可靠。在这种新的制度环境下,农民工会逐渐放弃落后的风险管理手段,即放弃农村土地。这样劳动力流动缓解了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也就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所以,城市社会保障改革能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从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是积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以此来配合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完善和发挥农村现有的制

29、度性社会保障和非制度性社会保障的作用,即以保障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获得保障。三、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措施面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措施。(一)增强社会保障意识目前,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对社会养老保险缺乏了解,参与不积极。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低,要农民缴纳养老保险金比较困难,主要还是想通过生儿育女来满足自己的养老生活所需。因此,突破思想障碍,统一思想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广大农村干部与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村居民认识到发展社会保障

30、事业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认识到由低层次的家庭自我保障进而转变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在今后将主要不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是按权利与义务对等,效益与公平兼顾的原则,由社区积累和个人投保为主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自我保障意识。(二)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农村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总体上社会保障基金应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负担。它体现了责任主体各自对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也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作为政府行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1、国家社会应尽可能增加投入,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保障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做法,强化国家对农民社会保障的责任。然而,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财政能力有限,而且农民人口基数大,国家无力全部包揽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因此,个人和集体也必须承担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即建立起由农民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负担、共尽责任的多主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至于三者负担的比例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保障项目之间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贫困地区,由于个人和集体负担能力较弱,因而县乡财政甚至上级财政分摊的比例应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个人作集体可多分担一些。就保障项目而言,社会救济应以政府为主,社会福利以集体为主,而养老保

32、险及医疗保险的资金则应主要来自个人缴费和村集体的公益金,同时,基层政府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三)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追溯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农村社会保障大都是国民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期才开始普遍建立起来的,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农民社会养老年金制度,均是在工人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实行后,经历数十年漫长的历史才趋于成熟的。据杨翠迎、庹国柱的研究,各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时的经济社会条件是:第一,工业化过度发展破坏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经济衰退,社会问题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15%以下。第二,一个国家的人口需要

33、经历一个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过程,在人口高出生率时期后的半个世纪,将有一个老龄人口高峰期,会给社会带来负担。此时,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第三,工业化一般经过以农养工阶段、工农自养阶段和以工养农阶段,只有当工业化水平处于第三阶段,经济水平总体较高时(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才有条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制度。目前经初步判断,我国正处在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还不具备建立完全的农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制度的条件。因此,从目前来看,强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特征。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保障的功能必然逐步弱化,其主导地位自然要为社会保障所取代。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少地区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因而在短期内完全以社会保障取代家庭保障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家庭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是现阶段农民保障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