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单选题:1、世界观是(D A 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 B 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C 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A A 统一的 B 不统一的 C 相反的 D 矛盾的3、哲学是(B A 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C 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D 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 A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B A 唯心论 B 不可知论 C 诡辩论 D 二元论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C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 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 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 客观存在的 B 人的意识创造的C 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1. A 万物皆备于我 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 心外无物1
3、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 A 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11、 “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 ,这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 不可知论观点 D 二元论观点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 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D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 A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 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 世
4、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14、 “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这种观点 属于(A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5、作为概念, “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 。这一观点是(D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 真实性 B 客观性 C 物质性 D 客观实在性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 手脚分工 B 语言的产生 C 社会的出现 D 劳动18、劳动在人
5、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B A 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 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 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 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19、意识是 “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是指 (D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20、 “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 这种观点是 (D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 唯意志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其表
6、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 A 独立性、根源性 B 客观性、唯一性C 实在性、唯一性 D 相对性、变动性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 A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B 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 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D 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D A 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 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C 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
7、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B A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B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 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D 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 A 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 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 两者是统一的 , 没有区别的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C A 唯心主义理解 B 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 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 庸俗唯物主义理解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C A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8、 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28、运动是物质的 (A A 根本属性 B 唯一特性 C 外部现象 D 内部本质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BA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C A 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 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C 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 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B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C A 社会精英 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 在一定
9、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 D 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33、 “ 动中有静 , 静中有动 ” 这句话说明了 (B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34、时间和空间是 (B A 物质的两种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 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35、空间是指 (A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B 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 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36、空间的特性是 ( DA 一维性 B 二维性 C 三维性 D 多维性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A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0、 B 二元论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机械唯物论观点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D A 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 原子结构学说C 欧氏几何学 D 爱因斯坦相对论39、形而上学的 “ 绝对时间 ” 和 “ 绝对空间 ” 的错误在于否认 (C A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 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 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 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40、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 时间 (D A 是客观的 B 是有限的 C 是可知的 D 是相对的41、列宁关于 “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11、” 的说法(B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 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C 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 D 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 A 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 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C 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 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A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B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
12、一体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 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C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精神的C 世界是统一的 D 世界是发展的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BA 它的存在性 B 它的物质性C 它的可知性 D 它的矛盾性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DA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 意识决定物质 , 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也决定物质D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B( A 庸俗唯物论 B 辩证的唯物论C 机械唯物论 D 朴素唯物论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
13、观点是 (B A 形而上学唯物论 B 辩证的唯物论C 折衷主义 D 二元论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A 物质性 B 客观性 C 现实性 D 可知性5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C A 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 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C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D 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5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B A 人们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 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 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C A 被动性 B 历史性 C 物质性 D 能动性54、
1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D A 被动性 B 历史性 C 物质性 D 能动性的55、 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 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这 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B A 被动性 B 历史性 C 物质性 D 能动性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D A 社会活动 B 社会生产 C 社会斗争 D 社会实践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A A 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 一定的社会共同体C 经济、政治共同体 D 一定的人群共同体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D A 科学的理论 B 正确的自然观C 正确
15、的历史观 D 正确的实践观59、 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 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D A 物质的社会关系 B 思想的社会关系C 复杂的社会关系 D 基本的社会关系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D A 社会的物质生活 B 社会的政治生活C 社会的精神生活 D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6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这说明实践构成(D A 社会的时间状况 B 社会的空间状况C 社会的现实状况 D 社会发展的动力62、全部社会生活(D A 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B
16、在本质上是客观的C 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D 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 辨证否定的观点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B A 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C 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D 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C A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 各事物之间C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 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A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 新事
17、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C A 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 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 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 人们是否认可它们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C A 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 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 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 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C A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 事物
18、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 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71、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A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C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7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A 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C 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D A 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 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 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 有正确
19、,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C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B A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 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 相互吸引、相互贯通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C 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根据和条件的关系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A A 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 B 各自分别起作用的C 同一性先起作用 D 斗争性先起作用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D A 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
20、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 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 包容万物的 “ 和而不同 ”79“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A 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 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 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B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8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A 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
21、统一8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B A 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B“ 两点论 ” 和 “ 重点论 ” 相统一的原理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A 矛盾 B 普遍矛盾 C 特殊矛盾 D 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 A 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B 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 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
22、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85、公孙龙的 “ 白马非马 ” 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 不废江河万古流 D 人定胜天87、马克思说:人在 “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 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 。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C A 创造性 B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 目的性和计划性 D 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8、 列宁
23、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 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B A 创造性 B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 目的性和计划性 D 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9、 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 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A A 创造性 B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 目的性和计划性 D 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D A 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B 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C 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91、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4、” ,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 按客观规律办事 B 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C 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 具有更多的创造性第二章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B A 感性存在的人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 现实存在的个人 D 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D A 客观物质世界 B 客观事物C 客观自然界 D 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 A 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 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 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 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 A 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
25、程B 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 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 D 普遍联系的观点6、 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阐明(B A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 “ 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 全不同的实验手段, 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 真
26、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 成为可能。 ” 这段论述表明(A A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C A 只要参加实践 B 只要刻苦读书C 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 依靠灵感和机遇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认识的 “ 源 ” 和 “ 流 ” 的关系C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客观反映论的观点11、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 与
27、 “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 是(C A 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D A 实践活动 B 辩证法 C 反映论 D 实践和辩证法1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D A 摹写性和深刻性 B 创造性和新颖性C 新颖性和深刻性 D 摹写性和创造性14、 “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 ,这就是(A A 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 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 认识客观实
28、在的客观途径 D 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D A 内部联系 B 本质联系 C 全部联系 D 外部联系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B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C 抽象性、间接性 D 形象性、直接性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D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C 抽象性、间接性 D 形象性、直接性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B A 表面联系 B 本质联系 C 直观联系 D 外部联系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C 抽象性、间接性 D 形象性、直接性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C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
29、知觉、表象C 抽象性、间接性 D 形象性、直接性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 A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 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 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 A 认识论的辩证法 B 认识论的唯物论C 认识论的唯理论 D 认识论的经验论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D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 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 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 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A A 认识论的辩
30、证法 B 认识论的唯物论C 认识论的唯理论 D 认识论的经验论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A 抽象思维 B 辩证思维 C 正确认识 D 社会实践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C A 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 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 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D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 A 积极能动的过程 B 消极被动的过程C 完全自发的过程 D 主观随意的过程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D A 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 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C 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 情
31、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D A 起消极作用 B 起积极作用C 不起作用 D 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A A 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 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C 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 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31、 “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原理是(C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 理论来源于实践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 A
32、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 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 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 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 A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 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 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 要实现集体领导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D A 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33、C 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 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6、真理是(D A 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 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 客观规律 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7、真理的内容是(D A 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 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 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 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D A 正确性 B 科学性 C 一元性 D 客观性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C A 正确性 B 科学性 C 一元性 D 真实性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A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34、 机械论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B A 不变性、永恒性 B 无条件性、无限性C 唯一性、不变性 D 根本性、无限性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B) A 可变性、多元性 B 有条件性、有限性 C 暂时性、多样性 D 不稳定性、多变性 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D ) A 陷入诡辩论 B 导致怀疑主义 C 防止相对主义 D 防止绝对主义 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D ) A 相对主义 B 绝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C) A 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 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
35、性 C 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 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D ) A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 )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C) A 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 两者互为因果 C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C ) A 多数人的意志 B 先进思想 C 社会实践 D 逻辑推理 50、实践之
36、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D) A 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B) A 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 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2、 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 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 是实践的 ( C) A 唯一尺度 B 价值尺度 C 真理尺度 D 客观尺度 53、 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 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实践目标, 是实践的 (B) A 唯一尺度 B 价值尺度 C 真理尺度 D 客观尺度 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企业办公租赁合同模板【标准】
- 部门承包合同二零二五年
- 2025年耐磨球段项目发展计划
- 劳务分包单位中途退场协议书
- 保护膜合同样本
- 简易铁棚安装合同范例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论行政合同中的行政主体优先权
- 二零二五定制品销售合同范例
- 个人服务设计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工人工资协议书模板
- 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测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给小学生科普地质学知识
- 提高手卫生正确率品管圈课件
- 医院劳务派遣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中数学开放题赏析
- 非工伤人道主义赔偿协议(标准版)
- 中华民族的复兴
- 品质部工作计划
- 《浙江省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修订)
- 【区域地理】《日本》【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地理
- 配对齿轮参数全程计算(史上最全最好用的齿轮计算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