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

2、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

3、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

4、?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c.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d.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

5、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c.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d.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

6、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c.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错误。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故选c。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

7、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题详解】试题分析:b项,“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错误。原文“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选项无中生有; b项,“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1

8、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以及很多从校园外特地赶来的人,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

9、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

10、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

11、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说。她还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有删改)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

12、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b.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c. 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d. 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同时也在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b. 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

13、他的品格。c.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d. 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6. 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4. a 5. b 6. 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

14、的人格魅力。【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文中“夫子自道”是王岳川教授对季老先生的评价。d项,原文说“她未在

15、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此外,“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的说法也不准确,文中的表述是“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根据原文“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16、”可知,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本题要求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

17、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体现他山高水长的风范;“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体现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

18、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体现他的爱心与胆识;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体现他的人格魅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师聂鑫森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

19、了。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黄云山问:“你找谁?”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瞑目于九泉之下了。”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

20、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

21、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他们一起走进画室。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满室芬芳。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

22、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得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

23、了!”“不忙,在此午餐!”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7.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b. 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c. 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d. 小说最突出的特

24、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8. 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9. 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答案】7. a 8. “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意思对即可)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 9. 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

25、的画作在北京的美术馆展出而遗憾。【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小说以大师为线索”错,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其结构作用的能力。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6、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句子的含意,二是段落的作用。对于前者,应结合文意,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理解含意,特别是抓住“芬芳”理解,表面意思是焚香之味,深层意是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同时该题又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根据上文“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可知,“满室芬芳”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根据后文所见的秋溪谷先生的画作,可以说满屋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作者写大师点上一支香,于满室芬芳中欣赏画作,体现了大师对老先生的敬重。从结

27、构上来说,这四个字承上启下,起初答应鉴赏画是“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看过画作后因“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黄先生要求再看看秋溪谷先生的画作,到最后举办画展,由前文的鉴赏画作转到后文对画作的欣赏与推崇,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此题要根据对文意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黄云山先生给秋尘峦鞠躬后秋不峦哭的所在语段及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依据“一是谢谢你的孝

28、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可知,秋小峦为父亲的遗作得到了大师的承认与推介而高兴;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自然是其真诚感动了秋小峦;“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想到父亲不能看到其画作的展览的遗憾,这些都是秋小峦恸哭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

29、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

30、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注: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官名。羖:公羊。累绁:用绳索捆绑。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b. 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c.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d. 吾即没,若必师之 没:死11.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

31、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b.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c.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d.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b. 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后来他以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c. 孔子曾离开鲁

32、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d. 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2)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

33、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b项,“去”:离开。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相关内容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比对选项和原文,注意题干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a项,“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b项,“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说明孔子“好学有

34、才”;c项,“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项,“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未说明“执政才能”。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却没有受到善待”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孔子得到了善待。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35、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去”,离开;“斥乎齐”中“乎”,相当于介词“于”,“在”的意思;“反”,通“返”,返回。(2)“语”,谈论;“乐”,音乐;“称”,称赞。【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

36、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丘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

37、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使他从拘禁中被起用,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

38、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以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

39、,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孔子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去世。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度大庾岭 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注: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翥,zhù,飞。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

40、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b.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c.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d. 尾联以间接抒情作结,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15. 这首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表现)自己

41、心情的变化。颈联写山雨欲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在这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解析】【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题通常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考点,常见设题陷阱有,词语句子分析错误、表达技巧分析错误、思想感情分析错误、形象分析错误等。解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注意细心辨析。d项,“不敢恨长沙”中的“恨”是直接表达感情的词语,本句手法属于直抒胸臆。选项分析为“间接抒情”,属于表达技巧分析错误。故选d。【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

42、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考查对象,确定答题方向。解答诗歌表达技巧题通常分三步走,一是确定手法技巧,二是解释手法技巧运用,三是分析手法效果。“颈联”限制了考查的范围,“表现手法”要求对该联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具体作答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明确该联具体意思;然后要结合诗句分析,是如何具体运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一下该手法在形象、意境、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该联上句“初含霁”写山雨欲停未停,下句用“欲变”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一瞬间。这两句表面写景,实际上在表达感情,迂回取道,诗人借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因此使用的手法是寓情于景。【点睛】诗歌鉴赏题难度较大,一要学生

43、平时多背诵,多揣摩,多感悟,不断积累。二要学生有充足的鉴赏诗歌所需知识储备,如诗歌文体知识、常见诗歌意象、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知识等。三要学生熟悉历年高考命题方式,牢记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四要在做题实践中不断总结各类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鉴赏能力,轻松应对。(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要实事求是。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44、(3). 知之为知之 (4). 不知为不知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6). 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45、,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罔、殆、知、弘毅、任重。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文字篆刻极佳,有_之妙。但内容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46、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_),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47、)a.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b.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c.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d.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b.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c.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d.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答案】17. b 18.

48、b 19. c【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结合前面

49、“秦砖汉瓦”分析,此处选用成语“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此处是形容建筑仿古的街市和居民建筑之美,根据“虽没有皇家气象”,此处选用成语“美轮美奂”。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结合前文“此联内容很好”分析,选用成语“妙笔生花”。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根据前文“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分析,此处选用“差强人意”。故选b。【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50、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这句话的病因有两个:一个是成分残缺,一个是逻辑混乱造成的语序不当。是因为“年代久远”,“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幅咏竹联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这幅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所以画线句子可改为“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

51、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人们对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的儒学精神认知

52、、认可和践行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儒学自身的内发力。【答案】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儒学自身的内发力。这种内发力的产生和积累来自于人们对儒学精神的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而儒学的精神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做好此题,要理清句子结构,分析句子主干,然后把每个分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再把定语部分移到中心词后面作谓语,分散成几个独立的单句即可。在这个长句中,主干句是“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儒学自身的内发力”,其他成分作定语,包括“人们对儒学精神的

53、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儒学的精神体现为”“非其宗教性”三个方面,最后整合答案,用单句分别列出。21.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文体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

54、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1)将_改为_;(2)将_改为_;(3)将_改为_;(4)将_改为_。【答案】(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2)谦敬不得体,可将“尊称”改为“称呼”(3)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4)将“48元”改为“若干”【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1)和(2)两处都考查谦敬运用,“同学”不用“莅临”,“莅临”一般用作上级对下级,“尊称”不用于自己,用于别

55、人;(3)考查文体特征,也涉及得体的知识,“广播稿”只能听音,不能看字幕,所以不能出现同音字,会造成歧义,如“全部”和“全不”,意思截然不同;(4)考查应用文的应注意事项,寻物启事不出现具体的数目。四、写作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

56、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答案】文明的韧性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明传承今日?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明将它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之坚韧深深的眷恋!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