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比周期比超限的解决高效措施_第1页
位移比周期比超限的解决高效措施_第2页
位移比周期比超限的解决高效措施_第3页
位移比周期比超限的解决高效措施_第4页
位移比周期比超限的解决高效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位移比超限解决办法:高规4.3.5要求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1.5倍。如果建筑方案较规则,那么该条很容易满足,但现今随着建筑理念的不断发展,平面较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想搞死做结构的)。那么对于高规4.3.5条则较难满足,常常是超过1.2倍的不宜限值。我在做了几个18层,高度60m的不规则高层住宅后,有了一些心得。要满足该条高规,在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时,应尽量对称,均匀。这是第一步但往往因建筑条件的限值,完全对称是不可能的(看来做建筑的还是想搞死做结构的),那么只有在计算一次后进行调整。切记切记,该条只与平面布置是否均

2、匀有关,切不可认为是抗侧力不足而全面增加剪力墙或柱。调整的方法是:模型建好后计算一次,如果超出1.2限值,PKPM上会告诉你是第几号节点的构件侧移最大,你可以丛SATWE的第一步中图形检查与修改”下的各层平面简图”中找到那个节点对应的抗侧力构件,并针对其加强,(记得每个标准层都要)|然后在计算,这次一定比第一次好些了,接近1.2了(如果小于1.2那么恭喜你),然后再重复刚才的步骤,一直到小于1.2为止。这样有目标的调整,比盲目的试算好得多。对于更高的建筑该调整方法是否可行,因我没有做过,不敢乱说(哪位出事了进去,让我送饭就不好办了)希望大家试试,并把结果告诉我,谢谢了。2、我来补充一下,第一次

3、试算时按建筑标准层建一个结构标准层,目的是算主要控制指标,如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等,等这些满足之后再按建筑图添加其它的标准层,这样快多了。如一开始建了好多标准层,指标不满足时每个标准层都要调整,如果墙长调整后荷载还要调,很烦的。3、楼主的方法我也经常的用,但是有时候往往只加强位移最大的节点号的构件也是不理想的,有时还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建筑上的),其实还有一个方法,找出刚度最大的点即位移最小的点,然后减小其刚度,(如剪力墙上开洞等)0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4、我也补充一下:1 .位移角和位移比的调整是结构分析的重点和难点,不管是剪力墙结构还是框架结构,基本上都可以采用楼主和10楼兄弟的做法。

4、2 .一般情况下,剪力墙结构中,位移角和位移比的超限并不单纯是某个节点刚度不足引起的,而是由扭转引起的,所以说不管是把弱的地方调强,还是把强的地方调弱,都是希望结构的刚度均匀。在pkpm结果显示的第一步里面,有刚心和质心的位置信息,可以参照其信息,尽可能地把刚心和质心的位置调到比较接近,以解决其扭转问题3 .一般强况下,框架结构中,建筑方案会较合理布置柱网,结构体系都较为均匀,位移角的问题比较突出,常用解决方法:1)与建筑专业及甲方协商,加大柱截面,或者局部加大柱截面(比如层高较大层的柱或角柱),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2)如果条件不允许加大柱截面,可以尝试加大梁截面,但是此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

5、,保证体系较为均匀,第二,注意避免出现强梁弱柱。3)如果不能以增大截面的方式增加结构体系的刚度,就需要考虑以减小计算长度的方式增加刚度了,比如,一般首层层高较大,而地质和抗冻情况又决定了基础要深埋,此时可以考虑零层做厚板,在此.000处勘固首层柱。总之是在刚度较弱处加侧向支撑,减小计算长度。4)最后一招,仔细计算荷载,将荷载减到最小。周期比超限解决办法: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条文: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

6、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u/h限值框架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1/800筒中筒,剪力墙1/1000框支层1/1000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最大层间位移角:墙、

7、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3 .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Max-(X)、Max-(Y)-最大X、丫向位移。(mm)Ave-(X)、Ave-(Y)-X、丫平均位移。(mm)Max-Dx,Max-D

8、y: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Ave-Dx,Ave-Dy: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Ratio-(X)、Ratio-(Y)-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Ratio-Dx,Ratio-Dy: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即要求:Ratio-(X)=Max-(X)/Ave-(X)最好<1.2不能超过1.5Ratio-Dx=Max-Dx/Ave-Dx最好<1.2不能超过1.5丫方向相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 .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 .验算位移比应选择

9、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 .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5 .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二、周期比控制规范条文: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

10、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o(抗归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但一般不大于1.0。)名词释义: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木如下验算周期比: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2)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

11、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T13)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不是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4)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5)计算Tt/T1,看是否超过0.9(0.85)多塔结构周期比:对于多塔楼结构,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而应该将多塔结构切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单塔结构分别计算。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WZQ.OUT)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卜X,Y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1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扭转系数0.99(0.12+0.88)0.010.6306110.1820.6

12、14421.190.95(0.82+0.12)0.0530.42482.390.06(0.06+0.00)0.9440.1876174.520.96(0.95+0.01)0.0450.171885.001.00(0.01+0.99)0.0060.13555.030.05(0.05+0.00)0.9570.0994177.150.97(0.97+0.00)0.0380.084987.631.00(0.00+1.00)0.0090.075212.730.03(0.03+0.00)0.97X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97.72%Y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96.71%即要求:0.4248/0.6306=0.67

13、<0.997.72%96.71%>90%说明无需再增加振型计算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 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丫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

14、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耦联取3的倍数,且3倍层数,非耦联取哪数,直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9窜)3. 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

15、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外圈结构刚度、增设抗震墙、增加外围连梁的高度、削弱内筒的刚度。4. 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

16、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

17、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三、层刚度比控制规范条文:1 .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2 .高规的4.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3 .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4 .高规的10.2.3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E.0.1

18、)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丫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丫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Y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名词释义: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

19、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Auj)o通常选择第三种算法。刚度的正确理解应为产生一个单位位移所需要的力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Ratx1,Raty1: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即要求:Ratxl、Ratyl>1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 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对于有弹

20、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2. 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o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当然,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3. 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或多层建筑及砖混结构应选择剪切刚度”;对于底

21、部大空间为多层时或有支撑的钢结构应选择剪弯刚度”;而对于通常工程来说,则可选用第三种规范建议方法,此法也是SATWE程序的默认方法。四、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控制规范条文:新高规的4.4.3条和5.1.14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B级高度不应小于75%。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Ratio_Bu: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即要求:Ratio_Bu>0.8(0.75)如不符,说明本层为薄弱层,加强软件实现方法:1. 层间受剪承载力的计算与硅强度、实配钢筋面积等因素有关,在用SATW

22、E软件接PK出施工图之前,实配钢筋面积是不知道的,因此SATWE程序以计算配筋面积代替实配钢筋面积。2. 目前的SATWE软件在结构设计信息(WMASS.OUT)文件中输出了相邻层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的比值,该比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设计人员人为判断。五、刚重比控制规范条文:(高规5.4.4条)1 .对于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见规范)2 .对于框架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Di*Hi/Gi>=10名词释义: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它是影响重力二阶(p-A)效应的主要参数,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高层建筑在

23、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控制结构不失去稳定。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X向刚重比EJd/GH*2=47.79丫向刚重比EJd/GH*2=41.49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按照下式计算等效侧向刚度:高规5.4.12 .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0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20%以内,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20时

24、,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3 .对于弯剪型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4时,结构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当刚重比大于2.7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内力和位移增量仅在5%左右,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4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5 .当高层建筑的稳定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六、剪重比控制规范条文:抗规5.2.5条与高规3.3.13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不应小于下表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入。类别7度7.5度8度8.5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

25、期小于3.5S的结构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0.0120.0180.0240.0320.040名词释义: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入,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增加了对剪重比的要求。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WZQ.OUT)抗震规范(5.2.5)条要求的X向楼层最小剪重比=1.60%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 .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增大1.15倍,即上表中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人应乘以1.15倍。当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时,可对

26、于上表采用插入法求值。2 .对于一般高层建筑而言,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顶层最大,故实际工程中,结构剪重比由底层控制,由下到上,哪层的地震剪力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3 .各层地震内力自动放大与否在调整信息栏设开关;如果用户考虑自动放大,SATWE将在WZQ.OUT中输出程序内部采用的放大系数.4 .六度区剪重比可在0.7%1%取。若剪重比过小,均为构造配筋,说明底部剪力过小,要对构件截面大小、周期折减等进行检查;若剪重比过大,说明底部剪力很大,也应检查结构模型,参数设置是否正确或结构布置是否太刚。七、轴压比验算规范条文:硅规11.4.16条抗规6.3.7条,高规6.4.2条同时规定:

27、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结构类型抗震等级框架结构0.70.8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筒体0.750.85部分框支抗震墙0.60.7硅规11.7.13条高规7.2.14条同时规定:抗震设计时,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0.90.95-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见规范)名词释义:柱(墙)轴压比N/(fcA)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Uc-轴压比(N/Ac/fc)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 .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o2 .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