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_第1页
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_第2页
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_第3页
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_第4页
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赏析】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 ,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

2、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 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 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

3、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韩非子?难势篇记载: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 ” “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 服食求仙, 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 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 虽然形老体衰, 屈居枥下, 但胸中仍

4、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 ,不是指无所事事, 坐而静养,

5、 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 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而要 “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 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 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 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

6、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 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 “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 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 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 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 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 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钟煤将曹

7、操置于下品, 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 雕章啄句的。钟噪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 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噪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 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 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张 铁明)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 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 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 雄心外现。

8、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 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 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 的,都不能逃离“竟时” “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 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梁钟蛛评其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认为这是不足之处,所以将操诗排于下卷之中,这是不对的。而清刘熙 载则评价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这是 很有见地的评说。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问,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

9、、 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 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 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二、“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 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 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 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 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

10、, 是 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 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 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 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 不全在上天的支配, 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 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 ,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 已弥足珍贵, 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 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 这一层的说理, 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

11、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总之, 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 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 读起来铿锵有力, 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 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 "邀"而我 &quo

12、t;至"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 "鸡黍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 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 ,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13、。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 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 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 轩窗一开, 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 " ,认为是 "相见无杂言"(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

14、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 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 劳动生产的气息, 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 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 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 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 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 把名利得失忘却了, 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

15、绿树的顾盼, 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 似乎不难想见, 他的思绪舒展了, 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 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 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 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 使用的是口头语, 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 笔笔都显得很轻松, 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

16、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 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 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 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 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 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何法”(沈德潜唐诗别裁

17、)。"不绚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 郢州孟亭记 )。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 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 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 所以出语洒落, 浑然省净, 使全诗从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 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余恕诚 唐诗鉴赏辞典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 还没有进入后禅院, 而诗题是 题破山寺后禅院 ,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 “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 绿树成荫, 百花盛开, 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 “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

19、处,禅房花木深 ,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得一山斋宴息,因谓不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 ” (题青州山斋 )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重这两句诗意新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词藻,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 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 可谓 “抒写胸襟, 发挥景物, 境皆独得, 意自天成” (原诗 )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 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

20、木丛中婉哦鸣 叫。雀鸟本来是没有情智的,客观环境的优美或险恶,不会引起它的喜和忧,但 在这里,诗人以所见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 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象它们也 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 问词话)的艺术描写,不仅不直率浅露,而且构思新巧,别有情趣。 “潭影空人 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 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那样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这就很 有“禅悟”的意味。宋高僧传载,临川郡守裴某,笃信佛教,“每至海霞敛空, 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常建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 的唐

21、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体 验,有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禅悟”的东 西。这“潭影空人心” 一句,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潭影” 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 之静,静境得到深化。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 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的具体 表现。在后禅院中的诗人,由“潭影”触悟而杂念消除,此时此刻又使诗人感到 万籁俱寂,也就是客观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 就诗人的内心活动而论,万 籁俱寂

22、也就是诗人万念俱寂的表露。不过万籁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创造静境和表 现静趣,因为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 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 栗。但常建是盛唐时期善于创造静境和艺术地表现静趣的诗人之一,他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 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中之静, 所 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这就是说,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 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很有余音缭绕,不绝 于耳的感觉。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 也由此而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 法,在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方

23、面,效果是异常突出的。这首诗是写破山寺后禅院的,所以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 层层 深入,脉络分明。诗中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 寄以 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 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 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 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

24、此时 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译文】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 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结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旬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 的愁心寄与明月,

25、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 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 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 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特色】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 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 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 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夜雨寄北李

26、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一】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 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 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 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 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 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 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 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 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 旬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旬“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 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 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 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 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 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 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