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_第1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_第2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_第3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_第4页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王羲之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作家档案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生

2、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

3、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

4、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评论资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

5、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三、作品在线作品概述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而作为

6、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选文一:兰亭集序 【导读】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7、,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参考译文】晋穆帝永和九年

8、,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

9、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

10、,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书法感悟】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11、。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整理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

12、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释疑参考】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

13、,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们集会的情景。整理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正文】兰亭修禊诗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特色赏析】“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

14、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

15、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

16、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读思牵手】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正是这种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的真性情,使他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四、趣闻轶事(一)王羲之学书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

17、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的认可。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

18、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二)以书换白鹅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山阴一个道士想求他写一幅字,但总不能如愿,于是道士就养了

19、一群鹅,之后请王羲之去看,他看后非常喜欢,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但道士提出,只要他写一部黄庭经,这鹅就归他。王羲之欣然同意,给道士写了60行黄庭经,之后“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这就是有名的“羲之换鹅”的故事。(三)“题扇桥”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到街上去,看到一名老妇人在卖竹扇,尽管竹扇卖得很便宜,但生意仍然很清淡。王羲之拿起扇子来,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王羲之告诉她:“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可以贵到十倍”。老妇人依言行事,果然扇子被抢购一空。后人为纪念王羲之,把老妇人驻足卖扇的石桥称为“题扇桥”。(四)王羲之妙书春联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当时正值年

20、终岁尾,于是他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

21、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五)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

22、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

23、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

24、”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

25、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

26、:“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

27、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五、书法欣赏圣教序(选页)释文略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王羲之的法帖,流传下来很少,而且的都是临摹本,这本碑帖集于唐代,里面的字又是从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书迹中选出,于是显得格外珍贵。因为是后人集字,所以行气不很连贯,但字迹点画精妙,历来为书家所喜好。丧乱贴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现藏日本皇室。此帖对武当张翠山五侠“铁钩银划”武功影响极深。 姨母帖 十七帖 乐毅论局部姨母帖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姨母帖唐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