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1页
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2页
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3页
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美育在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是历代教育学家所首肯的。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不能靠几句简单的说教,而是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教材,认真挖掘,有机地结合、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所以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字词句段篇等知识型东西,更要教育学生感知内容美、理解文意美、鉴赏用词遣句美、学会评价美,再进行美的创造。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我们要把美育

2、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用“美”吸引学生,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语文课中怎样实施“美育”呢?一、指导学生美读,体会美育的直觉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抑扬顿挫

3、,读着读着,与作者心灵相通,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读出李白“缘愁似个长”的满头愁,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河愁,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船愁一样,有意蕴,有味道,让学生通过美读走进情感艺术的殿堂。二、引导学生“遵路”,突出美育的形象性。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雪孩子”的那种牺牲自我、化作白云的美好心灵, “盘古开天地”的大无畏的博大胸怀,孔子求学

4、的“学无止境”的精神,詹天佑的“大概、差不多这种说法不应该出自我们工程师的口中”的一丝不苟的精神,钱学森那种“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美国)的一切(金钱、名誉、地位),但不能放弃祖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信仰;周恩来总理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和立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狼牙上武装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铮铮铁骨,朱自清不食“嗟来之食”的民族气节等,无不让我们眼光变的深远而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在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有益于人民和远大理想。反之,“魔鬼”的恩将仇报;日本

5、鬼子的抢占掠夺;凡卡的老伴和老板娘的恶毒冷酷更是激发了学生对坏人的愤怒,教会学生认清人世间的各种道德品质形态。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观照,既是对美的欣赏,又是道德的比较与默化。要激发审美情趣,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三、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

6、其味, 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 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幅画,“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画,“日出江花红似火”是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一幅画等等,不能说这些画面不美,这是意境美的感性再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言美,曹操东临碣石的博大美,北方地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劲美,杜甫登高的凄怆美,陈子昂登台的孤独美。这又是意境美的理性再现。总之,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对美的欣赏达到“悟”的最高境界

7、。四、指点学生“悟神”,强调美育的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 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唐代诗人杜牧读韩杜集曾用诗句描述过这种体会:“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愁 苦烦闷之时,吟读杜甫诗韩愈文,渐感舒畅愉悦,这种感受如那 美丽的女麻姑,用那柔嫩小手在痒处搔摸一样。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让学生自力品文,“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审美的愉悦性是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的关键之一。 五、促进学

8、生的“发展”,明确美育的功利性。    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美的享乐的根底 ,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段话辩证地分析了审美活动中自由与功利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单是为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要求的读、写、听、说 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六、教学“机机诱发”,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9、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机机诱发”,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寓智于美, 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美神叫他们顿悟、开窍; 寓德于潜 , 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教师寓思想教育于课文学习之中,寓情感陶冶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知、情、意、行熔于一炉,使学生在精神品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美育给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