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定稿_第1页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定稿_第2页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定稿_第3页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定稿_第4页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第二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1 1、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 2、作用、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地球的大气到底是怎样有规律地球的大气到底是怎样有规律的运动的?的运动的?B A C等等压压线线冷却冷却冷却冷却受热受热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高气压高气压假设假设1.地球不自转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赤道

2、(不移动)(不移动)思考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赤道赤道南极南极北极北极动手动手: 请大家做出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环流圈请大家做出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环流圈:0 30 N60 N90 N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单圈环流总结:总结:冷热不均冷热不均产生了产生了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和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故成因为故成因为热力因素热力因素所致。所致。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理想状态下的地球表面的理想状态下的地球表面的“单圈环流单圈环流” 2.地表性质均一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

3、直射赤道 (不移动)(不移动)1.地球不自转地球不自转假设假设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百帕)(百帕)100810101006100410021000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的高空风北半球的高空风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低纬环流低纬环流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思考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冷暖两个气团相交汇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会发生什么情况?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低纬环流低纬环

4、流-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思考: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是否为热力因素所致。为热力因素所致。 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北风极地东北风盛盛行行西南西南风风东东北北信信风风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东北北信信风风盛盛行行西南西南风风极地东北风极地东北

5、风东东南南信信风风盛盛行行西北西北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南南 风风地球上的气压带地球上的气压带(7个个)和风带和风带(6个个)1942年,日本搞了一次年,日本搞了一次“风战风战”。根据日本军事。根据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日本“动员动员”学生制学生制作作“气球风船气球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从高,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从高空(空(日本领土大部分在日本领土大部分在3045N、4060N),两三天),两三天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防不胜防。美国政府莫明其妙,为捉拿纵火防不胜防。美国政府莫明其妙,为

6、捉拿纵火“怪怪客客”,曾派大批妇女去森林里昼夜监护。,曾派大批妇女去森林里昼夜监护。思考:思考: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A高低纬间高低纬间热量差异热量差异B B地转地转偏向力偏向力C C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南北移动D海陆热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差异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单圈环流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2326 N2326 S6634 S6634 N0高低纬间质量不均;地转偏向力;高低纬间质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

7、的移动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实际实际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分 布布风风 带带成成 因因属性属性00-300300-600600-900信信 风风中纬西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极地东风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干燥干燥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温湿温湿极地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冷干冷干00附近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热力原因 热低压热低压 上升上升 湿热湿热属性属性气流气流成因成因 特征特征气压带气压带分布分

8、布300附近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动力原因 热高压热高压 下沉下沉 干热干热600附近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动力原因 冷低压冷低压 上升上升 温湿温湿900附近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热力原因 冷高压冷高压 下沉下沉 冷干冷干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判断季节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判断季节7月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半球气压带呈快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呈快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根据海平面气压

9、分布判断季节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判断季节亚欧大陆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半球气压带呈快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呈快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1月月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一月一月七月七月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60N30N亚亚 欧欧 大大 陆陆洋洋大大西西洋洋太太平平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10、气气 压压 带带蒙古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阿留申低压低压冰岛冰岛低压低压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亚洲(印度)低压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亚速尔高压高压夏威夷夏威夷高压高压冬冬夏夏冬冬夏夏(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

11、流的作用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和水汽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同时对天气和平衡;同时对天气和气候气候有很大影响有很大影响。例证(2008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1)(3)题。(1)上述“某月”是 (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2)该月份甲地盛行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 低温少雨 C. 温和多雨 D. 炎热干燥答案答案 (1)C

12、(2)A(3)D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30N40N,南半球则主要分布在20S30S。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第(2)题,甲地位于10S附近,7月份,该地受东南信风控制。第(3)题,乙地位于30N40N之间,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4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_、_。( 2 ) 图 甲 中 B 处 是_风带,与图乙中_处(

13、a或b)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是_气压带,D处是_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_。 (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5)N气压带的成因是_,E气压带的成因为_(动力或热力)原因。答案:答案:1(1)CE (2)东北信a(3)副热带高盛行西地中海气候炎热干燥 (4)B(5)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动力5.如图是“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2)图中b处的

14、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 高温多雨 C. 温和干燥 D. 温和湿润【答案答案】 (1)B(2)A【解析】第(1)题,a在3060之间,应为中纬西风带,风向应从副高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根据图中a处风向左偏可知,此图表示南半球,西风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首先需要先判断南北半球,进而根据经纬度定位,判断气候类型,最后确定答案。根据图中b的经纬度可知b处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其气候特征是终年炎热干燥。6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为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形成原因是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风,D处盛

15、行_风。( 4 ) 夏 季 , D 处 盛 行 _ _ _ _ _ _ _ _ 风 , 形 成 原 因 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故 季 风 气 候 的 形 成 原 因 除_外,还有_。解析:分析等压线分布,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的西南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

16、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吹向气压更低的亚洲大陆。答案:(1)1(2)亚洲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副极地低压带(3)西北东北(4)西南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命题立意:本题组以亚洲东部某日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等压线的判读和区域气压形势判断。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等压线数值和弯曲状况的准确把握。第(1)题,依据图中等压线分布

17、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同时,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第(2)题,通过陆地气压低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往往呈块状分布。答案:(1)A(2)C7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A_,B_,C_,D_。 (2)a、b两地的风向:a_,b_。 (3)A处的降水以_雨为主,C处的降水以_雨为主。(4)a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降水比较丰富的是_,原因是_。( 5 ) D 处 降 水 少 , 但 气 候 比 较 湿 润 , 原 因 是_。(6)图示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季节是_(1月或7

18、月),此季节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A、B、C、D四处中,_处的气压带被阻断成高压中心。此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高压中心名称是_,在其影响下,我国广大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_。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由纬度位置及气流特征判断气压带、风带。(2)明确气候分布及特征,尤其是20S30S之间大陆东、西两岸的情况。(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4)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5)不同季节我国的气候特征。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东南风西北风 (3)对流锋面(4)大陆东岸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5)气温低,蒸发弱 (6)1月B亚洲高压寒冷干燥寒潮下图为“沿20经线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大气环流形势图”,完成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