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试题讲析_第1页
二模试题讲析_第2页
二模试题讲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 年高考模拟题(户县二模)第I卷阅读题(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 “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 ?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 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 “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 ?先进 )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

2、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 “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 如之境。老庄哲学, 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 不受其影响。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 “性好山泉,多处岩壑” (高僧传 )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 也是他们具有 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

3、难看出, 三者对山水的态度 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 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 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 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 “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 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 哲学基础上 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 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 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 人的审美品格、

4、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毫无疑问, 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 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 ,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 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 ,不仅仅是明清, 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 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 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 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 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

5、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 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 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 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 “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 ,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 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 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 “志道”,“弘毅”,真正担负 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

6、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B. 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 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 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 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答案】 B (强加因果,原文并未说“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 部分”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 中提高自己的修悟”产生的结果。

7、此句还偷换概念,原文为“寺庙已经成 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山水文化”不等同于选项中的“中国 山水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 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B. 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 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C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 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D.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 较

8、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答案】 D ( 表述不严密。原文说“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不代表“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另,“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主要受释家的影响,而不是道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 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B. “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 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C. 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 文化精神的延

9、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D. 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 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答案】A (原文中“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是指山水画的欣 赏者而不是当代的山水画画家。原文关于当代的山水画画家的表述则是“应该 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创作出“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 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的作品,使这些作品最 终达到感染受众、教育受众的社会效果。见原文第 8 段。)二、古诗文阅读( 36 分)(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

10、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 以(介词,表原因) 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 勿任有司稽玩 (延误、轻慢)。条赦(条, 名词作状语,依条令赦免) 之外,有可矜疑 (谓犯罪可悯,案情可疑) 原宥 (根据情 况赦罪) 者,许专疏 (专门奏疏) 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 (条例、 章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 (古时称公卿、大夫或王室的家臣; 亲戚朋友或以私交、私利相依附的人。 ) 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 (一起讨论)以 六等考核,黜陟

11、有差 (指人才的升降不等) 。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 漕米改折 (旧时指所征田粮折合银钞布帛或其他物品) ,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 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 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 ”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 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 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回家休养)。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 (旧时指官吏的考绩期限已满。一考 或数考为一任,故考满亦常为任满。考满以 3年为期, 3年初考, 6年再考, 9年通考, 分为三等,即称职、平常、不称职。评定考等后,还须依据官职繁简确定奖惩

12、黜陟) 内 升(升任京职),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 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 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 “自后命官赴质, 概免锁系,著为令。”寻迁副都御史,再迁 (两次升职) 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 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轲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 (调查),永蓁坐罢 (因此罢 官)。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 “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 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 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

13、, 驿道中断,饷阻邮梗(运 送粮饷和通邮的道路受阻堵塞、断绝) 。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 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 令力疾 (勉强支撑病体) 视事(处理公务) 上为留凤彩。文然屡有论列(上书论事) ,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帝、 后暂殡、暂时停放灵柩) 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 陵用魏徵谏毁台事 (文德皇后既葬,帝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 曰:“臣眊昏,不能见。 ”帝指示之,徵曰: “此昭陵邪?”帝曰: “然。”徵曰:“臣以为 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 ”帝泣,为毁观。)

14、相拟(比),上亦受之,不怫 (抑 郁,心情不舒畅;愤怒) 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 “刃 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 (查考审核,研究 讨论),必剂 (调和、调节) 於宽平,决狱 (断案) 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 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 (在法律规定之外所施行的残酷肉体刑罚) 。十七年,卒,赐祭葬 (清代高级官吏死亡时皇帝按其官阶或其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 , 或遣官治丧的制度。 ),谥端恪。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

15、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 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B.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 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C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 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D.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 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答案】D (解析: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 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16、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B. “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 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C. “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 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D. “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答案】 D (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 “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 家奉养父母”,所以选 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姚文然

17、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 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B. 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 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 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 多被皇帝采纳。C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 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 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 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答案】D(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

18、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 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 “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 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所 以选 D。)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5 分) 译文:(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5 分)译文:【答案】 (1) 颁发赦令之外,有案情可疑、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 陈述。(“矜”“宥”“陈”各 1分,大意 2分)(2)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命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按旧例,给 事中升

19、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 (“考满”“故事”“候补”各 1 分,大 意 2 分)【参考译文】 姚文然,字弱侯,是江南桐城人。明朝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 清顺治三年,经由安庆巡抚李犹龙举荐,被授予国史院庶吉士官职。顺治五年, 改任礼科给事中官职。顺治六年,给朝廷上书请求“敕命巡抚、巡按、寻道各 级御史根据皇上降恩的诏书清理各地刑事案件,不要任由有司官员拖延轻视。 颁发敕令之外,有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 。又请重新审定会试落 第举人选用的方法,来广泛地使用人才。又请求敕令各省督抚不要胡乱委托私 人暂代州县的官职。每个建议都下到礼部商议施行。不久转任工科。顺治八年,世祖亲

20、政,姚文然上疏请求让都察院甄别各省的巡按御史,与 下属部院会同商议,按照六个等次考核,罢黜或晋升有所不同。这一年,江南、 浙江遭遇水灾,姚文然请求将受灾地区所应缴纳的漕运粮食折成银两,视灾情 的轻重定折多少。皇上一并采纳。顺治十年,姚文然上疏说大臣获罪不应当用 枷锁禁锢,得到圣旨允许施行。后来姚文然升任兵科给事中,请求告老怀乡。康熙五年,起用补任户科给事中。康熙九年,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令以 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 缺额。留下直接任命从姚文然开始。姚文然和魏象枢都凭借给事中敢于直言享 有美好的声望,号称“姚魏” 。康熙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因为犯法被

21、逮捕送到 京师,仍然采用枷锁禁锢旧例。姚文然又上疏论及此事,皇上晓谕: “从此以后 朝廷命官回京接受审察,一概免除枷锁禁锢,并且写入法令。 ”不久升任副都御史,再提升为刑部侍郎。十二年,调任兵部都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弹劾将军柯永蓁为了私情肆意放纵,让姚文然前往查究,柯 永蓁因此被罢免。姚文然升任左都御史。十三年,上疏说: “福建耿精忠、广西 孙延龄皆背叛朝廷顺应吴三桂,中间有所阻隔,依赖广东。耿精忠的将士过去 曾驻守过广东,熟悉广东的山川形势,如果与孙延龄合谋形成犄角之势,那么 广东的局势就很危险了。江西边境与福建、广东接壤,如果他们入侵占据赣州 南安,那么驿道就会中断,粮草和通讯就会

22、受阻。应当在江西驻扎重兵来声援 广东。”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河南巡抚佟凤彩 托病辞官,皇上已经答应了他;姚文然说河南靠近陕西,流言正盛,佟凤彩深 得民心,应该让他留取治事,皇上因此留下了佟凤彩。姚文然多有上书,尤其以皇上身心健康为本,请求皇上注意起居休息。孝 城皇后驾崩,暂且停殡在巩华城,皇上多次去看,姚文然上疏劝谏,并且引用 唐太宗造台望昭陵后听取了魏徵的建议拆毁望台的事情比拟,皇上也接受了, 没有生气。 十五年,姚文然被授予刑部尚书。 当时正在更定法律, 姚文然说:“刀 杀人一时,法令杀人万世,怎能不慎重呢?”于是阐明法律的意图,查考研讨, 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

23、平。判决诉讼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曾经 怀疑有冤案,力争而没有成功,退下后,长跪自责。又因为明末用刑残酷,上 奏朝廷废除廷杖之刑以及镇抚司各项严酷的刑罚。十七年,去世,赐予祭葬仪 式,谥号“端恪”。(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绥州作韦庄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注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 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蔡琰:字 文姬,三国时人。单于:曲调名。8 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

24、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请加以赏析。(5分)【答案示例】“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 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 过绥州时鬓已秋霜。(3分)“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 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 (2分)9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6分)【答案示例】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1分)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 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2分)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 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

25、了对前 途的担忧。(3分)【诗作赏析】毛圧东手书电壤闭作、诗是韦庄稽留绥州时所作,毛泽东在陕北时手书如图,留存于国家档案馆。韦庄(851年-910 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长安附近)人,传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乾宁 元年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谥文靖。诗人在初秋雨歇暮色中,独自倚靠在绥州城楼上, (应当在南城楼上,因绥州城靠 山而建,南城门最低,临护城大理河,向高处望古城墙即有“雉堞连云”之感。 )面对 眼前景象望乡怀远而作此诗。然首联首句“雕阴无树水难流, ”却让所有阅读者不解真 意,历代学者无人做出详解。 2000 年绥德学者野夫先生以“投鞭断流”典籍解难(见 2000 年

26、绥徳第 3期),虽有一点道理,然尚有牵强之感,笔者并不认同。此句“雕 阴”好解,绥德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绥德州在隋朝时就是雕阴郡,此诗中做为郡 地名或山名均可。但笔者以为作者是倚靠在绥州南城楼上,面对首先看到的正面“雕阴 山”而写。接下来“无树水难流”若仅按常理和字意是无法解释通的,只能考究作者在 此以何典故隐喻。笔者认为,作者在此用的是“蒹葭倚玉”之典。 “蒹葭倚玉”乃表示地位低的人依 附地位高的人。也同义于“蒹葭玉树”或“蒹葭倚玉树” ,如白居易和微之道保生三 日中“但恐持相并,蒹葭琼树枝。 ”;唐齐己湖西逸人中“橘柚园林熟,蒹葭径路 迷。”;唐李颀临别送张諲入蜀中“梦里蒹葭渚,天边橘

27、柚林。 ”等。蒹葭,没有长 穗的芦苇。 芦苇靠在玉树旁, 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 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蒹 葭”乃诗经秦风之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 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 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初秋雨歇的暮色中,作者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家乡(南方)看着前面“雕 阴山”,挡住了对家乡的望眼,想到自己所要倚靠的玉树不存在,我这还没有长穗的芦 苇面对“在水一方的伊人 (理想或抱负) :溯洄从之 (往回走

28、吧),道阻(阻隔)且长(漫 长),道阻且跻(难登) ,道阻且右(极高) ;溯游从之(往前走吧) ,宛在(好象已在) 水中央(尽头) ,宛在(好象已在)水中坻(高坡地) ,宛在(好象已在)水中沚(小陆 地)。”该何去何从呢?真是太难决定了。这是作者根据自身状况的有感而发。由此可推 测作者写此诗时尚年轻和未入仕途,到绥州可能是投靠亲友不遇而稽留时所作。向后观 是城墙直连云端的古帝州, 绥州城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 看到了直连云端的扶苏墓, 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哦,那城墙直连云端的就是古帝州啊。看似写景写物,实是感慨仕 途漫长高入云端而难登攀啊。 颔联“带雨晚驼鸣远戍, 望乡孤客倚高楼。 ”对仗工正

29、,“带 雨晚驼”对“望乡孤客” ,“鸣远戍”对“倚高楼” 。这是一倒装联:我这倚着高楼遥望 故乡的孤身客人, 透过带着雨水的雾气看到了和听到了为远戍边关将士运送战争物资的 驼队也晚归了。与作者的稽留他乡形成鲜明对照,稽留思乡之情跃然纸上。颈联: “明 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对仗更工,也是稽留思乡之情更深层次的延伸和对 前途渺茫的感叹!明妃即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 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她出塞和亲就是经过绥州而去的,她去时年轻貌美,化解与匈奴的 战争,欢送她的人群包括路边的花也应当是带着喜气和露出笑意的;然而蔡琰(东汉诗 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 (

30、 今河南杞县西南 ) 人。女。蔡邕女。自幼博学通音律, 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死,回娘家。董卓之乱中,被掠入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用重 金赎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 )归来时也是经由绥州的,可她却两鬓秋霜已现。这都是 经由绥州的一“去”一“归”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 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唉,听到了有人弹奏的曲子孤单地随着暮烟的升起而响起, 也许就隐指作者自己的这首绥州作孤单地随着暮烟的升起而写成;看到了扶苏城上 的弯月如钩,可望而不可攀,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稽留,寻找到能展我抱负的时机和前途呢?由于作者是在城南门楼上望乡怀远,身后城墙最高处的扶苏墓就在作者所处位置的

31、正东方,“扶苏城上月如钩”也即特指了是初升之如钩弯月,符合时间与地理环境。毛泽东在陕北时,正是读懂了韦庄此作后才手书之的,借韦庄此作而表露何日得酬 抱负之感!至今之前,不知能有几位读懂了韦庄此作,领会了毛泽东手书之深意?(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这样的国家终会灭亡。(2) 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

32、援;(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珠子灯汪曾祺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 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 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 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 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

33、骑在一匹麒麟上。 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 灯体是八扇玻璃,漆 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 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 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 子挂在四角。到了 “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 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 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

34、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 胧、暧昧的希望。 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 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 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 像裹过的。 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 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

35、守节”。 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 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11) 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 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 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 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

36、扣着,上面 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 茶盘 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12) 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 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13) 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一一咕,鹁鸪鸪一一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 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 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 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对屋外动物活动的描写,写出麻雀、斑鸠等动物

37、充满生机 的生命活动。动物们的热闹与屋中死寂的氛围、 孙小姐孤寂的内心世界对比(或 反衬),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15) 她死了。(16) 她的房门锁了起来。(17) 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 音。(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B. 孙小姐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 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C. 小说开关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 什么关系,却体现了

38、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D. “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不 死了。E. 第13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答案】A2分,D1分,E3分【解析】B项孙小姐并没有表现出对封建伦理的怨恨,C项小说开头对风俗的描写与小说是有机融合的,并不是没有关系。(2)文章开头花大量的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 6 分) 答:【答案示例】点明了题目;说明送灯的用意是娘家人替出嫁的女子祈 求幸福多子;渲染了送灯时的热闹与喜庆的气氛,反衬下文中孙淑芸的寂寞 与哀伤;通

39、过对“送珠子灯”这一特定民俗的描写,渲染了孙淑芸悲剧故事 的社会背景(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 (6 分)答:【答案示例】孙淑芸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但有非常浓重的封建贞节思想 的旧中国女性形象。她虽然受过较为开明的教育,接触过新的思想,但却不能 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丈夫死后,她为了恪守封建贞操观,维护家庭“荣誉” 在“新房”里默默地躺了十年,终于寂寂死去。(4)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8 分)答:【答案示例】因为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情、传统文化,为小说营造了一个

40、具体可感的社会环 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背景):因为珠子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 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因为珠子灯表现主题,通过珠子灯的这一形 象,表达了作者对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珠子灯本来象征吉祥幸 福,但在文中却成了孙淑芸青春与幸福消逝的见证者,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观点一: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鲜明,含义丰富。1、珠子灯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人物形象扭结,为小说展示一个真实可 感的社会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围绕珠子灯刻画的主人公, 具有善于接受新事物、 新思想和恪守旧观念、 旧思想的矛盾。3、透过珠子灯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含义的多元化,启发读者多元思考,使 小

41、说的主人公形象具有典型性。观点二:使小说结构精巧1、以珠子灯为线索构建全文,行文自然,开合有序。2、用珠子灯将小说的人物内心愿望和向往与主人公的凄婉命运以及社会风 情、人文背景勾连起来,十分巧妙。3、小说以“ 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 板上的声音。 ”收束全文,和标题珠子灯呼应,结构严谨。象征意味突出。观点三:使小说主题思想集中、深刻、丰富。1、用“珠子灯”这样充满女性阴柔婉约事物作标题,表现了特定时代、特 定群体向往幸福、向往美好但也容易破散的人生。2、透过珠子灯引发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孙淑芸所代表的人生命运及相关 的社会和人性因素的思考。3、透过珠子灯和主人公

42、的命运,作者完成了“恪守”和“改变”的两难论 题的设置,让小说的主题顿显深刻、丰厚。结构:作品围绕展开;是作品叙写的主要内容;是行文的线 索;环境:将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能突出时代 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社会环境。人物: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突出、丰富;主题:是的象征;是作品主题的体现;使作品更加深刻、含蓄, 发人深思。情感:有双关意,既是,又是情感的象征。 附:关于本文的其他题(1)下列对本文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小说笔触清新自然而略带感伤,语言凝练传神。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对绿 光的描绘就能体现清新自然的特点。B. 小说对人物描绘

43、采用白描的手法,对孙小姐和王常生两个主人公外貌、 神态,日常生活等均略去不提,但婚前,婚后淡淡的几笔,却能反映两人锦瑟和 鸣,幸福眷侣的生活状态。C. 小说主要采用留白手法,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主要由读者去创造补充; 叙事角度的客观性及距离感, 也冲淡了小说的悲剧意识, 保证了全文基调的和谐。D. “她变的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 “她病了,说不清是什 么病。”“她死了。”这些短句的运用,过于冷静,甚至冷漠,全文充满了压抑的 氛围,悲剧色彩浓烈。E. 王常生婚前的“请孙小姐把脚放了”,表达了他对作为大家闺秀的孙小姐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抗封建礼教的扼杀和摧残的鼓励;临死前的“

44、不要守 节的嘱咐”,更多的表达了对她以后命运的担忧。(1)C (3分)A (2分)B (1分)(B “对孙小姐和王常生两个主人公” 有误,D “冷漠”有误,“全文充满了压抑的氛围”有误,E主题有误.两家虽为 书香门第,但双方家长都很开明。婚前女性读的书 ( 西厢记、长恨歌、茶花女 ) 、 做的事(放脚),男性做的事 (到南京接受新式教育、参加革命 )都是反封建礼教 的,但家庭无疑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支持 ; 婚后的嘱咐更多的是丈夫为了她以 后生活的幸福。她不改嫁是受到长恨歌、西厢记思想的影响,后文大段生活的 描写是她对曾经美好的一种怀念和保存,与封建守节无关。另外第 (4) 已隐约了 主题,不

45、然就与此矛盾了。汪文章的风格本身如此。 )(2)小说开头部分关于珠子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 分)(2)展示了江南特有的风俗人性,揭示了人物生活的环境( 2分);与后文 人物悲剧命运作反衬或对比( 2 分);为结尾以珠子落地的声音来烘托孙小姐的 凄凉人生在情节上做铺垫( 2 分)。(3)请就文章后半部分划横线处,从表现手法、结构、内容等方面作简要 赏析。( 6 分)( 3)表现手法:以动衬静(或对比,反衬) ( 2 分);结构:照应前文关于 珠子灯的描绘,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2 分);内容:动物们的热闹与屋中死寂的 氛围、孙小姐孤寂的内心世界对比(或反衬) ,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孤寂。 使

46、人物形象更丰富,内容更丰满,充分体现其悲情( 2分)(4)“我的作品主要追求的是和谐、 温情、真、善、美、乐观”(汪曾祺语), 本文的创作实践能否体现汪先生的创作理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8 分)(4)举例说明“和谐、温情、真、善、美、乐观” 。(举例分析四个方面; 每一方面 2 分)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天人交战的“盗火者”王龙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 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提出变 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

47、除鞑虏,恢复中华” 。 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 。他清醒地看 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 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 他一口气写下了 救亡决论、原强、辟韩 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 抨击时弊, 呼吁国人因时而 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 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 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 。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 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 为直

48、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 。对中 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 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 十年中, 这位孤独 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 1906 年,在翻译孟 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 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 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拯救吾国, 必先拯救吾民。 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 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 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 后来也深为

49、理 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 “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 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 ”这种对中华文化 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 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1905 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 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 “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 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 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 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

50、思想深 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 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 的那一天。1910 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 政院,又获“文科进士” 赏赐。有人质问严复, 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 “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 ”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 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 1911 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 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 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

51、复已成为一个 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 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 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 严复最后一次 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 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 华文化

52、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 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摘编自国学网)(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 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B. 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

53、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C. 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 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D. 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 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E. 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答案】B E【解析】A1分,E2分,B3分,A目的表述不完整,文中还提到了“对中华 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 。D不给分,“彼此互相揶揄与攻

54、击”与原文中 的“孙中山”话中“不无揶揄之意”表述不符,且“不欢而散”犯了无中生有 的错误。C不给分,强加因果。(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 料加以概述。(6分)(2)【答案示例】维新运动时期,严复著书立说,抨击时弊,提倡变革, 其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由此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至辛亥革命前,严复大量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有关论著,介绍 并提倡“西学”中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但同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思想逐渐趋 于保守。辛亥革命后到去世之前,严复仍坚持“进化”的改良主张,政治思 想远远落在“革命”的时代之后。(每点2分。)【解析】

55、解答此题只需抓住文中的阶段性标志性词语即可。如“严复的这 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6分)(3)【答案示例】社会政治方面,严复撰写多篇重磅名文,抨击时弊, 对中国的专制政体进行彻底清算,呼吁国人维新图强。思想文化方面,严复 将西方典籍译介到中国,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格。国家前途命运方面,严 复终生反对专制政体,坚持走“改良”途径,救亡图存。 (每点2

56、分)【解析】此题的解答难点在于要素概括“哪些方面”与分析要兼而有之。 尤其是要素概括,一定要将现象加以整合,从而找出共同点。(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4)【答案示例】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人”,留学归来却在近十年间连 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1894年之前,严复一直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后 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严复痛恨君主专制,却一直坚持“改良”,反对孙中山对清政府的革命。严复反对专制政体,却又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甚至 自甘把清王朝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的同时

57、,却吸食鸦片,染上鸦片烟瘾。(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悖论与谜题”的个方面:正面的进步的 表现和反面的落后守旧的表现。第U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从影多年的胡歌此次出演电视剧 琅琊榜可谓,其精湛的表演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肯定,网友纷纷称赞胡歌简直演活了梅长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一句诗启迪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写文章才能 。 纽约、东京等大都市都树立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因此尽管这些城市人口以千万计,但都可以在出行高峰时期 ,极少出现国内常见的“大堵车”现象。A. 得心应手 应付自如 游刃有余 B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应付自如C.游刃有余 应付自如 得心应手 D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应付自如 【答案】B 解析:游刃有余主要是从工作的实际经验多来阐述解决问题 的能力;得心应手主要是从内心的想法和行为的配合方面来阐述解决问题的能 力;应付自如是从处理事情的态度方面来阐述解决问题的能力。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