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物质的变化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_第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物质的变化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_第2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物质的变化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_第3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物质的变化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_第4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物质的变化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科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6课时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填空题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一些现象。如_、_、_、_。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如图所示,将明亮的铁钉插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铁钉表面生成的红色物质是_。硫酸铜与铁钉发生的变化属于_变化。3.点燃打火机时,里面的液化气便燃烧变成了无色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用铁器在火焰中问阻隔后,就会在铁器上留下没有被充分燃烧的炭黑。在点燃打火机时伴随的现象是_。_新物质产生,属于_变化。 二、判断题4.在实验的时候,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硫酸铜溶液。 ( ) 5.灯丝在通电时会发光发热,属于化学变化。

2、 ( )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也不一定发光、发热,但一定有新物质产生。 ( ) 7.只要物质发生颜色变化,就发生了化学变化。 ( ) 8.把沙子放进水中,有沉淀物出现,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 ( ) 9.烟花升入空中变成很多颜色,这是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 ) 三、选择题10.硫酸铜溶液是(   )色的。 A. 白                     

3、;                        B. 蓝                        &#

4、160;                    C. 无11.下列探究实验中,可确认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放入硫酸铜溶液            B. 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C.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5、;      D. 蜡烛燃烧12.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   )。 A. 产生气体                                 &

6、#160;B. 改变颜色                                  C. 发光发热1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伴随的现象是(   )。 A. 发光发热   &#

7、160;                             B. 产生沉淀物                  &

8、#160;              C. 产生气体14.填表题                                (1)根据“

9、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实验填写下表。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实验记录表实验方法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将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的变化:_产生的现象溶液的变化:_  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发生的变化属于_变化,因为_(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变化,不同的物质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不同,请根据相关知识填写下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蜡烛燃烧 _  淀粉

10、与碘酒_    铁钉生锈_  小苏打和白醋_硫酸铜溶液和铁钉_15.取一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倒立于盛有清水的烧杯里(如图甲所示)。几天后注意观察:(1)铁丝表面是否有铁锈出现?_ (2)如果将铁丝放置在如图乙所示的干燥试管中进行,铁丝表面有无铁锈生成?_ 答案解析部分一、填空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

11、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答案】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

12、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解析】【解答】化学变化一般都会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但发光、发热、颜色改变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分析】本题考的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实验现象。2.【答案】铜;化学 【解析】【解答】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铜是红色的。铁钉表面生成的红色物质正是铜。该反应有新物质产生,所以是化学变化。【分析】本题考的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以及常见物质的颜色。“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

13、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

14、【答案】发光发热;有;化学 【解析】【解答】点燃打火机时,里面的液化气便燃烧变成了无色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该过程发光、发热,同时又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是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二、判断题 4.【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实验室最先遵循的守则是安全守则,不可用手直接触碰任何药品。【分析】实验室的药品不可品尝,不可摸,不可直接用鼻子闻。5.【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灯丝在通电时会发光发热,但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分析】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6.【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也不一定发光、发热,但一定有新物质产生。

15、【分析】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的标志。7.【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但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霓虹灯变色是物理变化。【分析】本题考的是化学变化的现象。8.【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把沙子放进水中,水和沙子分离开来,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分析】本题考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9.【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烟花爆竹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伴随着颜色的改变。【分析】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三、选择题 10.【答案】B 【解析】【解答】硫酸铜是蓝色的,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铜是红色的

16、,氢氧化铜是蓝色的,氧化铜是黑色的。11.【答案】B 【解析】【解答】A、铁放入硫酸铜溶液,有新物质红色的铜产生,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C、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本题考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新物质产生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产生的是物理变化。12.【答案】B 【解析】【解答】米饭里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成紫色。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通常利用淀粉遇碘会变色来检验是否含淀粉。13.【答案】C 【解析】【解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考的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14.【答案】(1)铁钉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的颜色变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