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 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 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 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则是方四十里
2、, 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1)( 4 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 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 “以为”及反问句式)(4 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 “是” “为”等字)( 2)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 “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 “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我
3、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 “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 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 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 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 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 分)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
4、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仁而可与言, 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 分)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3 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3 分)( 2)孟子在文中强调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分)( 1)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那怎么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呢? (赋分点:与、则倒装句) 水清就洗帽缨, 水浊就洗双足。
5、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 (赋分点:斯、濯、取判断句)“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难以逃匿。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赋分点:孽、犹、违判断句)(2)不仁者将咎由自取。3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 分)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
6、长?”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分)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3 分)( 2)请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明孟子说的浩然正气的意思( 4 分)( 1)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2)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义的精神,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起来的正大刚直的精神。4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10 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
7、,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 3 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 2 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 分)(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译出大意 1 分;“旬”
8、1 分;“举” 1分。)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译出大意 1 分;“是” 1 分。)(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箪” 1 分;“壶” 1 分;“师” 1 分。)(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一定是天意要我们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占领它, 一定会有天灾。 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 “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
9、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饭, 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 。如果您让他们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之中, 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2)题。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10、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 “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3 分)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4 分)( 2)孟子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 分)参考译文: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 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 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 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君
11、子要注重自身修养,才推己及人,正己而后正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叟 !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 !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注) 弑:古代称子杀父、 臣杀君为“弑”。后:怠慢。(1
1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 分)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 分)(2) 以上文字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孟子持什么观点 ?(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 分)(1) 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国家就危险了。(2 分) 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 “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国君的。(3 分)(2) 主要从利和仁义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把功利放在首位, 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他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先。(5 分,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3 分,意思对即可 ) 参考译文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老先生 !
13、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 ! 您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益呢 ?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如果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 ?,大夫也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 ?那一般士人和百姓也说, 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 ?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 谋杀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谋杀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千辆;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放在前面, 那么不夺取国君的产业是不会满足
14、的。 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国君的。 大王您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定要讲利益呢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题目。( 10 分)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将文中下列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3 分)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4 分)这段话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简析之。(3 分)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存,莫良于各 1 分,大意 1 分)看他的眼睛,这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隐藏的了呢?(眸,焉、廋各 1 分,大意 1 分)可以
15、通过眼睛观察一个人。 ( 1 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 ( 1 分)正直的人,眼睛是明亮的;不正的人,眼睛则是昏花不明的。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 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选自孟子 ?滕文公上)注: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易:治。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是故以天下与
16、人易, 为天下得人难。(3 分)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3分)这段话表达了儒家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 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 ( 3 分)尧作为君主, 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 ( 3 分)儒家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 (4 分)【参考译文】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
17、,只有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绩多么)广大辽阔啊,百姓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邹与鲁哄,穆公问曰: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1) “凶年饥岁
18、,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2)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 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3 分)( 3)“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一句中, “疾”是陈述穆公还是百姓?请简述理由。 ( 4 分)( 1)在遭灾的年头与饥荒的岁月,君王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于山沟中,年轻力壮的逃荒到四面八方, 这样的人该有近千人吧?( 3 分)( 2)君王可不能责怪他们。 (“尤”,罪过;过失。这里当动词用,有指责、归罪的意思。)君王如能施行仁政,这样百姓才会拥护他们的上级,甘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死。( 3 分)( 3)是陈述穆公的。前后两句都是写穆公面对此事的感受;杀
19、又不能全杀,不杀又难解心头的愤恨(疾) 。恨(疾)的内容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语法结构上表现为动宾关系:动(疾)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4 分) 译文 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哄”原字 hong 四声 ,意争吵;冲突;交战。 )邹穆公问道: “我的官员已经有三十三人战死了,而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死难的。要杀他们吧,又不能够杀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痛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却见死不救,(“疾”,憎恨。“长” zhang 三声 ,长上即长官。)到底该怎么处置他们好呢?” 孟子回答说:“在遭灾的年头与饥荒的岁月,君王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于山沟中,年轻力壮的逃荒到四面八方,这样的
20、人该有近千人吧?(“几”,接近;差不多。)而君王的粮仓里积满谷物,库房中储满了财宝,有关的官员却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就是高居上位的人漠视小民疾苦还要压榨他们的表现。 曾子说过: 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对待你。百姓们现在可算是懂得怎样报复了,君王可不能责怪他们。(“尤”,罪过;过失。这里当动词用,有指责、归罪的意思。 )君王如能施行仁政,这样百姓才会拥护他们的上级, 甘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死。” 评说 统治者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怪罪老百姓刁钻。孟子引用曾子的话: “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 ”意为:用来自你的行为方式反过来对待你, 即”以其之道,还治其身”。 来
21、说服君王爱护百姓。10阅读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题。( 10 分)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二)(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3 分)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 分)( 2)孟子在文中阐述了一
22、个什么思想?( 4分)( 1)见译文。( 2)阐述“仁”“礼” 的思想,只要具备 “独行其道,不畏权势”的人格,才能称上大丈夫。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争。 ”孟子说:“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对他进行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对她进行教导, 送她到门口, 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惕,不要违背丈夫。 以顺从为最大的原则,这是妇女之道。至于男子,住在天下最宽广的房子(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子 (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循着大
23、道一起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1、阅读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题。( 10 分)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 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
24、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注释】 横逆: 蛮横,强暴,不讲理。横音hèng 。择:区别,不同。难:责难。(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2 分)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 则君子不患矣。 ”(4分)( 2)这段文字孟子强调了哪些人生道理?( 4 分)( 1)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因(在于)他们存有的心理不同。评分标准:所以” ( 的地方 )、“异”(区别)、“以”(因为或
25、在),每词各 0.5 分,句译顺再加 0.5 分.至于君子所痛苦的 (所忧患的) 东西,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假如一旦遇有痛苦(祸患) ,那么,君子也不以为痛苦了(没有痛苦了、没有祸患了)。”评分标准:“若夫 ”(至于 )、“所患 ”(所痛苦的、所担心的 )、“亡”(没有 )、“无为 ”(不去做)、后 “患 ”(痛苦 ), 每词各 0.5 分,句译顺再加 0.5 分.( 2)孟子强调有仁有礼的人爱人敬人,也被人爱敬; / 人常反躬自问,就能无愧于心、无忧无患。【参考译文 】孟子说: “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心里老惦记着仁,惦记着礼。仁人爱别人,有
26、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对待我蛮横无礼。那君子一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仁, 一定不够有礼, 不然,这种态度怎么会来呢 ?反躬自问,我实在仁,实在有礼,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一定又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忠心。反躬自问,我实在忠心耿耿,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就会说: 这不过是个妄人罢了,这样不讲理,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所以君子有长期的忧虑,却没有突发的痛苦。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人的榜样,能流芳百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乡巴佬。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有了忧虑怎么办呢 ?尽力
27、向舜学习罢了。至于君子的别的痛苦,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即使有意外飞来的横祸,君子也不以为痛苦了。 ”12. 阅读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题。 ( 10 分)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 将使卑 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
28、,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2) 孟子认为判断臣子的贤与不贤的标准是什么? 说说它的现实意义。(1) 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 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2)孟子认为判断臣子的贤与不贤的标准是倾听国人的意见。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要听听“国人”的意见,而由“人大” 任命政府各级干部正是选拔任用人才听“国人”意见的具体体现。另一方
29、面,我们一直坚持的干部考查制度也就是听取群众意见。【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说: “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 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 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说: “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 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
30、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1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 分)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
31、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下 )【注】颡, sng,额。(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4 分)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3分)(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3 分)( 1) 1.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如果堵住通道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冈。( 4 分) 2.人,能使(他)做出不善的行为,他的本性的变化也是由于这样啊。 (指受到了外力的影响)( 3 分)( 2)人性是善的,人为不善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 (3 分)14阅读下
32、面文言文, 按要求答题。( 10 分)孟子谓宋句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注释】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文中孟子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3 分)( 1)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不得志时就独自修养好
33、自身, 显达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2)人生不管穷达, 只要尽了自己所能,就可以安详自得。参考译文:孟子对宋句践说: “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 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句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不得志时就独自修养好自身, 显达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15、阅读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作答。 (10 分)孟子曰:“爱
34、人不亲, 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1)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7 分)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3 分)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 分)(2) 孟子的这段话,阐述的是怎样才能达到“人和”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所阐述的道理。 (3 分)(1) 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要,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有治理好,要反省自己的智 ( 如果 ) 行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却会归向他。 (2) 每个人都应该“以仁” “
35、以礼”,“以智”待人,同时还要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端正自身,可能达到人和的境界。1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2)题。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 “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 曰:“否。”“有知虑乎?”曰: “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 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注释 訑訑(yí:)
36、听别人意见时的不耐烦声音。(1)翻译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3 分)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4 分)( 2)孟子为“乐正子为政”而“喜而不寐”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 分)( 1)既然这样,那么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奚为” 2 分,表达 1 分,共 3 分)如果爱听好意见, 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 (“善” 1 分,“轻” 1 分,“告之以善”的语序调整 1分,表达 1分,共 4分)( 2)爱听好意见,所以天下人都愿意赶来把好意见告诉他。不爱听意见,就会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而阿谀献媚的人就会凑到跟前来。同阿
37、谀献媚的人混在一起,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第点 2 分,点提到一点即可得 1 分,共 3 分。)译文:鲁国想让乐正子管理国家政事。孟子说:“我听了这消息, 高兴得睡不着。 ”公孙子问:“乐正子刚强吗?”答道: “不。”“有智慧谋略吗?”答道: “不。”“见多识广吗?”答道:“不。”(公孙丑于是说: )“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答道:“他这个人啊,爱听好意见。 ”“爱听好意见就够了吗?”答道: “爱听好意见,治理天下就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如果爱听好意见, 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如果不爱听好意见,那么人们就会 (模仿他的腔调) 说:唔唔,我早就
38、知道了。 那种腔调脸色早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了。 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来,那么喜欢进谗言和阿谀献媚的人就会凑到跟前来了。同这帮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可能吗?1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0 分)孟子曰: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 能治其国家, 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 及是时,般乐怠敖, 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 太甲曰: “天作孽
39、,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3分)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4 分)这段话表达了孟子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如今这些人非常厌恶屈辱, 但仍然处于不仁之境地, 这就好比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 (4 分)(赋分点:“恶”、“居”、“犹”、“下”各 1 分)写这首诗的人大概很懂得道理吧! 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谁还敢欺侮他呢? (3 分)(赋分点: 其“、 “道”、 “侮”各 1 分)奉劝人们既然厌恶耻辱, 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 3 分)【参考译文】孟
40、子说:“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如果实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如今这些人非常厌恶屈辱,但仍然处于不仁之境地,这就好比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假若真的厌恶屈辱,最好是以德为贵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无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畏服它了。诗经上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下面的人们,谁敢把我欺!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大概很懂得道理吧!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
41、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 ?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1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滕文公问曰: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滕文公问孟子说:“滕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是服事齐国呢,还是服事楚国?”孟子回答说:“这种计谋,不是我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不说,那只有一种办法:深挖护城河,高筑城墙,和百姓一同守卫它,到危急时,百姓能为国效死而不
42、离开,那么国家方可有所作为。” 答:孟子主张兴国要自强,不能一味依赖他人。1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 厉,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 贼其民者也。(4 分)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43、(3 分)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3 分)1、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 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 (“所以” “贼”、判断句式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暴”、被动句式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2、治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 译文 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
44、,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仁和不仁罢了。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厉这类恶谥,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了。诗经上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代的夏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20、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斋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
45、者乎?长者绝子乎?”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弟子斋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3 分)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4 分)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3 分)1、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不敢来见您了。(“宿”、“复”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你替我这个长辈着想, 却还赶不上子思的待遇;(光劝我留下而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这是你跟我这个长辈搞僵了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搞僵了呢?( “长者”“绝”、疑问句式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2、主次不分,将导致事与愿违。 (或: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宿夜。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答理他,靠着小桌子打盹。客人不高兴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不敢来见您了。”(说完,起身要走。)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没有贤人在鲁缪公身边,就不能使泄柳、申详(在鲁国)安身。你替我这个长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现代版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员工劳动合同标准范本示例
- 2025室内墙面涂料合同范本
- 高中地理第三章同步教学设计: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 2024年重庆新华出版集团招聘真题
- 2024年四川巴中骨科医院招聘真题
- 2025某地购物中心租赁及咨询服务合同
- 商务中国风结构
- 2024年连云港市灌云县教育局所属学校招聘教师真题
-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 软件设计说明书概要+详细
- 未带有效居民身份证考生承诺书
- 国际市场营销(第三版)-教学课件
- 弱电机房验收标准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课件
- 脚手架或模板支架立杆底地基承载力计算
- 超导材料应用举例PPT课件
- 2020年超星尔雅重说中国近代史通识课期末考试答案
- 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及介入治疗经验分享PPT课件
- 初中数学知识框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