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1页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2页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3页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欧阳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孤:幼年丧父。荻:芦苇秆。闾里:乡里。士人:读书人。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衡:西汉经学家。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佣作:被雇佣劳作。偿:酬报。资给:资助。遂:终于。大学:有学识的人。1比较阅读两则故事,填写下表。人物内容欧阳修匡衡家境_勤学而无烛读书遇到的困难_邻居有烛而不逮解决无书可读的方法_成就_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B.国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C.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3、,不正确的打“”。(1)欧阳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_)(2)凿壁偷光中主人借书给匡衡是因为匡衡无偿当他的雇工,他很感动。(_)(3)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读书的障碍,只要肯下功夫,必有所成。(_)(4)“以获画地”与“以书映光”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_)4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_2. 阅读短文。不能与不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

4、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越过,跳过。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敬重。C.为不用明焉 明:明亮。D.天下可运于掌 运:转动。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

5、”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D.孟子借此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3. 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古人谈读书(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_,如井蛙之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请在上面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此三者”指:_、_、_。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因是_、_

6、、_。(引用原文回答)3由“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_4.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y):卖。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或:有的人。弗:不。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_(2)其人弗能应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的句子。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和“_”是自相矛盾的。5. 课内阅读。

7、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B.其人弗能应也(楚人)。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4请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_6. 小古文阅读。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

8、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请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子:_然:_ 走:_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_3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_的人。7. 精卫填海来自山海经,属于上古神话传说故事。读一读,回答问题。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注释:1.发鸠(ji)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2.拓(zh)木:拓树,桑树的一种。3.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4.其鸣自詨(xio):它的叫声

9、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5.湮(yn):填塞。1用文中的原句,写出“精卫”的样子:_2写出“精卫、炎帝、女娃”的关系:_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理解下面的短句。又北二百里:_溺而不返:_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4精卫填海歌颂的精神与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开天辟地、羿射九日的故事对比,与_这个故事更相近。8. 阅读理解。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曾子:孔子的弟子;女:通“汝

10、”;顾:回来;彘:猪;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曾子之妻之市 听父母之教B.其子随之而泣 今子欺之C.汝还 顾反为汝杀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C.妻适市反 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3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 止(_)(2)遂烹彘也 遂(_)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_(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_5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_9.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11、,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用“/”画出该句的停顿。(2)本文选自_朝_的作品。(3)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甚:_诣:_乃:_示:(4)联系上下文填空。为设果。孔指以示儿曰(5)从杨氏之子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是一个的人。小孩回答妙在何处:_10. 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并填空。孔君平诣(_)其父,为(_)设果。是_为_设果。2“惠”同“_”,“甚聪惠”是说杨氏之子_

12、,从文中“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乃:_(2)孔指以示儿曰。示:_曰: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 闻:_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11. 阅读理解。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13、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完成 B.于是,就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河曲智叟亡以应()A.死亡 B.没有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12. 快乐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14、孔指以示儿曰:“_。”儿应声答曰:“_。”1在文中“_”上填入原文内容。2本文选自_这本书。3写出下列字的意思。诣:_ 乃:_示:_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为设果,果有杨梅。_(2)父不在,乃呼儿出。_5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_13.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嘁,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时,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

15、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比及:_少顷:_2这段话主要写草船借箭的( )A.起因B.经过C.背景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船吊回,头东尾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也能保持船体平衡B.“头东尾西”便于顺风顺水地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也表现了诸葛亮十分害怕曹操C.敢逼近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4从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可知,第四十六回除了写草船借箭,还会写_。14. 课外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