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69-2021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 4169-2021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 4169-2021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 4169-2021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 4169-2021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91.080CCSP25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41692021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cast self-centering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2021-12-22 发布2022-06-01 实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 布DB32/T 41692021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材料24.1 混凝土、普通钢筋和钢材34.2 预应力筋和锚具34.3 耗能材料34.4 连接材料35 结构设计45.

2、1 一般规定45.2 结构分析55.3 梁、柱构件设计55.4 梁柱节点设计65.5 楼盖设计106 构造措施106.1 一般规定106.2 梁柱节点构造规定106.3 预制柱连接构造规定116.4 楼盖连接构造规定137 预制构件制作147.1 一般规定147.2 构件的生产147.3 构件的堆放157.4 构件的运输158 结构施工158.1 一般规定168.2 施工安装169 验收与维护179.1 一般规定179.2 质量验收189.3 维护要求20II前言本规程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

3、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郭彤、宋良龙、周臻、王春林、季新强、邱灿星、殷宝才、池沛、宋永生。DB32/T 41692021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1 范围为规范江苏省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制作、施工、验收与维护,减轻地震后的结构破坏和经济损失,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制作、施工、验收与维护。2 规范性

4、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63 汽车用制动器衬片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 钢结构工程

5、施工规范GB/T 2040 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4171 耐候结构钢GB/T 51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3880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 1437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28905 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板GB/T 5010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448 水泥基灌浆料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502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JGJ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3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92

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07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22JGJ114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224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35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T209建筑消能阻尼器JG/T398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408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J/T 221 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T/CECS 860 低屈服点钢应用技术规程DGJ32/J 184 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3.1预制装配式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 precast self-centering reinforced con

7、crete frame structures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通过无粘结预应力筋连接成整体,并和节点耗能装置组成的框架结构。其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提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复位能力,而节点耗能装置则用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本规程以下简称“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3.2 3.2耗能装置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设置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区的装置,在地震作用下可利用梁-柱接触面的张开、闭合变形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本规程包括的耗能装置类型有:摩擦型耗能装置、屈服型耗能装置。3.3 3.3摩擦型耗能装置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8、利用摩擦片之间的滑动摩擦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3.4 3.4屈服型耗能装置 yielding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利用金属塑性滞回变形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3.5 3.5对偶材料 opposing material与摩擦材料构成摩擦副的配偶材料。3.6 3.6阻尼比 damping ratio实际阻尼与临界阻尼的比值。3.7 3.7节点耗能系数energy dissipation ratio of connection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中的耗能装置提供的抗弯承载力和节点抗弯承载力的比值。3.8 3.8残余层间位移角 residual inter-

9、story drift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卸载至初始状态后不能恢复的层间位移角。4 材料4.1 混凝土、普通钢筋和钢材4.1.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预制梁、柱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40,板及其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4.1.2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用普通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应依据设计假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 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 钢筋。b) 箍筋宜采用 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 钢筋。c) 预制梁、柱内部的钢筋网片不宜低于 HPB300 钢筋。4.1.3 自复位混凝

10、土框架结构用钢板应符合下列规定:a) 焊接起承重作用的钢板,宜采用 Q235、Q355、Q390、Q420 和 Q460 钢。b) 处于外露环境,且对耐腐蚀有特殊要求或处于侵蚀性介质环境中的钢板,宜采用 Q355NH 和Q415NH 牌号的耐候结构钢,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耐候结构钢GB/T 4171 的规定4.2 预应力筋和锚具4.2.1 预应力筋宜采用钢绞线,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4.2.2 预应力筋所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形式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2.3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应保证在 50 个荷载循环下锚具夹持区域内的预应

11、力筋不发生破断。其中, 荷载循环的加荷速度宜为 100MPa/min200MPa/min;荷载循环中的荷载幅值应控制为预应力筋抗拉强度的 40%80%。4.3 耗能材料4.3.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用摩擦耗能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 摩擦耗能材料可选择钢材、黄铜、铝等金属材料及非石棉纤维等非金属材料等。b) 摩擦材料应具有稳定的摩擦系数,并应满足摩擦型耗能装置预压力作用下的强度要求。钢材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第 11.4.2 条确定;其它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可根据摩擦材料和对偶材料的组合试验数据得到。c) 黄铜的牌号宜采用 H59 及以上,材料性能应

12、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 的要求。d) 铝的牌号宜采用 1050 及以上,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 3880 的要求。e) 非石棉纤维宜采用无石棉有机物型材料,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用制动器衬片GB 5763 的要求。4.3.2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用屈服耗能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 屈服耗能材料宜采用 LY100 钢、LY160 钢、LY225 钢,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板GB/T 28905 的规定;其强度和物理性能指标可根据现行协会标准低屈服点钢应用技术规程T/CECS 860 采用。b) 屈服耗能

13、材料应提供产品质量保证书并做材料复检,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 的要求。4.4 连接材料4.4.1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 398 的规定。4.4.2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 408 的规定。4.4.3 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4.4.4 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等紧固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 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等的规

14、定。5 结构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向上均匀变化、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发生突变。5.1.2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作用和作用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等相关规定。5.1.3 按本规程进行抗震设计的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房屋最大高度不应超过表 1 所规定的限值。表1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设防烈度678(0.2g)最大高度/m2218155.1.4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根据设

15、防类别、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2 确定;b) 甲、乙、丁类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的规定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并按表 2 确定抗震等级;c)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d)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建筑,除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表2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高度/m抗震设防烈度678 (0.2g)柱梁柱梁柱

16、梁12三三二三一三>12二三一三一三5.1.5 按本规程进行抗震设计的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除有特殊要求外,其基本的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损坏很小,无需修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主体结构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 408 的规定。5.1.6 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5.1.7 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等紧

17、固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 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等的规定。5.2 结构分析5.2.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式中:0 结构重要性系数;𝛾0𝑆 𝑅 ·······················

18、;··················································

19、;··· (1)𝑆 𝑅/𝛾RE(2)S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5.2.2 对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建立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同的分析模型,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进行计算。5.2.3 对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计算模型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并符合下列规定:

20、a) 框架梁可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框架柱可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或塑性铰模型;采用纤维截面模型时,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的基本参数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关规定;采用塑性铰模型时应根据试验确定塑性铰参数;b) 梁柱接触面的张开/闭合可采用抗压不抗拉的接触单元模拟,接触单元的刚度可根据试验研究确定;c) 预应力筋计算模型可采用索单元,或转化为具有同等效果的等效荷载作用;d) 节点耗能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应符合其力学特性,模型参数宜经试验验证;摩擦型耗能装置可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屈服型耗能装置可采用双线性模型或 Wen 模型;e) 墙、板构件可简化为二维单元,宜采用膜单元、板单元

21、或壳单元。5.2.4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阻尼比可采用 0.0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确定,并根据阻尼比进行调整。5.2.5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楼层内最大层间位移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规定。当需要采用残余变形确定结构的震后性能时,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应分别不超过 2和 5。5.3 梁、柱构件设计5.3.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应按施工、使用两个阶段分别计算,并应取其最不利工况。5.3.

22、2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构件的承载力应按照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中梁、柱在永久荷载、可变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下最不利的组合内力进行截面计算。并分别考虑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两种情况,取较大值进行配筋。5.3.3 预制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 200mm,截面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不应大于 4。预制柱宜采用矩形截面,截面边长不宜小于 400mm。一次成型的预制柱不宜超过 14m 和 4 层层高的较小值。5.3.4 预制梁的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a) 对于梁横截面变化的每个位置,应验算抗剪能力。b) 缺口梁的设计应符合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

23、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 的有关规定。5.3.5 预制柱的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和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有关规定。5.3.6 预制梁、柱在使用阶段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 用作框架梁的预制梁的计算跨度应取柱中心到中心的距离。b) 用作框架柱的预制柱的计算长度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确定。5.3.7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5.3.8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的挠度验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24、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5.4 梁柱节点设计5.4.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预制梁在梁柱接触面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M 应按下式计算:𝑀 = 𝑀PT + 𝑀ED(3)式中:MPT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MED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a) 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图 1)𝑀PT = 𝑇0 b = 𝐴PT𝜎PTi b···········

25、;··················································

26、; (4)22𝑀ED = 𝐹f𝑑 = 2𝜇𝑁f𝑑(5)式中:T0 预应力筋的初始总拉力;hb 预制梁的截面高度;APT通过梁柱接触面的预应力筋总面积;PTi预应力筋扣除预应力损失的初始有效应力,按设计确定且不应小于0.5fpy,fpy为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预应力损失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 第5.1节进行计算;Ff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 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可根据摩擦材料和对偶材料的组合试验数据得到;Nf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面上的正压力;d 摩擦

27、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5 41726365219798101183 a)节点构造相对转动点dT0hbMTFfV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1梁;2柱;3预应力筋;4摩擦槽钢;5梁端钢套;6高强度螺栓;7柱端钢板;8预应力孔道;9螺栓孔道;10摩擦片;11连接板图 1 摩擦型节点b) 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图 2),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公式(4)计算,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𝑀ED = 𝐹f𝑑1 + 𝐹f𝑑2 = 2𝜇𝑁f(

28、𝑑1 + 𝑑2)(6)式中:d1上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 d2下摩擦耗能装置中摩擦力的合力至节点相对转动点的距离。745321451632a)节点构造T0d1Ff1d2MhbFf2V相对转动点T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1梁;2柱;3预应力筋;4外摩擦装置;5内摩擦装置;6高强度螺栓;7摩擦片图 2 摩擦型节点c) 当采用屈服型节点耗能装置时(图 3),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公式(4)计算,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415633预应力筋柱耗4能杆21梁2a)节点构造fybAbarM相对转动点hbT0Vfy

29、bAbarTb)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图1梁;2柱;3预应力筋;4耗能杆;5砂浆层;6预埋角钢图 3 屈服型节点式中:𝑀ED = 𝑓yb𝐴bar(b + bar) + 𝑓yb𝐴barbar(7)fyb 耗能杆所用金属材料的强度设计值;Abar单侧耗能杆的截面总面积; hbar 耗能杆轴线与梁表面距离。5.4.2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接触面应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受剪承载力验算,保证梁柱接触面在梁端剪力设计值作用下不发生剪切滑移。a)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依靠预应力在梁柱接触面产生的压力摩擦作用来承担梁端剪力

30、。受剪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式中:𝑉ss = 𝜇s𝐴PT 𝜎PTi(8)𝑉sd = 𝜇s(𝐴PT 𝜎PTi + 𝐴PT 𝐸PT𝜀PT)(9)s 梁柱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可取0.6;EPT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PT 梁柱接触面张开引起的预应力筋的附加应变,按本标准第5.4.5条计算,计算时取梁柱接触面的转动角度gap为0.03rad。b) 对于跨度不小于 18m 的大跨度结构,可在柱上额外设置牛

31、腿,牛腿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5.4.3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应具有震后复位能力,预应力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PT 和节点耗能装置提供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MED 应满足下列要求: 𝑀PT 1.15(10)𝑀ED5.4.4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耗能装置应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节点耗能系数 E应满足下列要求:E𝛽 = 𝑀ED 0.25(11)𝑀PT+𝑀ED5.4.5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应出现屈服,预应力筋初始应力

32、 PTi 应满足下列要求:𝜎PTi 0.9𝑓py 𝐸PT𝜀PT(12)式中:fpy 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𝜀PT= 𝑛𝜃gapb2𝐿PT····························

33、·········································· (13)n预应力筋长度范围内梁柱接触面的数量;gap梁柱接触面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张开角度,可取

34、 0.03rad;LPT 预应力筋长度。5.4.6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节点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中的规定。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a) 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𝑉𝑗 = 𝐴PT(𝜎PTi + 𝐸PT𝜀PT) + 2𝐹f 𝑉col,m(14)2𝑀b,m = 𝐴PT(𝜎PTi + 

35、19864;PT𝜀PT) b + 𝑀ED(15)b) 当采用摩擦型节点耗能装置时𝑉𝑗 = 𝐴PT(𝜎PTi + 𝐸PT𝜀PT) + 𝐴bar(𝑓b,m + 𝑓yb) 𝑉col,m(16)2𝑀b,m = 𝐴PT(𝜎PTi + 𝐸PT𝜀PT) b + 𝑓b,m𝐴bar(b + bar) +

36、9891;yb𝐴barbar(17)式中:Vj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𝑉col,m= 𝑀b,m𝑙c(1c/𝐿b)··································

37、······························· (18)Vcol,m 框架柱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剪力值;Mb,m 框架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值; Mb,m罕遇地震作用下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值之和;fb,m罕遇地震作用下受拉耗能杆的应力,可根据试验应力-应变关系及应变 b,

38、m=gap(hb+hbar)/lbar确定,gap=0.03rad 为梁柱接触面的转动角度,lbar 为耗能杆长度;lc节点上柱和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hc框架柱的截面高度;Lb框架梁的净跨。5.5 楼盖设计5.5.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盖宜采用预制楼盖。5.5.2 预制楼盖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进行设计,预制楼盖宜采用普通预制楼板、空心板、预应力混凝土楼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等,楼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 当跨度较大时,预制楼盖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板。b) 板厚大于 180mm 的预制楼盖,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6 构造措施6.1 一般规定6.1.1

39、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框架柱和预制梁的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 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相关规定。6.1.2 预制梁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宜设置在梁的中心位置,单束预应力筋孔道应穿过梁的中轴线,双束预应力筋孔道应靠近并对称于梁的中轴线。预制混凝土梁中预留预应力筋孔道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宜小于 50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 4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 50%。6.1.3 预应力筋锚固区的承载力、构造及锚具防护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 的相关规定。6.1.4 若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处未设

40、置牛腿,在预制梁安装时,梁柱接触面处宜设置临时角钢托架作为支撑,角钢托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 1.2 作为等效荷载标准值。6.2 梁柱节点构造规定6.2.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接触部位应设置预埋钢板或角钢(图 1图 3),并在梁端不小于501.5hb(hb 为梁截面高度)的长度范围内布置不小于 2%体积配箍率的钢筋焊接网片,钢筋焊接网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 的规定。6.2.2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若在梁柱接触面处灌注砂浆,应采用补偿收缩水泥基灌浆料。a) 补偿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

41、应用技术规范GB/T 50448 的相关规定。b) 梁柱接触面砂浆宜掺加 0.1%体积率的聚丙烯纤维,砂浆厚度不得超过 30mm,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的相关规定。c) 梁柱接触面砂浆的抗压强度应大于接触面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砂浆抗压强度标准试件尺寸应采用 100mm×100mm×100mm。6.2.3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处如需设置牛腿,其构造要求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6.3 预制柱连接构造规定6.3.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受力特点、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套筒灌浆连接、机械连接

42、、浆锚搭接连接等连接形式。6.3.2 预制柱-柱的连接形式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图 4)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 355 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 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20mm;b) 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 500mm 之和;套筒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 50mm;c) 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mm;134562500d) 预制柱水平接缝宜采用无收缩水泥砂浆,28d 龄期强度不宜低于 60MPa,且不应低于预制柱混凝土强度。1上柱;2下柱;3箍筋加密区;4加密区箍筋;5套筒灌浆连接接

43、头;6坐浆层图 4预制柱-柱套筒灌浆连接节点区域构造示意6.3.3 预制柱-柱的连接形式采用机械连接(图 5)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预制柱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后浇段内连接,后浇段高度不宜小于 400mm,且应满足纵向钢筋机械连接的操作要求;b) 纵筋机械连接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 中级接头的性能50要求;c) 纵筋机械连接接头净距不应小于 25mm;1345240020d) 套筒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大于 20mm,柱底部第一道箍筋距柱底面不应大于 50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75mm。1上柱;2下柱;3后浇段;4后浇段箍筋;5机械连接接头图 5 预

44、制柱-柱机械连接节点区域构造示意6.3.4 预制柱-柱的连接形式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b) 直径大于 20mm 的纵向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c)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6.3.5 预制柱-基础的连接形式(图 6)应符合下列规定:a) 预制柱与基础的拼接位置与基础顶面的距离不宜小于 1.5hc(hc 为柱截面高度);b) 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本规程第 6.3.2 条的规定;当采用机械连接时,应符合本规程第 6.3.3 条的规定。1345

45、62178925001.5hc504001.5hc5020a)套筒灌浆连接b)机械连接1预制柱;2基础;3箍筋加密区;4加密区箍筋;5套筒灌浆连接接头;6坐浆层;7后浇段;8后浇段箍筋;9机械连接接头图 6预制柱-基础连接构造示意6.4 楼盖连接构造规定6.4.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盖采用预制楼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预制板和预制梁应通过锚固螺栓连接(图 7),连接螺栓的锚固长度和受剪承载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 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 的有关规定。螺栓孔应设置成长槽形,槽孔长方向应垂直于梁长度方向,槽孔长度可按下式确定:𝑙

46、b = 2𝜃pb + 𝑑b(19)式中:lb 长槽形螺栓孔的长度;𝜃p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hb 预制梁的截面高度;db 锚固螺栓的直径。b) 预制板搭在预制梁上的楼板长度不宜小于公式(20)的计算值,同时应在垂直于预应力方向预制梁上部预留间隙,且预留间隙不宜小于公式(21)的计算值。l = 𝑏/3(20)g = 𝜃pf(21)式中:l楼盖在预制梁上的最小搁置长度;b预制梁的截面宽度;g预制梁上楼板之间的最小预留间隙;hf预制板厚度。g211a) 梁板搭接横截面示意图24g113

47、b) 梁板搭接三维示意图1预制梁;2预制板;3预制柱;4长螺栓孔图 7预制楼板连接示意图7 预制构件制作7.1 一般规定7.1.1 预制构件制作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设施、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7.1.2 预制构件用钢筋、混凝土原材料、预埋件等材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等的相关规定。7.1.3 预制构件用钢筋的加工、连接与安装和混凝土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等的相关规定。7.1.4 预制构件制作前应对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技术交底,并编制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应包括生产工艺、模具方案、生产

48、计划、加工方案、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堆放及运输方案等内容。7.2 构件的生产7.2.1 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偏差值应满足相关规定。7.2.2 预制构件模具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其设计及制造应符合相关规定。7.2.3 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预制构件的规格形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振捣成型操作规程。混凝土浇筑成型宜采用机械振捣密实。7.2.4 预制构件养护可采用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等养护方式,具体可根据气温、生产进度、构件类型等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养护方式。预制构件加热养护制度应分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四个阶段,养护

49、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 静停时间为混凝土全部浇捣完成后到进入养护室前的时间,常温下静停时间宜为 2h6h。b) 升温速度不得大于 20/h。c) 恒温时养护最高温度不宜超过 70,恒温时间不宜少于 3h。d) 降温速度不宜大于 20/h。e) 加热养护完成后,预制混凝土构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度差不高于 25时,方可运出养护室进行脱模工作。7.2.5 预制构件脱模起吊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 15MPa;进行吊装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 1.5 作为等效荷载标准值。7.2.6 预制构件起吊的吊点设置,除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平稳起吊的要求,平吊吊运宜不

50、少于 4 个且不多于 6 个吊点,侧吊吊运宜不少于 2 个不多于 4 个吊点,且吊点宜对称布置。7.2.7 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制作时应按设计要求制成粗糙面和键槽,粗糙面可采用拉毛或凿毛处理方法,也可采用化学或其他物理处理方法。7.2.8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前应制定预应力施工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等的相关规定。7.3 构件的堆放7.3.1 堆放构件的场地应做硬化处理,并应有排水措施,堆放构件时应使构件与地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7.3.2 预制构件应根据其刚度及受力情况,选择平放或

51、立放,并应保持其稳定。立放时,宜采取对称立放,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 80°。平放时,吊环应向上,标志应向外,搁置点一般可选择在构件起吊点位置或经验算确定的弯矩最小部位,各层垫块应处于同一垂直线上,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自身、地基、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且不宜多于 6 层。7.3.3 预应力构件的堆放应根据预制构件起拱值的大小和堆放时间采取相应措施。7.4 构件的运输7.4.1 构件运输前应制订全面的吊装运输方案,明确运输车辆,并进行运输路线探查。构件运输的总高度不宜超过 4.5m,总宽度不宜超过运输车辆的车宽。7.4.2 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内起吊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

52、求;当设计无专门要求时,对非预应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 50%,对预应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 75%,且不应小于 30MPa。7.4.3 预制构件的装卸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a) 装卸构件时,应采取保证车体平衡的措施;b) 构件支承的位置和方法,应根据其受力情况确定,但不应使构件出现承载力破坏或引起构件损伤;c) 运输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移动、倾倒、变形等的固定措施;d) 运输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损坏的措施,对构件边部或与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应采用衬垫加以保护。8 结构施工8.1 一般规定8.1.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组

53、织设计的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 的规定;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构件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8.1.2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后浇混凝土部位在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8.1.3 预制构件、安装用材料及配件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 有关规定。8.1.4 吊装用吊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8.1.5 钢筋套筒灌浆前,应在现场模拟构件连接接头的灌浆方

54、式,每种规格钢筋应制作不少于 3 个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进行灌注质量以及接头抗拉强度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8.1.6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成品保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 的有关规定。8.1.7 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构件进行切割、开洞。8.1.8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安全措施,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 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等的有关规定。8.2 施工安装8.2.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施工安装流程为:a) 在工厂完成预制构件的加工;b) 完成建筑基础的施

55、工;c) 预制柱吊装就位,并与基础或下层柱进行有效连接;d) 预制梁吊装就位,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将梁柱拼接在一起;e) 安装节点耗能装置;f) 预制板吊装就位,预制板的两端应搁置在预制梁上;g) 填充墙等就位。8.2.2 预制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 构件安装前,应清洁结合面;b) 构件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厚度和底部标高的垫块;c) 当预制柱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时,灌浆前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封堵措施应符合结合面承载力设计要求,灌浆作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有关规定。d) 当预制柱采用机械连接时,钢筋机械连接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

56、规程JGJ 107 的有关规定。8.2.3 预制梁的就位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 对于未设置临时角钢的梁,吊装前应按施工方案搭设临时支架,并应校正支架的标高。b) 梁应放置在临时角钢与支架上,调整标高并应进行临时固定。c) 每根柱周围的梁就位后,应采取固定措施。8.2.4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和形状进行铺放,并符合下列规定:a)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前应通过计算确定位置,其垂直高度宜采用支撑钢筋控制,定位支撑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 12mm,间距不宜大于 1.0m。b) 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设计位置偏差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

57、向设计位置允许偏差截面高度 h/mmh300300 <h1500h>1500允许偏差/mm±5±10±15c) 当采取集束配置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各根预应力筋应保持平行走向,防止相互扭绞。8.2.5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a)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张拉前,应及时检查其规格尺寸、数量和位置,并确认其端部组装配件可靠无误。b) 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预应力筋必须予以更换。c) 预应力筋张拉时应保证同一构件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检验

58、值的相对允许偏差应为±5。d) 张拉后的预应力筋释放张拉力时,应采用专用的卸载工具并制定施工方案和安全保护措施。e) 预应力筋张拉后的锚具,应及时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2 节的相关规定进行防护处理。8.2.6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 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制定施工方案;b) 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和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 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节点耗能装置的施工安装特点,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施工安全措施。c) 节点耗能装置的部件尺寸、连接件位置及角度、螺栓孔位置及直径、高强度螺栓、焊接质量、表面防锈漆等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d) 节点耗能装置的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成品保护。9 验收与维护9.1 一般规定9.1.1 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的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和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