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和答案_第1页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和答案_第2页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和答案_第3页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和答案_第4页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245 )一、 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0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2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A.打击敌人B.惩罚犯罪C.保护法益D.保护人民2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典的()A.组成B .结构C.内容D.组成和结构3在刑法溯及力问题上,从刑法理论上看比较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4在犯罪的理论分类中,与法定犯相对应的是( )A.自然犯B

2、.行政犯C.基本犯D.国事犯5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是()A.犯罪概念B.犯罪构成C.犯罪的主观要件D.犯罪的客观要件6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 )A.实行犯而言的B .教唆犯而言的C.帮助犯而言的D.胁从犯而言的 7下列关于紧急避险问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避险行为损害的利益可以大于所避免的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B.实行避险行为对行为主体没有任何限制C.危险的来源中不包括人的不法侵害D.避险必须是出于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8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A.惩罚犯罪B.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C.预防犯罪D.打击敌人与保护人民9 以刑法有无明文规定为标准,可以将量刑情节分为()A.应当情节与

3、可以情节B .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C.从宽情节与从严情节D.案中情节与案外情节1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可以适用假释的是()A.被判处管制的 B.被判处罚金的C.被判处拘役的D.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11参加恐怖组织后又杀人的,应定( )A.参加恐怖组织罪B.故意杀人罪C.参加恐怖组织罪与故意杀人罪中的重罪D.参加恐怖组织罪和故意杀人罪12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方面()A.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B.只能是直接故意C.是过于自信的过失D.是疏忽大意的过失13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假药”不包括()A.超过有效期的药B.变质的药C.被污染的药D.未取得批准文号的药14金融凭证诈骗罪中的“金融凭

4、证”不包括()A.支票B.银行存单C.委托收款凭证D,汇款凭证15行为人为索取赌债而扣押、拘禁他人的,构成()A.绑架罪B.敲诈勒索罪C.非法拘禁罪D.赌博罪16关于侮辱罪和诽谤罪,正确的说法是()A.都可以采用暴力手段B.都必须捏造事实C.都要求情节特别严重D.都是针对特定的人17关于遗弃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遗弃的对象必须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B.遗弃行为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C.遗弃罪的主观方面可以是过失D.遗弃罪的行为人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扶养义务的人18关于伪证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中B.可以由证人构成C.作伪证的目的是干挠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D.可以由鉴

5、定人构成19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属于()A.危害国家安全罪B.军人违反职责罪C.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D.危害国防利益罪20招摇撞骗罪中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包括冒充()A.警察B.军人C.税务机关工作人员D.法官二、 多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 少选或未 选均无分。21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C.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刑罚与形势相适应E.刑罚与民愤相适应22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单位犯罪的

6、刑事责任的特点是()A.整体性B .双重性C.全面性D.局限性E.无罪过性23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犯人分为()A.主犯B.从犯C.胁从犯D.帮助犯E.教唆犯24依我国刑法规定,不能适用死刑的犯罪分子是()A.犯罪的外国人B.犯罪以后自首的人C.犯罪日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E.犯罪时怀孕的妇女25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区别有()A.对象不完全相同B .犯罪主体不同C.行为不同D.故意内容不同E.罪过形式不同三、名词解释题 (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26刑法27想象竞合犯28侵占罪29一般累犯四、判断说明题 (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7、 分,共 16 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X”,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30只要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以后,而没有完成犯罪的,均构成犯罪预备。()31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2 根据刑法的规定, 纳税人缴纳税款后, 采取假报出口等欺骗方法, 骗取所交纳的税款的,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33无论行为人出于什么目的,只要绑架他人,均只能构成绑架罪。()五、简答题 (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 )34简述犯罪未得逞。35缓刑的适用条件是什么?36简述医疗事故罪的构成特征。六、论述题(本大题 14 分)七

8、、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0 分)38 被告人李某, 男, 1990 年 2 月 5 日生, 无业。 2006 年 10 月 9 日, 李某在街道上行走时,楼上一户居民从窗口往下倒水, 正好浇在李某头上。 李某非常生气, 抬头往楼上喊话,问是谁倒的水,可是没有人应答。李某站在原地打电话,叫来朱某( 男, 17 岁 ) 、邓某( 男, 17 岁 ) 和唐某 ( 男, 19 岁 ) 。四人经过商量,一起来到三楼一家门前敲门。屋内有人问是谁敲门,李某回答说:“警察,查户口 ! ”骗开门后,四人一拥而上,围住开门的田某, 质问他为什么向楼下倒水。 田某说自己没有向楼下倒水, 邓某拿出携带的匕首让田某承认

9、,田某被迫承认了。唐某要田某拿出 300 元钱出来赔偿,田某不愿意,只同意给50 元钱。李某向朱某使了一下眼色, 朱某进屋搜出一台笔记本电脑。 李某对田某说: “限你 3 天之内拿 3000 块钱来取电脑。 ”四人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将电脑拿走后当天以 1500 元的价格卖出。案发后,朱某、邓某和唐某均外逃,李某被抓获。请结合本案案情,回答下列问题:(1) 李某构成什么罪?为什么 ?(2) 根据刑法的规定,影响对李某适用刑罚轻重的情节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I C 2 D 3 D 4 A 5 A 6 A 7 D 8 C

10、9 B10 DII D 12 A 13 A 14 A 15 C 16 D 17 C 18 C 19 D20 B二、多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1 ABC 22 ABD 23 ARCE 24 CD 25 ACD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26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主要是刑罚 )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7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28是指将代扣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29. 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在刑罚执行

11、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 年内, 再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之罪的犯罪分子。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30. X。如果行为人在实施预备行为以后, 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犯罪的, 是犯罪预备;如果行为人在实施预备行为以后,自动放弃犯罪的,则构成犯罪中止。31. X。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因故意犯罪而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2. X。根据刑法的规定,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假报出口等欺骗方法, 骗取所交纳的税款的,应当构成偷税罪。只有行为人骗取税款超过其交纳的部分,才可能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33. X。根据刑法的规定, 如果

12、行为人以出卖为目的而绑架妇女、 儿童的, 应构成拐卖妇女、 儿童罪,而不构成绑架罪。五、简答题 (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 )34犯罪未得逞,就是指犯罪没有既遂。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犯罪人已将其认为达到既遂所必需的全部行为实行终了, 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二是犯罪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将其认为达到既遂所必需的全部行为实行终了而未得逞。35 (1) 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2) 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3) 犯罪人不是累犯。36 (1) 主体必须是医务人员;(2) 客观方面表现为严重不

13、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的身体健康;(3) 主观上只能出于过失。六、论述题 ( 本大题 14 分 )37 间接故意, 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在于: 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 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 (2) 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 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 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3) 从法律用语上看,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过于自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