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教学预案(第五单元)_第1页
语文四年级教学预案(第五单元)_第2页
语文四年级教学预案(第五单元)_第3页
语文四年级教学预案(第五单元)_第4页
语文四年级教学预案(第五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四年级教学预案(第五单元)17、长城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能力要求: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具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我

2、们刚刚欣赏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今天我们又将一起登上长城。那些同学去过长城?2、 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书上的词语)3、 出示中国地图,找出长城的东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长城经过哪些地方?二、 介绍长城三、 仔细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四、 自学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五、 学习第一、自然段。1、 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2、老师肯定学生发言。这段是作者从远处看长城,是从整体上看长城像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请同学一块读读这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登长城,站在雄伟的长城上看看长城到底是什么样

3、子的。请一位同学做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读读这段课文。听的同学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你的印象。2、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小结:本段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结构,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顶的样子,城墙的外沿的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同实实在在看到了长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站在这样的长城上,作者想到很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二、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三、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对“伟大的奇迹”如何理解?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补

4、充相关内容,加深对“伟大奇迹”的理解。四、出示相关图片,把感情融入课文朗读。五、喜欢哪一段课文?尝试背诵。 18、颐和园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

5、课文分段。二、教学重、难点(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四)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 识

6、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

7、廊”属于外形内声类。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

8、”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2解释下列词语: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金碧辉煌:形容建筑

9、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远眺:往远处看。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葱郁:青翠茂密。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

10、,以理解词义。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4)举例说明法。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宫殿堤岸掩映雕刻长廊葱

11、郁杨柳耸立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细细游赏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宫殿堤岸雕刻长廊葱郁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细细游赏(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

12、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

13、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1分段的方法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

14、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2分段的依据:(1)按时间顺序分段。(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4)按不同内容分段。(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顺承段式并列段式因果段式转折段式递进段式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3分段的标志:(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

15、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八)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组词。堤()阁()漆()昆()殿()爽()提()各()膝()混()臀()大()栽()堂()廊()裁()党()郎()载()赏()朗()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

16、2、4两个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三、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四、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1齐读课文。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

17、吧!(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2

18、)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

19、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指名朗读或齐读。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1)明确要

20、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2)学生练习。(3)指名回答。(四)讲读,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

21、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

22、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2学生练习。3指名回答。(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

23、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八)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第三课时

24、一、教学目标(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三、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四、教学过程(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二)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

25、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2)学生模仿练习。(3)指名朗读、齐读。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1)出示句子,读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

26、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2弄懂词义:耸立:高高地直立。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耸立在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5造

27、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七)作业。1熟读课文。2预习第11课。19、秦兵马俑教材分析:秦兵

28、马俑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性散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设计理念:网络学习是一场智能的革命,也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对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的空间,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课文看似描写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充分地运用专题学习网站来学习课文,感悟语言。采用网络教学,利用赏读课文、浏览网页、搜集资料、想象交流等符合六年

29、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所以本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充分地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文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2、能力目标:运用网络技术

30、,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拓展阅读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网络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2、认真朗读文本,细细品味,感受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课文,感受文章清楚的条理,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教

31、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你感觉和往常一样吗?(不一样,在电脑室)2、导语:“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国”,法国总理希拉克这样说。今天我们班全体学生和我将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再次到兵马俑现场去看一看。好吗?3、复习:在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秦兵马俑吗?(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有一段话,把文章连在了一起,概括了全文,是那一句?出示过渡句(齐读)。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能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既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

32、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312自然段,感受一下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二、自主探究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3-10自然段,找一找你发现有多少种兵马俑。(这么多的兵马俑真是类型众多!)2、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你就浏览主题网站上的有关资料,看看图片,听听录音,读读课文,想想这种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相互说说。也可以模仿模仿动作。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武士俑:“威武凝重”;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5、小结。从刚才的交流看出,同学们不但会学习,而且善学习。让我真的感受到了兵马俑真是类型众多。我们不得不赞叹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6、出示课文11自然段,齐读。7、选一种兵马俑的神态模仿给同桌猜猜。看谁模仿的神态最逼真。8、兵马俑就这么多种神态吗?(不是)从哪儿可以看出?(省略号)请你再次浏览学习网站,试着把省略号补充完整。9、交流。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10、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现在已经出土的兵马俑中没有哪两件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每一件兵马俑的面部表情比例与真人的比例一样。11、出示视频,大家看,这么多的兵马俑浩浩荡荡,面队这样的兵马俑你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