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诗词总复习:诗歌鉴赏_第1页
初三语文诗词总复习:诗歌鉴赏_第2页
初三语文诗词总复习:诗歌鉴赏_第3页
初三语文诗词总复习:诗歌鉴赏_第4页
初三语文诗词总复习: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7年初三总复习诗词鉴赏1.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2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答: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了比兴手法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答: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4、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3、”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答:描写了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观沧海 东汉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

4、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起来。、把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答:日月的运行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答: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

5、所见。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5、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略)4.饮酒 东晋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诗人为什么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答:因他“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是指超脱与世俗

6、利害的旷远。只要能做到“心远”,不“结庐”在什么地方,都会觉得十分僻静、坦然。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答:“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3、请你谈谈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理解。 答: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什么语言表达。实际上,其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4、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心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7、项是( C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

8、而悲伤。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联的鉴赏。答:这两句诗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它好在哪里?)答:这是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

9、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4、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5、“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不要、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 豪迈旷达(爽朗乐观)的思想感情。 6.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

10、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写出了两岸阔的大景神韵,为后人称道。、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鸿雁传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答: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

11、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6、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

12、都是为最后 一联作反衬的。7.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诗抒写了什么内容?“征蓬”“归雁”应如何理解?答:抒写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及边塞奇特壮丽的景色。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最能传神地表现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具体描写这句诗所展示的景色。 答:在那纯然一色,茫茫无边的沙漠上,远处升起一股炊烟,格外醒目,又格外孤单,一丝风也没有,炊烟直上青天。黄河横贯茫然无边际的沙漠,落日在看不到尽头的黄河的衬

13、托下显得格外圆。好一幅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图。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贬官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14、闻道龙标过五溪。”答: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接下来便直叙其事:“闻道龙标过五溪。”“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抒情的写法。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这是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4、对“我寄

15、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9.行路难 唐 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世道险阻 。2、“停”“投”“拔”“顾”四字非

16、常生动,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答: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答: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包含了两个商汤的典故,请谈谈你的理解。答:诗人用吕尚遇周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的典故,梦想着自己也像两位先贤那样,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负,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5、请你谈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 答: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实现的一

17、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充满着冲出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10.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歌用“齐鲁青未了”描写泰山,你认为好吗?为什么?答:好。因为诗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泰山巍峨特点。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诗中的“阴”“阳”分别指 山北、

18、山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答: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做简要赏析。答:“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诗歌最后两句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概?答: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抒发登山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

19、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7、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1.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安史之乱令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社会饱受摧残。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

20、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请具体描述诗人在诗中所展示的这一景象。)(首联,颔联)答:首联寄情于物,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生动描绘了安史之乱以后,长安城一片凄风苦雨的衰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的沉痛心情。颔联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的眼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

21、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尾联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思想感情?答: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

22、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答: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答: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答:指安史之乱。杜甫的石壕吏也反映了这个事件。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答:主旨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

23、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和希望。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 C )A.本体:雪 喻体:春风 B.本体:春风 喻体:雪C.本体:雪 喻体:梨花 C.本体:梨花 喻体:雪2、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

24、项是( B )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B.“将军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3、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

25、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天街指京城的街道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早春

26、景色的喜爱之情。4、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许多写“春”景的,请写出其中两句。 答: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中的乐天指的是 白居易 ,“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例:见教、见谅、见笑。、“闻笛赋”的典故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隐含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烂柯人”的典故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

27、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答: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义?答: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现在人们赋予它的新义是: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16.观刈麦 唐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

28、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2、诗中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3、结合悯农(锄禾日当午)和本诗,发表一下你的感想。(不多于200字)(略)17.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描绘西湖风光的?答:通过“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等,

29、描绘了西湖春天的风光。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联的鉴赏答:“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会到来,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3、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C )A.这是

30、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4、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

31、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18.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

32、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19.赤壁 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2、“赤壁”蕴涵着一个什么历史故事? 答: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周瑜在赤壁打败曹操的故事。)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后两句诗以“东风不与周郎便”说明若无“东风”,则周瑜不一定

33、胜,历史也会改写,“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个“美女”的命运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两句共同说明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英雄成名需要机遇,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告戒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20.泊秦淮 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

34、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2、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3、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答: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21.夜雨寄北 唐 李

35、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2、体会这首诗虚实结合的写法。答:1、2句写实景实情。3、4句是虚拟,“何当”就是设想之词,设想是由实景而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巧设将来会面之境,以缓解思念之苦。3、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在巴山夜雨时思念朋友并想象与朋友重逢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期待与朋友尽早相见的心情和愿望。(以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重聚中的话题材,增添了重聚的欢乐。)4、成

36、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22.无题 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首联写的是 暮春 季节的景色,其中以花比喻 美好年华将逝 。2、“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 。3、试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答: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抒发作者对女主人至死不逾的忠贞情感。运用比喻和谐音(“丝”“思”)

37、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逾。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新意:比喻奉献精神,或对某种理想的追求至死不逾。现多用来赞颂追求事业者的奉献精神。23.相见欢五代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亡国哀思 。其感情基调是 凄婉 。、上片写了哪些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写了一弯残月,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渲染了冷落凄清气氛。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写离愁的名句,它好在哪里?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答:以

38、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只有对离愁有体验、深有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24.渔家傲 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2、请你谈谈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理解。答: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军壮士

39、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3、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40、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25.浣溪纱 宋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

41、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2、本文的体裁属于 词 ,浣溪沙是 词牌名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26.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一首哲理诗。请你就其中的抒情句谈谈你的理解,并写出含有类似意思的其他诗句一句。答: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人不能只为眼

42、前利益,应放眼大局和长远,具有普遍意义。类似意思的其他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D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寻古代长度单位3、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4、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27.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

43、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本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激昂慷慨的壮士形象。2、苏轼江城子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答:“亲射虎”的典故表现作者虽然年纪已不少,但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

44、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4、写出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这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感情:表达了诗人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5、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诗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派人

45、来委他以重任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太守是苏轼自己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28.水调歌头 宋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46、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祝福,希望他平平安安。3、“高处不胜寒”原意和新意如何理解?答:原意: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新意:形容地位或学识过高的人,总会遭到别人的妒忌,并且会因为超然离群而产生孤寂萧索的落寞感。4、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答: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

47、”“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29.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概述这首诗内容。答: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2、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蕴涵什么哲理)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

48、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3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本词构思奇特新颖,首句是写 实 ,而其它词句都写 梦 ,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了却君王天下

49、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的“秋”字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答:“赋壮词”,从题材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3、这首词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答:全词反映了词人念念不忘少年时期抗金的战斗生活以及坚持恢复祖国河山、建功立业的壮志。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可怜” 。5、辛

50、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6、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31.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

51、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颔联怎样写出国破家亡的形势?答:用比喻的修辞法,把宋朝国势危亡比作风中的飘絮,无可挽回。把个人的坎坷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漂泊无依。生动形象,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颔联3、颈联“惶恐”和“零丁”

52、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答: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就你所知道的仁人志士的命运,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答: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样的人物,古有岳飞、于谦、邓世昌。今有谭嗣同、闻一多、朱自清等,他们都如文天祥一样,为中国的正义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32.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用自己的话描述“枯藤老树昏鸦

5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答: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旁边,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我独自牵着一匹瘦马,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2、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描绘了一个寂静,萧瑟的旅途环境,烘托出作者羁旅他乡,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3、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秋思之祖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寓情于景 的写法,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描绘了一幅 深秋晚景图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 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个词语是:断肠

54、。)33.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了怎样的地理形势?答: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2、作者在怀古中揭示的一个社会现实是什么?答: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3、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4、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答:“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5、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河,指黄河;山,指华山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