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第四章)_第1页
农业概论(第四章)_第2页
农业概论(第四章)_第3页
农业概论(第四章)_第4页
农业概论(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四章农业与资源环境农业与资源环境 资源: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的经济、技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价值的物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总和。环境:环境:是作用于特定客体(一般指人)的所有是作用于特定客体(一般指人)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即各种资源的综合。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即各种资源的综合。一、农业资源的类型及其合理利用一、农业

2、资源的类型及其合理利用(一)按来源或社会属性分类(一)按来源或社会属性分类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包括:(1)气候资源:太阳辐射、降水、温度等。)气候资源:太阳辐射、降水、温度等。(2)土地资源:地貌、地形、土壤等。)土地资源:地貌、地形、土壤等。(3)水资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4)生物

3、资源: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生物资源: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污水处理污水处理中国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中国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 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土地、气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土地、气候、水资源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全部生物候、水资源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全部生物生命活动依托的场所。生命活动依托的场所。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组合状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组合状况是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基础。况是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基础。2.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来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入和社会经济条件。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

4、术投入和社会经济条件。或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或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工业产品资源等。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工业产品资源等。(二)按资源重复利用程度分类(二)按资源重复利用程度分类1.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可以连续利用的资源。可以连续利用的资源。(1)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在年间具有相对恒定性,在年间具有相对恒定性,可以年复一年的以相对稳定的数量供人类利用。可以年复一年的以相对稳定的数量供人类利用。如气候资源。如气候资源。(2)受人为和自然条件影响的更新资源。)受

5、人为和自然条件影响的更新资源。在在合理的经营和适宜的条件下可以更新、繁衍被合理的经营和适宜的条件下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连续利用,反之也可以衰退、减少甚至灭人类连续利用,反之也可以衰退、减少甚至灭绝。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绝。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资源等。2.不可更新的资源:不可更新的资源:指不能连续的或周期性地指不能连续的或周期性地被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产生、补充和更新被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产生、补充和更新周期相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周期相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三)按可存留性分

6、类(三)按可存留性分类1.可存留资源。可存留资源。不利用并不消失,可以长时间不利用并不消失,可以长时间存留或储存下来。如不可更新资源。存留或储存下来。如不可更新资源。2.不可存留资源。不可存留资源。不及时利用则立即消失,不不及时利用则立即消失,不能储存供以后使用。如太阳辐射、热量、风能、能储存供以后使用。如太阳辐射、热量、风能、劳动力等。劳动力等。3.半存留资源。半存留资源。兼有存留和流失两种性质。如兼有存留和流失两种性质。如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农农业业资资源源自自然然资资源源社社会会资资源源可更可更新资新资源源不可不可更新更新资源资源工业产品资源:农机、化肥、薄膜、农

7、药、工业产品资源:农机、化肥、薄膜、农药、电力、燃油等电力、燃油等人力资源:数量、体力和智力素质等人力资源:数量、体力和智力素质等财力资源:资金和信贷能力财力资源:资金和信贷能力信息资源:资料、情报、科技、政策等信息资源:资料、情报、科技、政策等与地球起源有关的资源:太阳能、风能、与地球起源有关的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资源、气候资源等水资源、气候资源等与生物过程有关的资源:生物资源和土与生物过程有关的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可部分回收可部分回收: :金属矿物、非能源矿物等金属矿物、非能源矿物等不可回收不可回收: :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石油、煤炭和天

8、然气等充分利用恒定性、流失性资源充分利用恒定性、流失性资源合理利用更新性资源、半存留性资源合理利用更新性资源、半存留性资源节约利用不可更新性、可存留资源节约利用不可更新性、可存留资源科学利用资源科学利用资源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农业生产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农业生产(一)资源的整体性与综合利用(一)资源的整体性与综合利用 在一定区域内,组成农业资源的各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组成农业资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体,成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大系统,共同影响农业生产。某一资功能的大系统,

9、共同影响农业生产。某一资源的变化,都会使资源组合发生变化。这种源的变化,都会使资源组合发生变化。这种整体性特点决定了资源研究和开发的综合性整体性特点决定了资源研究和开发的综合性特征。特征。(二)资源的地域性和全球性与合理利用(二)资源的地域性和全球性与合理利用1.1.地域性地域性: :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分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如自然资源的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如自然资源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变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工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变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工艺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性。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性。因此,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因地制宜。因此,资源的保护

10、和开发要因地制宜。水分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水分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干旱区:干旱区:年降水量低于年降水量低于250mm、年干燥度(、年干燥度(K)大于大于4.0的地方,的地方,为荒漠或沙漠景观。没有乔木,为荒漠或沙漠景观。没有乔木,只有少数低矮的灌木或草被,覆盖率很低,一只有少数低矮的灌木或草被,覆盖率很低,一般小于般小于10%。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年降水量250500mm、K=1.54.0的的地方。在地方。在250500mm降水范围内,又可分为两降水范围内,又可分为两种亚类:一是种亚类:一是降水量为降水量为250400mm,K=2.4的地的地方

11、,主要是草原,以牧为主,我国的牧区大致方,主要是草原,以牧为主,我国的牧区大致就 以 降 水 量就 以 降 水 量 4 0 0 m m 为 界 。为 界 。 二 是二 是 降 水 量 为降 水 量 为400500mm(或者到或者到550mm)的地方,的地方,K=1.52,半农半牧向农区过渡,部分的为草地灌木,有半农半牧向农区过渡,部分的为草地灌木,有少量的矮乔木。少量的矮乔木。半湿润区半湿润区 :降水量:降水量5001000mm,主要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以及部分西南地在我国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以及部分西南地区,主要是以农为主,是我国的主要农区,区,主要是以农为主,是我国的主要农区

12、,无灌溉旱地上以旱杂粮为主。无灌溉旱地上以旱杂粮为主。800mm处已大处已大量种植水稻。山区应以林为主。量种植水稻。山区应以林为主。 湿润区:年降水量高于湿润区:年降水量高于1000mm,K1.0地方。地方。以农为主,农业以水田为主,低中丘陵多已以农为主,农业以水田为主,低中丘陵多已开垦为农田,有水则种水稻,无灌溉则种旱开垦为农田,有水则种水稻,无灌溉则种旱田。丘陵中上部及山上多树木,以林为主。田。丘陵中上部及山上多树木,以林为主。 2.资源的全球性:资源的全球性:指资源地域性和整体性在全指资源地域性和整体性在全球尺度上的具体体现。球尺度上的具体体现。(1)一个区域资源利用后果往往会波及其他地

13、)一个区域资源利用后果往往会波及其他地区。区。(2)有些资源是全球共享资源。)有些资源是全球共享资源。(3)资源分布的地区性和不平衡性,导致了全)资源分布的地区性和不平衡性,导致了全球资源短缺和优势互补问题的出现。球资源短缺和优势互补问题的出现。 在资源开发利用时,既要立足本国、本区在资源开发利用时,既要立足本国、本区域,还要放眼世界、搞好资源利用的区域合作。域,还要放眼世界、搞好资源利用的区域合作。(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农业资源是绝对无限性和相对有限性的农业资源是绝对无限性和相对有限性的统一。绝对无限性是指人类得到资源的数量统一。绝对无限性是指人类得到资源的数量及其功

14、效,是永远不可知的。相对有限性是及其功效,是永远不可知的。相对有限性是指农业资源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限和一定科指农业资源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限和一定科技水平下,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技水平下,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因此,要倍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因此,要倍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经,经济、合理、高效利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济、合理、高效利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护资源。(四)资源的多宜性(四)资源的多宜性 即资源具有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效益的即资源具有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效益的特征。如土地资源可用于农业、林业、牧业、特征。如土地资源可用于农业、林业、牧业、建筑业、交通业等。建筑业、交通业等。(五)

15、资源的变动性与合理利用(五)资源的变动性与合理利用 即农业资源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随时即农业资源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进而形成不间的推移不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进而形成不同历史阶段所特有的资源组合。同历史阶段所特有的资源组合。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年代年代资源利用阶段资源利用阶段资源利用特征资源利用特征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始于距今(始于距今300300万年)万年)原始人类采集原始人类采集和狩猎和狩猎以采集和狩猎方式获取动植物资源以采集和狩猎方式获取动植物资源用于食物。用于食物。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晚期(距今1.51

16、.5万年)万年)栽培和驯化动栽培和驯化动植物植物捕猎动物,进行驯化和饲养,靠天捕猎动物,进行驯化和饲养,靠天养畜;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养畜;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土地利用是撂荒耕种。植,土地利用是撂荒耕种。青铜、铁器青铜、铁器时代(奴隶时代(奴隶社会)社会)全面开发利用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开始植树,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开始植树,发展园田;开发森林,用于建筑;发展园田;开发森林,用于建筑;农田固定,轮歇耕种;畜牧业已成农田固定,轮歇耕种;畜牧业已成规模。规模。奴隶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渡时期资源深入开发资源深入开发和传统农业奠和传统农业奠

17、基基铁农具和畜力利用;大型水利工程、铁农具和畜力利用;大型水利工程、多粪肥田、精耕细作和轮作制出现;多粪肥田、精耕细作和轮作制出现;保护资源意识萌发,初步产生农业保护资源意识萌发,初步产生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年代年代资源利用阶段资源利用阶段资源利用特征资源利用特征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时期时期传统农业的发传统农业的发展,资源利用展,资源利用的深入的深入大规模屯垦和水利工程建设;耕作制度大规模屯垦和水利工程建设;耕作制度发展,如旱地栽培技术和轮作复种技术发展,如旱地栽培技术和轮作复种技术采用;作物和家畜优良品种的引进;多采用;作物和家畜优良品种的引进;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如

18、圩田、梯田、涂田、种土地利用方式如圩田、梯田、涂田、沙田;稻麦两熟制、连作、间作和套种沙田;稻麦两熟制、连作、间作和套种运用,土地利用率提高;种植油料和纤运用,土地利用率提高;种植油料和纤维作物;维作物;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以后现代农业的发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掠夺性展,从掠夺性资源经营到协资源经营到协调发展的探索调发展的探索小农经济的手工方式向近代科学技术应小农经济的手工方式向近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方式过渡,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过用的方式过渡,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过渡,小商品生产向大商品生产过渡;以渡,小商品生产向大商品生产过渡;以高度集中、专业化和劳动生产率为重要高度集中、专业化和劳动生产率为重要标志

19、的集约化农业出现;资源状况恶化,标志的集约化农业出现;资源状况恶化,生态平衡破坏;开始资源持续利用、生生态平衡破坏;开始资源持续利用、生产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道路的探索。产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道路的探索。 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然资源中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然资源中的各种生态因子都影响到生物的分布,但其中的各种生态因子都影响到生物的分布,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由于各起主要作用的是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及其季节分布,亦即与此相联系的水热状况。少及其季节分布,亦即与此相联系的水热

20、状况。三、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三、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 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及与其相关的热量也因纬同,太阳辐射量及与其相关的热量也因纬度而异。度而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气温平均降低0.50.6。由于热量沿纬度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农业生物类型有规律的更替,的变化,出现农业生物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生物,亚热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生物,亚热带生物,暖温带生物,温带生物,寒温带带生物,暖温带生物,温带生物,寒温带生物等,即所谓的纬向地带性生物等,即所谓的纬向地带

21、性。(一)纬度递变与纬度地带性(一)纬度递变与纬度地带性(二)经向递变与经向地带性(二)经向递变与经向地带性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农业生产的经向分异,即由沿化,因此导致农业生产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农业,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海湿润区的农业,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有人把这种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并列,的荒漠。有人把这种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并列,称为经度地带性。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称为经度地带性。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严格的自然地理规律,后者是在

22、前者是一种严格的自然地理规律,后者是在局部大陆上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局部大陆上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三)垂直递变与垂直地带性(三)垂直递变与垂直地带性 海拔高度每升高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气温下降0.6左左右,或每升高右,或每升高180m,气温下降,气温下降1上下。降水上下。降水量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界限后,量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农业生产有规律的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引起农业生产有规律的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四)过渡带与非地带性变化(四)过渡带与非地带性变化 过渡带又称交错带或交错区,指的是两个过渡带又称交错带或交错区,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或多个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叫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叫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