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考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当前年度考核工作的启示._第1页
我国古代考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当前年度考核工作的启示._第2页
我国古代考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当前年度考核工作的启示._第3页
我国古代考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当前年度考核工作的启示._第4页
我国古代考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当前年度考核工作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古代考绩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考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当前考核工作的启示及其对当前考核工作的启示区委组织部考核科学习资料目录目录一、古代考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古代考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古代考绩制度的作用与特点二、古代考绩制度的作用与特点三、古代考绩制度的缺陷与启示三、古代考绩制度的缺陷与启示概述概述 定义定义 考绩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考绩,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秩序,对官吏的功过与政绩进行考察或考核,从而分别等第,以定黜(ch)陟(zh)。发展发展 我国古代考绩制度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制度,是在封建社会确立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纵观其形成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几个既相互区别又

2、相互连贯的阶段。一、古代考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代考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夏、商、周时期(二)夏、商、周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萌芽期古代考绩制度的萌芽期(三)春秋、战国时期(三)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形成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形成期(四)秦、汉时期(四)秦、汉时期古代考绩考课制度的发展期古代考绩考课制度的发展期(六)隋、唐时期(六)隋、唐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完备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完备期(七)宋、元时期(七)宋、元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再发展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再发展期(八)明、清时期(八)明、清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集大成期古代考绩制度的集大成期(一)尧、舜时期(一)尧、舜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源头古代考绩制度的

3、源头(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迭变期古代考绩制度的迭变期(一)尧、舜时期(一)尧、舜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源头古代考绩制度的源头 中国古代考课和考绩制度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可以到尧、舜时期。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有官必有课。中国古代设置官吏时间很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建立典章制度,由此产生了仅百余种官员,随之而来也就产生了原始的考课制度。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尚书尧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尧、舜每隔三年就要对官员的政绩进行一次考核,每考核三次作为一个周期,根据这三次的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进行升降性的调整。评价:此时的考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是

4、后世形成考绩制度的源头。(二)夏、商、周时期(二)夏、商、周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萌芽期古代考绩制度的萌芽期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向封建制转换的社会巨变时期,相应的考核制度也得以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据尚书立政记载,夏有六年一巡守之说,主要用“三宅”之法考选官吏。商朝又在“三宅”的基础上提出“克用三宅三俊”之法考察官吏,职官就任后多为三载一考。西周考课,在夏商“三宅”、“三俊”考核的基础上提出“三有宅心”、“三有俊心”。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三宅”、“三俊”、“三有宅心”、“三有俊心”。评价:奠定了中国古代人事考核的基础,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考绩制度。(三)春秋

5、、战国时期(三)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形成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形成期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官职逐步由君主任命制取代贵族世袭制。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左传载有“书劳”的制度,国王根据“见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任免和考核官吏。商鞅变法奉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之策,秦孝公纳商鞅之策,以“军功”与“耕织”为课吏之法。除了这些临时措施之外,战国时出现了主要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上计”制度要求地方长官于每年年终,将本辖区户口,垦田,赋税,库藏,以及发生盗抢案件和监狱在押犯人等情况的数字写在木简上,汇编成册,成为“上计”,上报朝廷,接受君主的检查考核,君

6、主根据其政绩优劣,论功行赏。评价:“上计”的具体标准和考核方法还不完善,也尚未产生专职的考核机构,作为比较规范意义上的考绩制度还不健全。(四)秦、汉时期(四)秦、汉时期古代考绩考课制度的发展期古代考绩考课制度的发展期社会背景:社会背景:秦统一六国,历二世而亡。汉承秦制,统治四百余年。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秦在“上计”的基础上提出对“五善”和“五失”的考核,两汉时官吏考核制度主要是课计制,即考课和上计相结合的制度。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思想道德:“五善”、“五失”,治政业绩:“上计”:治民、劝功、诀讼、检奸、劝民农桑、振救乏绝。较之战国时期更加全面、丰富。评价:秦及西汉丞相考课制、秦汉郡国考课制、东汉三

7、公考课制,构成了秦汉人事考核制度的主要框架,汉元帝时考课课吏法正式颁发,可视为中国古代官吏考绩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代考绩制度古代考绩制度的迭变期的迭变期考核机构的设置:考核机构的设置: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如吏部考功司,表现出考课权下移的趋势。考核方式和指标考核方式和指标:曹魏刘勋受明帝之命制定官吏考课法七十二条,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施。晋朝考核郡县以下述五项内容为据:一曰正身,二曰勤民,三曰扶孤,四曰孜本,五曰修人。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孝文帝规定:官吏考核三年一次;六品以下由尚书负责考核,五品以上由

8、皇帝和公卿考核;优劣分三等。评价:这段历史时期人事考核制度运演不正常,时行时停、时紧时松,有时甚至长期废驰。直到北魏后期,新的人事考核制度才重新建构。(六)隋、唐时期(六)隋、唐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完备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完备期社会背景:社会背景:隋朝虽统一了全国,但内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在考核制度上基本无所建树。到了唐代,考核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考核内容和指标考核内容和指标:在唐代考绩制度中,取得最大成就之处是对文官考绩制定了统一的内容、标准。基本内容是“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结果的应用:有品级的官员,考核结果分九等,没有品级的“流外官”分四等;根据考核划分

9、的等次分别给予升降赏罚。评价:唐代考核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七)宋、元时期(七)宋、元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再发展期古代考绩制度的再发展期考核方式:考核方式: 宋代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宫院和考课院,分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的考绩;同时守令负责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 元朝考核元朝文官考绩机构较为完备,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考核京都文官,吏部负责考核外任文官,肃政廉访司和监察御史台对各地派遣官员进行考察。评价:宋代的考绩体系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以年资为首要条件来论升迁。在选任条件上,元朝统治者从维护蒙古、色目贵族的特权出发,顽固坚持种族歧

10、视和“唯论根脚”的政策,强调种族、种姓与家世背景,致使不学无术、不懂治道、既无德才、又无政绩的人占据了大部分的官职。所以具有极强的封建性和局限性。由于宋朝的官僚体制庞大臃肿、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最终造成官吏考课难于彻底进行。但是宋代的考课法直接影响到辽、金、西夏及元朝,形成了以宋朝考核制度为主体的多元考课体系。(八)明、清时期(八)明、清时期古代考绩制度的集大成期古代考绩制度的集大成期考核主管:考核主管:明代初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有主持官员考核的组织机构吏部,使官员考核制度的实行具有组织保证。清代三品以上官员自陈政绩,由皇帝亲自考核;四品以下官员由各机构长官考核,并写出考语注明成绩,然后送吏部会同

11、都察院审核。考核频次考核频次:明朝有明确的考核时段,即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还有一年一度的岁考和随机抽查的杂考。清承明制,略有变化。考满改为一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核内容和指标考核内容和指标:考察标准为“四格”、“八法”。“四格”即“才”、“守”、“政”、“年”四项,每项又分为三类,考核成绩定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八法”内容与明代“八项”相同,实际上是八项淘汰官员的标准。选贤任能选贤任能奖勤罚懒奖勤罚懒澄清吏治澄清吏治考核体系设考核体系设置合理、系置合理、系统完整统完整考核制度与相关考核制度与相关制度配套实施制度配套实施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严格执行严格执行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实绩与品实绩与品

12、德并重德并重二、古代考绩制度的作用与特点二、古代考绩制度的作用与特点加强考核主体自加强考核主体自身建设,实行考身建设,实行考核人员责任制核人员责任制三、古代考绩制度的缺陷与启示三、古代考绩制度的缺陷与启示“君权神君权神授授”无所无所约束约束论资排辈论资排辈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局限性强局限性强适用性窄适用性窄合理设置考核内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增强针对性容,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和可操作性将德才兼备内化将德才兼备内化为制度标准,明为制度标准,明确用人导向确用人导向考核制度需要同相考核制度需要同相关制度配套实施,关制度配套实施,形成协调一致的人形成协调一致的人事机制事机制考核结果依规严格执考核结果依规严格执行,树立制度权威行,树立制度权威增强考核的透明增强考核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度和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