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11《学问和智慧》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1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11《学问和智慧》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2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11《学问和智慧》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3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11《学问和智慧》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4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11《学问和智慧》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问和智慧学问和智慧罗加伦罗加伦学习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 3、体会文章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 注意积累。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罗家伦罗家伦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早在五四运动中,还是大学生的罗家伦先生就崭露头角,“五四”那天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出自他的手笔。“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也是由罗家伦首创的。他在当年5月2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以“毅”为笔名写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在五四运动前一年,罗家伦与傅斯年等北大学生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创办了影响仅次于新青年的新潮杂志,倡导新文化。 192

2、0年,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推举,罗家伦出国留学,先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后又转往欧洲的伦敦、柏林和巴黎三所大学的研究院,直到1926年返国。回国后,他参加北伐,担任过各种公职,但他志趣仍在教育和学术。他曾担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武汉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他学贯中西,广涉群籍,才思横溢。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之一,他一直积极鼓吹国家现代化,指出:“中国的出路现代化”,“自从机械征服了距离以来,我国已托生在现代的国群里,哪能不急起直追,加紧现代化?”但同时,他又热爱中国文化,重视中国伦理道德。他说:“我们并不是盲目崇拜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判断一切,来估定各项中国文化里的成

3、就,中国社会上的现象的本身价值。”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譬譬如 犀犀锐 陶冶冶晦塞塞 要塞塞 瓶塞塞 探骊骊得珠 矻矻矻穷年 鞭辟辟入里里 无关宏宏旨 寸积铢铢累 新陈陈代谢 物竞竞天择 字字珠玑玑(p)(x)(y )(s)(si )(si )(k)(l )(p)(hng)(zh)(chn )(jng)(j)解释下列词语:探骊得珠:探骊得珠:无关宏旨:无关宏旨:鞭辟入里:鞭辟入里:浮光掠影:浮光掠影:融会贯通:融会贯通:读破五车:读破五车:寸积铢累:寸积铢累: 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深入剖析

4、,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 切中要害。切中要害。 比喻印象不深刻。比喻印象不深刻。 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点一滴地积累。 形容读书很多。形容读书很多。解释下列词语:烛照:照亮。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人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宏旨,大意,主要的问题。物竞天择: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张目:助长某人的声势

5、。犀锐:坚固锐利。寡约:这里的意思是缺乏高度的概括。约,简约。晦塞:晦涩不畅。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寸积铢累:指一点一滴地积累。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十四分之一。通达:指明白人情事理。映射:照射。豁然开朗: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分析本文的结构(1)“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2)“以为学问就是智慧是错误的”。(3)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4)读书要“精为选择”,读书“也要智慧”。 (5)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6)“学问和智慧是

6、相辅为用,缺一不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第一部分(12)解说“学问”与“智慧”的概念不同。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34)学问离不开智慧第二层(56)智慧离不开学问课文分析1. 原文:(1)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2)有人以为学问就是

7、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2. 文句梳理:第(第(1)段)段 提问一: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讲解:讲解: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提问二:第(1)自然段的段内结

8、构是什么?中心句是如何提取的?讲解:讲解:这个段落结构是“总分式”。本段一共有6个句子,后5个句子是对句的解说,解说的具体内容是“区别”。具体说来就是:中心句总说“学问与智学问与智慧有区别慧有区别”,分说“学问”,分说“智慧”。分说学问与智慧的区别时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运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使得被说明的对象“学问”与“智慧”特点突出,读者可以迅速感受二者的“区别”。第(第(2)段)段提问一:第二段一共有6句话。第一句“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什么作用?讲解:讲解:这句话的作用是:第一从反面

9、呼应第一段的中心句“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第二从解说概念过渡到对“人”的议论,从而引出了“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的话题。两句举例说明有些人有学问然而缺智慧的现象;使用一个“反过来说”,将笔锋一转再提话题“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两句则是作者举例、引用相结合证明了句的说法。提问二:第(2)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讲解:讲解:第二段的主要意思应该是“以为学以为学问就是智慧问就是智慧是错误的是错误的”。因为在第(2)段中,作者有两个平行的见解:“有学问的人不是都有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问句的以简驭繁、提炼本质);“有智慧的人不是都有很好的学问”(“有智

10、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的提炼),而这两个见解都是对“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的反驳,因此,第二段的主要意思应该是“以为学问就是智慧以为学问就是智慧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提问三:第(2)段中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讲解:讲解:这一段的论证中有两句摆列出了两种相反的情况:一种是“学问渊博”可是“说不上智慧”;另一种是“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两种人一起摆放在论证的段落里,这就做了对比。这种对比的目的,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人们对论证的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这里的论证方法叫做对比论证,这种对比论证的好处在于肯定了

11、正确的一方,否定了错误的一方,使得段落中的观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第(第(3)段)段提问一:第(3)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讲解:讲解:句“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是一个复句,前一个分句“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应该是段落意思的集中点。句从反面摆事实证明了“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句以后作者连用了3个杰出人物的实例,证明智慧与学问的极其重要性。提问二:本段是呈“总分”态势,先总说,再分述,这段的“述”有什么特点?讲解:讲解:这段的“述”,是先简述反面的,再详写正面的。这段的一反一正,一详一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第(4)段)段提问一:第(4)

12、段的过渡句是哪个?它的作用是什么?讲解:讲解:第(4)段的过渡句是“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作用是承上启下,从关照人“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呼应“没有智慧”的“从事研究工作”的“许多人”,到了关照人们写作阅读的书“缺少智慧的书”。提问二:第(4)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如何展开的? 讲解:讲解:第(4)段议论的论题是过渡句中“也有缺少智慧的书”。句到句,作者对比了两种书:“有智慧的”,“无智慧的”。使用“然而”转折提醒读者注意“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指出了方法“不能不精为选择”。句是作者对读书的见解“读书也要智慧。”提问三:第(4)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讲解:

13、讲解:第(4)段着眼书籍,针对“有缺少智慧的书”的现象,提出读书要读书要“精为选精为选择择”,读书,读书“也要智慧也要智慧”。 第(第(5)段)段提问一:第五段的哪个句子与上下文意思钩连?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讲解:讲解:第五段第一句“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是一个关键语句,前一个分句“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承上“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书籍是学问的传播承载者)”,后一个分句“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开启下文内容。提问二:句强调了“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然而“为什么说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这是一个非常不好说的难题,作者怎样解决这个难

14、题的?讲解:讲解:作者在解说“无学问的智慧”时就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句);同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惟有” “惟有” “也惟有”带出一连串比喻,层层深入地证明了“智慧不能离开学问”。在这个对比论证中,针对,使用“不是而是”,反向呼应赞美智慧“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句照应了句的“智慧以学问做基础”提出“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提问三:这一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安排对议论展开有什么好处?讲解:讲解:第五段的结构仍然是“先总后分”,这样的分析方法便于读者明晰道理,分辨异同。第(第(6)段)段提问一:这是收束全文的一段,作者是如何安排

15、内容的?讲解:讲解:作者在收束全文时,依然期待读者能够从普通的生活现象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因此,他使用比喻论证,再次形象生动地将“智慧”比作了建筑师的“匠心”,将“学问”比作了“建筑材料”,句则进一步斩钉截铁地使用两个“决不能”表明了“智慧”至高无上的地位。句继续使用比喻,前一个分句“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承上,强调学问是智慧的基础,句的后一个分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启示读者焕发迷人魅力的“智慧”与创新的关系。带读者回看“美术史”“建筑史”,使前面贴切的比喻出的道理确凿无疑。句是作者的见解“学问和智慧是相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辅为用,缺一不可”,句则

16、是作者的主,句则是作者的主张张“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慧,”那智慧的作用是“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提问二:如果将(36)分为两层,该如何划分?它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讲解:讲解: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34)学问离不开智慧;第二层(56)智慧离不开学问。 朗朗读课文,找出表明学问和读课文,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学问和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

17、学问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速读课文速读课文找每一节的中心句找每一节的中心句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各小节中心句:各小节中心句: 第第

18、1 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第2 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第3 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第4 4段:著书、读书都要智慧。段: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第第5 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第6 6段: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段: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咀嚼内容咀嚼内容 找中心论点。找中心论点。学习指导:学习指

19、导: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有可能需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

20、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常用论证方法: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法的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论述全面、周密。 道理论证:引经据典,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品味语言品味语言 文章说理形象,语言充满了智慧。 用常见的事物比喻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或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或两者兼而有之,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试举例分析。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