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三)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三)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三)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三)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粗犷(un)船舶(p)色厉内荏(rn)B剖析(pu) 蓦然(mù) 剜肉补疮(wn)C拎起(ln) 投奔(bèn) 三缄其口(jin)D龋齿(q) 角逐(jué) 叱咤风云(chà)解析:选C。A项,“舶”读bó;B项,“蓦”读mò;D项,“咤”读zhà。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钦差摇曳岑寂陈词烂调B蕴籍 援例 涸辄 矫揉造作C尺牍 搓商

2、 孤僻 成绩蜚然D吮血 锱铢 罅隙 命途多舛解析:选D。A项,“陈词烂调”应为“陈词滥调”;B项,“蕴籍”应为“蕴藉”,“涸辄”应为“涸辙”;C项,“搓商”应为“磋商”,“成绩蜚然”应为“成绩斐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倾心创作的随想录力透纸背,情透纸背,堪称一本伟大的书。B如今巴以和谈的时机已是生米煮成熟饭,再无限期拖延下去,将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灾难。C近年来,“东突”恐怖势力通过暗杀、爆炸、投毒等手段,在甘肃进行恐怖活动,制造了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恶性事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D那一年,在这座文化独特的城市街头,一连出现了三本特立独行的时尚杂志。解析:

3、选A。A项,“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此处用后一种意义,恰当。B项,“生米煮成熟饭”,比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 “时机”不能与之搭配,改为“成熟”。C项,“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使人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句中说东突分子的罪恶行径,应用“骇人听闻”。D项,“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对象不当。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B新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知足常乐,就是充分珍惜

4、已有的收获,充分享受目前的成果;也是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D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了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解析:选C。A项,搭配不当,“受到”“发展”动宾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应将“一系列”放在“促进”的前面;D项,句式杂糅,将“了”改为“的”。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名士与名流孤岛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名流”是指正在

5、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 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名士则以名为“虚”, 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责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

6、,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

7、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

8、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5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解析:选C。“前者务实,后者务虚”错,应是:前者以“名”为“实”,后者以“名”为“虚”。

9、6下列对名流与名士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解析:选C。“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属主观臆断。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一些名流虽入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C

10、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知识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解析:选A。B项,强加因果;C项,“善于改易旗帜”的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D项,不是因为名流“缺少真才实学”而丧失内在品质。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崔抑强扶弱,不避怨嫌。每盛怒

11、,无敢劝者。惟事母孝,母至则解。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比邻有悍妇,日虐其姑。姑饿濒死,子窃啖之;妇知,诟厉万端,声闻四院。崔怒,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立毙 。母闻大骇,呼邻子极意温恤,配以少婢,事乃寝。母愤泣不食。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崔妻周,亦与并跪。母乃杖子,而又针刺其臂,作十字纹,朱涂之,俾勿灭。崔并受之,母乃食。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一日,崔母弟卒,从母往吊。途遇数人,絷一男子,呵骂促步,加以捶扑。观者塞途,舆不得进。崔问之,识崔者竞相拥告。先是,有巨绅子某甲者,豪横一乡,窥李申妻有色,欲夺之,道无由。因命家人请与博赌,贷以责而重其息

12、。终夜,负债数千。申不能偿,强以多人篡取其妻。申哭诸其门。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崔闻之,气涌如山,鞭马前向,意将用武。母搴帘而呼曰:“唶!又欲尔耶!”崔乃止。既吊而归,不语亦不食,兀坐直视,若有所嗔。妻诘之,不答。至夜,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次夜复然,忽启户出,辄又还卧。如此三四,妻不敢诘,惟慑息以听之。既而迟久乃反,掩扉熟寝矣。是夜,有人杀某甲于床上。官疑申,捕治之。横被残梏,踝骨皆见,卒无词。积年余,不堪刑,诬服,论辟。会崔母死。即殡,告妻曰:“杀甲者,实我也。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今大事已了,奈何以一身之罪殃他人?我将赴有司死耳。”自首于庭。官愕然,械送狱,释申。申不

13、可,坚以自承。官不能决,两收之。戚属皆诮让申。申曰:“公子所为,是我欲为而不能者也。彼代我为之,而忍坐视其死乎!”执不异词,固与崔争。久之,衙门皆知其故,强出之,以崔抵罪,濒就决矣。会恤刑官赵部郎,案临阅囚,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未期年,援赦而归。(选自聊斋志异·崔猛,有删节)【注】剟(du):刺。8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屡戒不悛悛:悔改B配以少婢,事乃寝 寝:平息C横被残梏,踝骨皆见 见:显现D不堪刑,诬服,论辟 论:争论解析:选D。论:判决,定罪。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崔猛“性刚毅”“事母孝”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B。A.是说邻之子躲着悍

14、妇偷偷地给母亲东西吃,与崔猛“事母孝”无关。C.是说崔猛想去打抱不平,又怕母亲知道生气而犹豫不决,与崔猛“性刚毅”无关。D.是说崔猛因自首而被减刑,与崔猛“事母孝”无关。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猛性情刚毅,喜好打抱不平,幼时老师赐给名与字,希望他有所收敛,但他依然抑强扶弱,不避怨嫌,前来向他诉冤陈事的经常室盈院满。B崔猛因邻家悍妇虐待婆婆、诟骂丈夫而一时性起,将其惩戒致死,受到了母亲的杖责,并被刺臂涂染朱红,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并决心悔改。C崔猛在吊丧途中遇到不平,鞭马向前,想要动武,迫于母亲的威严而未敢发作;回到家中不语不食,辗转反侧,最终下定决心,当夜将

15、恶人除掉。D崔猛母亲去世后,他认为孝敬母亲的大事已完成,于是到官府自首,使蒙冤的李申无罪获释;又因自首而减刑充军云南,不到一年巧遇大赦回到家中。解析:选C。“将恶人除掉”不是在“当夜”。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年 六 岁 属 霖 雨 家 人 祈 霁 率 尔 为 文 见 称 耆 宿 及 长 好 学 宗 人 孝 嗣 见 之 叹 曰 此 所 谓 人 中 之 骐 骥 必 能 致 千 里。(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3分)译文:_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4

16、分)译文:_答案:(1)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2)崔猛害怕了,跪着请求接受母亲的杖责,并把悔改之意告诉母亲,母亲只是哭泣,连看也不看他。(“请受杖”,“告以悔”,“顾”要准确翻译。)崔母自从邻居家的泼妇死后,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厉,有前来诉说冤仇的,总是严词拒绝他们。(“戒”“切”“赴诉”“辄”“摈斥”要准确翻译。)参考译文:崔猛,字勿猛,是建昌府世家子弟。性情刚直勇敢,小时候在学堂读书,学童们稍有触犯,他就拳脚相加,老师多次惩戒,他都不肯悔改,他的名和字,都是老师给起的。到了十六七岁,武艺超群,无人能比,又能手

17、持长竹竿登跃高大的房屋。崔猛喜欢打抱不平,因此乡亲们都很敬服他,前来诉冤陈事的人挤满屋子庭院。崔猛惩治豪强,扶持弱小,不避嫌疑,不怕结怨。每当他大怒时,没有敢劝说他的。只是他侍奉母亲很孝顺,母亲一出面,他就消气了。母亲总是狠狠地责备他,他连连答应接受母命,但一出门就忘了。邻居有个凶悍的泼妇,经常虐待婆婆。婆婆饿得快要死了,她儿子偷偷给她东西吃;泼妇知道后,对他万般辱骂,骂声四邻都能听到。崔猛听到大怒,跳过墙去,把泼妇的鼻子、耳朵、嘴唇、舌头都割掉了,泼妇当即就死去了。崔母知道后很害怕,叫来邻家儿子,好言劝慰,并用财物周济,还把年轻的婢女许配给他,事情才得以平息。为此,崔母气得直哭,不肯吃饭。崔

18、猛害怕了,跪着请求接受母亲的杖责,并把悔改之意告诉母亲,母亲只是哭泣,连看也不看他。崔妻周氏,也跟着丈夫一起跪下。崔母于是用木杖责罚他,并又用针在他手臂上刺了十字花纹,染上朱红颜料,使其永远不消失。崔猛都接受了,崔母才肯吃饭。崔母自从邻居家的泼妇死后,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厉,有前来诉说冤仇的,总是严词拒绝他们。有一天,崔母的弟弟死了,崔猛跟着母亲前去吊丧。路上遇见一伙人,捆绑着一个男人,叱骂着催促前行,并用棍棒、鞭子击打他。围观的人把路都堵住了,车子不能前进。崔猛上前打听,认识崔猛的人争着告诉他原委。在这之前,一个大乡绅的儿子某甲,横行乡里,看到李申的妻子很漂亮,就要占为己有,只是找不到因由。就

19、命令他的家人引诱李申和他赌博,借给他赌资并加重利息。赌了一个晚上,欠了几千文钱的赌债。李申不能还债,那个乡绅的儿子便派了很多的人把他的妻子强行带走了。李申在乡绅门前哭诉。那个乡绅的儿子大怒,把李申绑在树上,棍打鞭抽,严刑拷打,逼迫李申立下“无悔状”。崔猛听了这件事情,义愤填膺,策马向前,打算动用武力。崔母掀开车帘喊道:“哎!你又想干什么!”崔猛只好停下。吊完丧后回到家,崔猛不说话,也不吃饭,只是独自呆坐着,眼睛直直地看着某处,好像有所生气。妻子询问他,也不回答。到了夜晚,他不脱衣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晚上又是这样,有时突然开门外出,一会儿又回来躺下。这样反复三四次,妻子也不敢多

20、问,只是害怕地屏住呼吸听着。过了几天,他出去很长时间才返回,关上门就睡熟了。这天晚上,有人把那个乡绅的儿子某甲杀死在床上。官府怀疑是李申干的,把他捉来治罪。李申意外遭受残酷的刑罚,脚上的踝骨都露出来,最终也没有招供。过了一年多,李申忍受不了酷刑,被迫含冤认罪,便被判处死刑。恰巧这时崔母去世了。殡葬过后,崔猛告诉妻子说:“杀那个乡绅儿子的人其实是我。当时只是因为母亲还在的缘故,没有说出去。现在孝敬母亲的大事已完成了,我怎能以自身的罪过殃及别人呢?我准备到官府去接受死刑。”崔猛到官府去自首。县官非常惊愕,给他上了刑具送到狱中,释放了李申。李申不答应,坚决承认是自己干的。县官无法判决,只好将两人同时

21、拘禁。李申的家属和亲戚都责备李申。李申说:“崔公子所做的事,是我想做却做不到的。他替我做了,我怎么能眼看着他去死呢!”执意不肯改口,坚决和崔猛争相认罪。不久,衙门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强迫李申出狱,拿崔猛抵罪,马上将要处以死刑。这时,正碰上审查刑事案件的赵部郎,审查并复勘已定罪的囚犯,赵部郎因崔猛自首减刑定罪,充军到云南。不满一年,崔猛就遇到大赦回到家中。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请结合诗中词语简析诗人情感的变化。(3分)答:_(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3

22、分)答:_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2)羽扇纶巾,谈笑间,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千古江山,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3、(2)强虏灰飞烟灭(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寒鸟刘鸿伏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

24、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 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

25、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26、。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14请简要分析开头两节环境描写的表达特色(4分)答:_答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从视觉和内心感受等角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环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气氛的沉重。15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 (4分)答:_答案:寒冷,饥饿,猎杀,无容身之所。16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答:_答案:(1)表现出空中飞行的寒鸟之多; (2)突出“人”对寒鸟飞行行为的不理解; (3)引出下文, 为下文写寒鸟与人生存法则的不同埋下伏笔。17. “寒鸟”这形象寄寓了整理丰富的情感,请了解全文予以探究。 (8分)答:_答案:对在自然灾难面前坚忍意志的赞美,对在自然灾难面前族群集体精神的赞美,对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状态)的关注(同情),对困境中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改善的美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