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 ”向 “ 三低 ”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 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2、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交流 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 、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3、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 、城市功能分区 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 )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 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4、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
5、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 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 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生态城
6、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 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
7、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 、商品谷物农业( 1 )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 1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8、传统经验丰富(3)特征: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 1 )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 达令盆地的“小麦 牧羊带 ”为例)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 6 月、收割11 12 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
9、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开阔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好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政府鼓励扶持4、大牧场放牧业( 1 ) . 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 2)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4)措施: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围栏放牧,划 区轮牧开辟水源,种植饲料改善交通条件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
10、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 10 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 , 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 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 , 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1、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 , 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 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 高高低 ”模式 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高低高 ”模式
12、 传统型儿童史加速增长阶段“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 ”模式 现代型 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 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 意义19 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
13、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 , 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 , 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 世纪
14、 80 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 西北和东北沿海 内陆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 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 城市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 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
15、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美国1 )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15 16 世纪,欧洲圈地运动, 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 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19 世纪中期南北战争 政治 人口大规模
16、西移20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21 世纪 20 年代到 60 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 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承载力1、 、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
17、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 决定开发数量资源 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1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18、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 , 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对整个世界来说( 1 )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 , 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 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19、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 ,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 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 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 、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 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
20、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 曼哈顿)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 , 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
21、背向发展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 成因 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 ,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
22、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 ,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 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50-100 万人口 中等城市 20-50 万人口 小城市 20 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
23、高 , 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 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 、同一区域内, 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24、层层嵌套.4、中心地理论:( 1 )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 城市化一、 什么是城市化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就是城市化.2、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动力( 1 )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
25、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 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
26、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 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 70% 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 20 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 低(不到40% )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影响的表现:生物
27、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 , 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篇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口一、人口增长1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28、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原始型 :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 “高低高 ”向 “三低 ”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
29、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交流 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 :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 、人口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 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
30、、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 ;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31、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 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
32、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
33、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 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 、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
34、、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I,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 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历 史 :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特征: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
35、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 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 -牧羊带 ”为例 )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 5-6 月、收割11-12 月 )正式放牧的闲时。 灵活的生产选择: 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4)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开阔土壤:土壤肥沃水源
36、:灌溉条件好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政府鼓励扶持4、大牧场放牧业(1) . 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2) . 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3)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4)措施: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围栏放牧,划区轮 牧开辟水源,种植饲料改善交通条件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
37、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4.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记忆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38、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 国防的需要: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3、环境效益理解 +记忆 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4.2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1. 工业联系(1)投入 -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
39、,如生产流水线。(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联系4.2 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
40、污染问题。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2)工业分散的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 4.3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1 、主要分布: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1. 发展的区位特点 记忆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
41、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2 .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 .综合整治措施记忆凡世界区域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20 世纪 60 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b、调整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c、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
42、、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d 、优化环境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 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1 、 概念: 新兴工业区是指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
43、,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 、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 “ 硅谷 ”等 ,日本的“硅岛 ”( 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1 .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记忆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国内条件发达的信贷体系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政府的大力支持2 .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
44、销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3、温州工业可以借鉴的地方:(1)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五、美国“硅谷 ”( 读课本图)- 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理解记忆1. 特点20 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2) 产品:研发费用高;(3)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4)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记忆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旧金山东南部(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4)
45、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航空港)。(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美国国防部)世界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环境因素(3)交通因素(4)科技人才因素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
46、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三、理解记忆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47、:1 、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4、技术因素(作保障)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 、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b. 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 、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e. 港口建设的条件: 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1 、铁路网(文科要求)五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七纵京沪 京九 京哈 京广 焦枝 -枝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合同:音乐作品的在线直播与播放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代理合同标的为作家作品推广
- 二零二四年二手制冷设备买卖合同
- 瓷砖施工2024年度进度计划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地铁站房建设工程
- 2024年油罐车物流配送合同:配送服务与合作协议
- 关于2024年度研发合作合同标的和研发服务具体内容
- 二零二四年度文化旅游开发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教育培训合同提供专业课程与实习机会
- 2024年度瓷砖产品展会展示合同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 2024入团知识题库(含答案)
- 海纳330kV变电站二次调试大纲
- Q∕CR 516-2016 铁路运营隧道结构状态检测技术要求及方法
- 水肥一体化施工组织设计
- 项目经理答辩题
- 拆船业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_1
- 全市矿业经济工作会议讲话
- 年产xxx吨维生素D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
- 产品研发合作意向书
- 家具销售技巧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