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检测:专题训练3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版含答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检测:专题训练3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版含答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检测:专题训练3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版含答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检测:专题训练3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版含答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检测:专题训练3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训练(三)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导学号26690316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其中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礼”成了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对民众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人类在刚刚能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行走姿势,大约跟现在动物园中猩猩单用后肢行走时的姿势差不多,弯腰曲背、身体前倾、步履蹒跚,前肢下垂、离地

2、面很近。以这种姿势行走的人们,当他们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时,前肢着地、后肢弯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类的先祖在静止时比行走时更不易保持直立,这一点,在近代力学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进入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这种坐姿,对于行跪拜礼,是很方便的。所谓“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以跪拜作为一种礼节,自然而然地得以延续和巩固。这种情景,我们在现在的日本“榻榻蔑”上还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蔑上“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稍安”为坐。当坐在榻榻蔑上的日

3、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随着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经统治阶级改变和发展的各种礼仪礼节也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各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所规定使用的跪拜礼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的作用,起到了对人民加强其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之礼”;地位相等的人们之间通用“顿首”;而“吉拜”则属于“常祭之

4、礼”等等。当人们发明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似乎需要对它进行改革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的确是根据其阶级利益,不断地在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跪拜礼虽然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对封建统治者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千年间,它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而无多大改变。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他不愿意向清皇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

5、腿跪拜礼。“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并日见其明显。以至“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清末,四川民间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是否有过这种主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个民间传说本身,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跪拜礼的意愿。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之取消,已势

6、在必行。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说已被完全肃清。作为封建阶级的礼节,跪拜礼也尚未绝迹。不过,它现在主要使用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至于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心目中对跪拜的厌恶。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1 从原文看,下面对跪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人类最初的行走与跪拜礼有相似性,如后肢弯曲、前肢着地,这就是跪拜的雏形。B.人类的坐姿与跪拜也有相

7、似性,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就体现了这一点。C.跪拜礼形式多样,“稽首”“顿首”“空首”“膜拜”等,不同的形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差异。D.坐在榻榻蔑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的姿势,很自然地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解析】“很自然地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不对。应为“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2 .“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不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根据原文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时。B.但毕竟跪拜沿用了三千年之

8、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的,事实上,确实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C.从以上意义来看,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难以肃清,如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说明跪拜礼尚未绝迹。【解析】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不能看成一种礼节。3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礼”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内部组织和对人民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根本礼节。B.本文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旦被统治者

9、利用,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C.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即使是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改变。D.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封建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分。【解析】A.“根本礼节”错,应为“基本礼节”。C.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并未改变。D.“到封建社会”错,应为“到阶级社会”。(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导学号26690317陶诗“远人村”新解现代人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的“远人村”的诠释大略分

10、成了“远方的村落”和“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庄”两种。其本意究竟指什么,这还得结合陶渊明所处的具体环境来看。有人不同意把“远人村”译为“远方的村落”,理由是前句绝不能断为“暧暧一一远人村”,若这样,势必将断后句为“依依一一墟一一里烟”。“墟一一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一一村”。于是就出现释“远人村”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说法。此说法颇有“六经注我”的嫌疑。“远人”一词,古即有之,论语季氏中即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所云“远人”是统称,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主要强调地理距离的“远”。“夷狄”虽然也在远地,却并不称“远人”,因为在当时

11、,“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远”是地域差别,并不涉及所谓“华夷之辨”,与文化差异无关。迄至秦汉,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被吸纳进入汉族社会,“远人”从地域距离的“远人”,衍变到“文化距离”的“远人”,向春秋时“夷狄”的意义靠拢。这时的“远人”和“夷狄”,都可指称“华夏”之外的异族,只是前者可能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华夏”认可,较“夷狄”而言,“远人”在风俗习惯上更接近“华夏”而已。自秦汉以后,“远人”开始强调文化距离,词义转移,侵入到“夷狄”的外延。三国两晋之时,“远人”一词,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远人”的涵义,在两晋向“夷狄”靠得更近,“远人”逐渐变成异族的代称。春秋时代的“夷狄”,后来

12、融入了华夏体系,如吴、楚等。秦汉时崛起的匈奴,则成了这一时代的“夷狄”,后慢慢被融入汉族社会。及至三国两晋,此时的乌桓、西羌等,则被视为“夷狄”。而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这时早在“中夏”文化覆盖之下,他们能被朝廷征辟做官,甚至身居要职,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东晋时“远人”的涵义即是如此。再回到本文的主题陶渊明的诗上。园田居位于庐江郡,而庐江郡正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也是陶渊明的故乡。陶渊明归隐故乡,家宅僻处南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谓“远人村,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远人村”是异族人群居的村落,还有一条旁证,即“村”字本身。“村”这种聚落形态,出

13、现得较晚,大概源于东汉。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南迁的各豪族大家,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村”的分布更加普遍。陶渊明所见的“远人村”,大概还只是异族人的聚落。“暧暧远人村”,正是陶渊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什么“远离人世俗情”的“大义”,若有,至多只是描绘出他归隐后在野外与“异族”杂居的事实。(节选自李飞陶诗“远人村”新解,有改动)4 下列选项中关于“远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远人”在论语中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与文化差异无关。B到了秦汉时期,“远人”向春秋时期“夷狄”的意义靠拢,体现出了文化差异。C.秦汉以后,“远人”词义的外延扩大,将“夷狄”

14、也包含在其中。D两晋时期,“远人”一词逐渐变成了异族的代称,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解析】并未将“夷狄”包含在内,答题点在第3自然段。5下列不属于作者不赞同将“远人村”解释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原因的一项是(D)A从对仗的角度讲,不能将前句断为“暧暧远人村”,如果这样,后句必将断为“依依墟里烟”,而“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B东晋时期,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能被朝廷征辟做官,已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C陶渊明的故乡就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他归隐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以“远人村”应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D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

15、,中原各豪族大家南迁,由于他们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所以“村”的分布更加普遍。【解析】D项是解释“村”的含义,与题干无关。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春秋时的“远人”并不包括“夷狄”,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B秦汉时,“华夏”之外的异族可以被称为“远人”或“夷狄”,如果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了“华夏”的认可,就可能被称为“远人”。C.“夷狄”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指范围,在春秋时代指吴、楚等,在秦汉时指匈奴等,在三国两晋时指乌桓、西羌等。并没有“大义”D作者认为“暧暧远人村”只是陶渊明对隐居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与情感的表现。【解析】没有

16、“情感的表现”不对。(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导学号26690318新批评的“反讽”范畴新批评发物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风行于美国学院,六十年代走向消亡。新批评的阅读聚焦在文本上,他们提出了所谓“细读”,即彻底地、深入地阅读。限定在文本以内,又要深入,当然难度极大。文本,尤其是经典诗歌文本,是水乳交融的,有机统一的,阅读如果停留在表层,就只能重复读者一望而知的信息。他们把追求的目标,说成是在文本内部,其实是在文本以下。当然文本以下,信息是多元的,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这样一来能供他们施展工夫的,就只有语言了。难得的是,他们在词语的前台看到存在于语言背

17、后的冲突。诗歌语言与科学词语不同,科学语言是严密的,有着字典语言的确定性,而诗歌语言的生命来自诗人随机赋予的文本意涵。这样,显在的文本意涵就与潜在的字典语义有了反差。新批评的干将布鲁克斯分析华兹华斯描写夜晚的十四行诗:“甜美的夜晚,安然,随意/这神圣的时刻静如处女/屏息膜拜”他说:“甜美、安然、随意、神圣、静、屏息,这些词的并置并不奇特,但请注意屏息这个形容词暗示了巨大的激越。可是,夜不但寂静而且安详。”他的意思是,激越和静寂、安然,隐含着冲突,他把这叫做“悖论”,并概括为诗歌核心.规律:“诗人表达真理只能依靠悖论。”就是说,这不仅仅是词语的个别现象,而且是诗歌的普遍方法。布鲁克斯引用华兹华斯

18、的话说,他总是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常,这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根本原因。悖论的修辞模式,他们叫做“反讽”。究竟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反讽结构呢?新批评理论家退特提出,诗歌语言中有两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适合某一词的一切对象,而内涵则是指这一词的属性的总和。新批评把外延用来指称词的词典意义,把内涵理解为文本的暗示意义或者感情色彩。二者之间构成了反差,诗歌艺术感人的奥妙尽在其中。如丁尼生无端的泪中的头一节:“泪啊,无端的泪,我不知道它为了什么/泪啊,它来自神圣的绝望的深渊。”这里的“无端的”和眼泪不言而喻的隐含着冲突,接着说它来自绝望的深渊方面说没来由的,另一方面又说因为绝

19、望,这是不相容的,这里就有反讽。下面又说,这是“神圣的”,和“绝望的深渊”的冲突就强化了。常规意蕴和文本意涵之间冲突,就成为反讽。诗意就在外延和内涵意蕴的反差之中。这就难怪他们要说“内涵越多越好”了。集中阐释内涵多样的是燕卜荪的“朦胧”。但是,燕卜荪承认无法给“朦胧”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只是感到朦胧“可以是一个词代表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不过,燕卜荪认为这样的定义可能“过分含糊”。故从严格的学术意义来说,燕卜荪还不能说是新批评的代表。但是,不管他们的差别如何,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把诗歌感染力归结为修辞结构的胜利。总的来说,新批评

20、的理论代表布鲁克斯对反讽和悖论的分析十分粗糙。他把一切与平常观感相异的文本,都说成是反讽,是十分牵强的。其实反讽本来就是反语,字面意义和实际内涵相反。但与平常观感相异的抒写,并不一定是相反的,有时是错位的,有时是不同类别的。(选自孙绍振美国新批评“细读”批判,有删改)7下列关于“新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新批评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盛于美国学院,六十年代走向消亡。B新批评理论追求诗歌分析要关注情感,把修辞结构的分析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法。C.新批评的阅读限定在文本以内,他们提出了所谓“细读”即彻底地、深入地阅读。D在新批评理论发展过程中,燕卜荪由于其理论含糊,所以不能

21、算是新批评的代表。【解析】原文说“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8下列对“诗人表达真理只能依靠悖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布鲁克斯分析华兹华斯十四行诗中隐含冲突的现象,总结出“悖论”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规律。B华兹华斯主张“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常”,认为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根本原因在于“悖论”。C.退特认为诗歌语言的外延和内涵之间存在矛盾,构成反差,诗歌艺术感人的奥妙尽在其中。D燕卜荪的“朦胧”说,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对阐释内涵的多样性提供很好的参照。【解析】燕卜孤的“朦胧”说不能解释这句话。9.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C)A.新批评理论是一种只关

22、注文本表层的阅读理论,读者在这种理论的关照下,解读文本会变得更加简单明了。8. 丁尼生无端的泪中,常规意蕴和文本意涵之间的冲突,成为反讽,再一次证明了“内涵越多越好”的观点。C.退特把外延用来指称词的词典意义,把内涵理解为文本的暗示意义或感情色彩,很好地阐释了“反讽结构”。D.虽然新批评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创造,但作者认为其理论是十分粗糙的,不足以成为我们分析诗歌的理论依据。【解析】A.原文说新批评“限定在文本以内,又要深入,当然难度极大”。B.“再一次证明”文中无据。D.“不足以成为我们分析诗歌的理论依据”不是作者的观点。(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导学号26690319我们对于一

23、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朱光潜谁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

24、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晴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

25、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

26、于他于是有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

27、,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

28、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尝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状态。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10,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白两项是(BD)A.对一切事物,看法都可以有多种,可以从美丑、真假、善恶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因为看法有多种,所以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B.因为画家拥有审美的眼晴,所以他去看古松时

29、就抱了美感的态度,才能见到美;而木商和植物学家就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态度。C.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而是要对这个混乱的世界进行抽象的思考。D.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所以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E.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多方的。人有饮食之欲,但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另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解析】B"而木商和植物学家就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态度”原文无此信息;D原文是"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扩大了范围,窜改了文意。11.根据作者的美学观点,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D)A.是壶就可以贮茶,是杯就可以装水,实用就好,不必求它们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B.饿了就吃饱饭,困了就睡觉,冷了就添衣,何必又呕心沥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