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题_第1页
春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题_第2页
春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题_第3页
春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伤仲永(王安石)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意思为:2古今异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今义:立意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今义:稍微。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卒之为众人古义: ,今义:许多人,大家。3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父异焉 原意为:诧异,活用意思为: 。邑人奇之 原意为:奇怪,活用意思为: 。(2)名词用作动词稍稍宾客其父 原意为:客人,活用意思为: 。父利其然也 原意为:利益,好处,活用意思为: 。(3)名词用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原意为:天,活用意思为: 。(4)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 原意为:啼哭,活用意思为:

2、 。4一词多义(1)书未尝识书具 (2)贤贤于材人远矣 即书诗四句 如此其贤也 5重点实词(1)伤仲永 伤: (7)或以钱币乞之 乞: (2)世隶耕 隶: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 (3)未尝识书具 尝: (9)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识: (10)泯然众人矣 泯然: 书具: (11)仲永之通悟 通悟: (4)即书诗四句 即: (12)受之天也 受: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13)贤于材人远矣 材人: 立就: (14)彼其受之天也 彼其: (6)邑人奇之 邑人: 6文言虚词(1)父异焉 (2)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3)得为众人而已耶 贤于材人远矣 (4)泯然众人矣 于舅家见之 二

3、、句子翻译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得为众人而已耶? 三、文意理解1方仲永最终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2结合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认识。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5题。【甲】伤仲永一、二段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全文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制一处。(1)余 闻 之 也 久(2)又 患 无 硕 师 名 人 与 游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即书诗四句 (

4、2)稍稍宾客其父 (3)无从致书以观 (4)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休之奉不若人也。 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B)鱼我所欲也(孟子)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避也 通 ,意思为: 。(2)万仲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意思为: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意思为: 。 通 ,意思为: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意思

5、为: 。2古今异义(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 ,今义:豆子。(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今义:计时器具。(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原意为:恩惠,活用意思为: 。4一词多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亦不可以已乎 5重点实词(1)生,亦我所欲也 欲: (2)故不为苟得也 故: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4)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5)贤者能勿丧耳 丧: (6)一箪食,一豆羹 箪: (7)乞人不屑也 不屑: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爱之 万钟: (9)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10)今为妻

6、妾之奉为之 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6文言虚词(2)于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1)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于蹴尔而与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蹴尔而与之 二、句子虚词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艺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文意理解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7、? 2作者在文中批评和赞扬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变式提问: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甲】鱼我所欲也第2段【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

8、,辞而行。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廪(lin)丘:地名。养:供养之地。说(shui):游说。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趣:催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殆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

9、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善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参考答案:伤仲永一、1.扳 攀 牵,引2.(1)文采和道理 (2)渐渐 (3)有的,有的人 (4)常人3.(1)对(感到)诧异 以为奇,这里指感到奇怪

10、(2)指以宾客之礼相待 以为利,这里指认为是有利可图的 (3)每天 (4)哭着4.(1)名词,书写工具 动词,写 (2)胜过、超过 禀赋、才能5.(1)哀伤,叹息 (2)属于 (3)曾经 认识 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4)当即,很快 (5)从此 立刻完成 (6)同县的人 (7)求助,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8)四处拜访 (9)相当 (10)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1)通达聪慧 (12)承受 (13)有才能的人 (14)他6.(1)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2)介词,到 介词,在 介词,比 (3)句末语气词 (4)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二、1.仲永长到五岁,还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11、一天他)忽然啼哭着要这些东西。2.他父亲对此感到奇怪,就借邻居的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3.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4.同县的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花钱求仲永题诗。5.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三、1.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有成才,可以看出后天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示例: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或: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需要个人持续不断的学习。四、1.(1)余闻之也/久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 2.(1)书写 (2)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3)得到 (4)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3.B 【解析】A项前“或”译为“有人”,后“或”译为“有时候”;B项“尝”都译为“曾经”。C项前“于”为介词,“向”,后“于”为介词,“从”。D项前“自”译为“从”,后“自”译为“亲自,自己”。因此选B。4.(1)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5.示例:一、抓紧时间多读书。二、诚心求教,刻苦学习。三、后天学习很重要,不能放弃自己。鱼我所欲也一、1.(1)辟 避 躲避(2)辩 辨 辨别(3)得 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

13、意思;与 欤 语气助词 (4)乡 向 从前 2.(1)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2)古代的一种量器 (3)益处3.感激 4.代词,代指生存的办法;与“故”连用,表示因此;这样看来,由此看来5.(1)追求(2)所以(3)祸患,灾难(4)厌恶(5)丢掉(6)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7)因轻视而不肯接受(8)这里指高位厚禄(9)益处(10)侍奉(11)停止,放弃(12)天性,天良6.(1)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然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2)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3)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二、1

14、.(如果生命和大义)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2.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生存的,什么手段不可用呢?3.不仅贤士爱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4.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的。5.(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7.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天性。三、1.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

15、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3.“义”是正文,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舍已为人的精神,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4.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5.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参考译文】【乙】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把廪丘邑赠送给他,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1.D【解析】D项中“谓”如果作“认为”解释,意思不通,应该是“告诉,对说”的决思,所以D项不正确。2.B【解析】A项前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所借之书”。B项前后两个“于”都是“对、对于”的意思。C项前一个“以”是“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D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