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_第1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_第2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_第3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_第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一)2016-12-03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 哲学的作用: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社会实践,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得与失,进与退,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3. 哲学的任务(功能):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

2、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2. 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3.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4. 方法论的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5.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

3、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6.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7.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成为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成为不可知论。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且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各样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唯

5、物主义1 含义(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优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缺点: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优点:在总结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缺点:他把物质归结于自然科学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

6、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 唯心主义1 含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举例: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

7、观念的集合4 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举例: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富贵在天5 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 任何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 真正的哲学成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

8、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3. 为什么哲学对社会变革有作用?1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的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3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一.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

9、进步3 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

10、所以是革命性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补充: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理论的主题

11、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二)2016-12-17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物质的感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

12、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二框 认识世界 把握规律1.运动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

13、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陷入了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了唯心主义。3.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4.运动与静止的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只承认

14、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6.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规律的特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8.我们应怎样对待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

15、观世界,造福人类。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奇妙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3.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4.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促进了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

16、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特有的,但只有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那么,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四.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

17、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上进,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三.一切从

18、实际出发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为什么?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怎样做?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19、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以及实践的手段。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

20、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

2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社

22、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三)2017-02-25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3.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

23、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4.普遍性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5.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化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他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为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客观性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7.人与客观存在的关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24、建立新的联系。8.联系的多样性的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9.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10.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

25、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二.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1.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极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2.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三.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6、。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性。3.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

27、科学没有顶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二.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拓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1.发展的途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3.新事物特点:它在旧事物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的,合理的

28、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4.旧事物的含义: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4.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二.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1.原因/表现: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2.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

29、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三.量变与质变1.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特点)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特点)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的呈现的状态。2.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

30、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的原则。4.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这是“激变论”的代表;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是“庸俗进化论”的代表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

31、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5.联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

32、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矛盾普遍性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特殊性含义(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矛

33、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4.矛盾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为什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例如: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遇水填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5.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34、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6.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2.次要矛盾的含义: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3.主要矛盾与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35、。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5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含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我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辩证否定观含

36、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地位/作用: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内涵: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

37、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的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

38、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时间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四)2017-03-25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史观)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

39、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的形式。2.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遇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辩证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二.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

40、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

41、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42、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英雄人物决定历史属于历史唯心主义。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体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4.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 价值与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