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笔画”看中国画的美学精神解读_第1页
从“一笔画”看中国画的美学精神解读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从“一笔画”看中国画的美学精神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讲究用笔用墨,表现对象的气势并画家的意趣、 情思,它所推崇的最高境界“一笔画”和“一画之法”非常耐人寻味,体现了中 国画特有的美学精神.所谓“一笔画”,不是说只凭一笔,就能画尽一件作品的全部形象,而是指 画家的用笔方法,即一笔之中意、笔、墨的高度统一它意味着画家以情思,意 境为主导来运笔、用墨,沟通笔法和墨法,使亦笔亦墨的无数线条,先后落在画 幅上,却都为竟境所统摄,因而它们连绵相属,气势一贯消代笪重光画筌 说:“得势则

2、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乃是强调意一 笔一一势三个环节的紧密连锁,从而拈出“一笔画”的本质与功能因此,画 家能否以他的笔墨始终为自己的情思、 意境服务,就取决于他能否掌握这个始终 连贯意一一笔一一势的“一笔画”了我国的书法先于绘画建立了 “一笔书”的 理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就王献之的一笔书 和陆探微的一笔画加以对比,并归结到“意存笔先、画书尽意在”这两句名言.由 此可见“一笔画”的理论是尚意的产物先于“一笔画”而存在并且和它相通的“一笔书”,尤其是草书,与贵在达意的中国绘画有很密切的关系和影响.历代 名画记说吴道子“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

3、因工画. ”张、贺 都特擅草书,而草书最尚气势的雄强,这种气势影响吴画的独特风格. 历代名 画记有一段描述:“意旨不乱”、“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虽不周而意周”, 足以说明吴道子的作品是贯连心,手或意,笔的“一笔画” 北宋刘道醇提出了 “识画之诀”在于懂得“六要”和“六长”的涵义.其“六 要”为:“一气韵兼力,二格致俱老,三变异合理,四彩绘有泽,五去来自然, 六师学舍短”“六长”包括:“一粗卤求笔,二僻涩求才,三细巧求力,四狂怪 求理,五无墨求染,六平画求长” “六要”综述绘画创作的基本要求,“六长” 列举流派名家的特长,凡是欣赏绘画作品须懂得这些道理与特征,才能具有完整 的审美准则,所以

4、又称“识画之诀”其“六要”之首的“气韵兼力”和“六长” 之首的“粗卤求笔”,即是“一笔画”理论最早的系统的论述.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山水林木第二中讲到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目,纵目四顾,以求其趣”,“以发思虑” 其创作特征在于“对景造意,不敢繁 饰”,故能“写山真骨”,而有“刚古之势”,“自成一家” 范宽面对大自然,能 取“景”中之“趣”以助长画“思”、画意”,特别喜欢探索那作为艺术形象核 心的山之“真骨”,认为这是北方自然美最为本质的东西, 并表现在“力”与“势” 中他具有

5、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情,既创立与自然契合的精神、意境,也懂得必须 用深厚的笔力传写“刚古之势” 因此,范宽的山水画既有“思虑”也有真“趣” 用 今天的话说,艺术家打通了接物一一构景一一表意这一整个过程,其中包括二者 的统一,作品既有气韵,笔力也足以达之,刘道醇称为“气韵兼力”其实他的“气韵兼力”概括了南朝谢赫的“六法”的首“二法”:“气韵、生动是也”和“骨 法、用笔是也”,亦即是“一笔画”.圣朝名画评山水林木第二更标出了“山水天下之胜,于绘画中尤可尚 也”.在艺术题材中,大自然的雄伟瑰丽最能吸引画家,扣其心弦,这种魅力是 其他题材所不能比拟的刘道醇盛赞陈用志:“亦攻山水,画祥源观东壁,磊落峭拔,布

6、千里之景”,“笔虽放旷,得自然之意.”也就是说,尽管大自然雄伟多 姿,画家却能撷其精英而“丘壑内营”于是用笔随着山势的峭拔而趋于奔放,撇 开琐细,抓住几大开阖,运笔如风,写出大貌可见画家既须心感于物,还得奋 笔急迫方能心物交融,因此就必须走上“气韵兼力”的道路翻转来说,倘若陈 用志对景按物,毫无“意蕴”,那么,又何来“气韵”,如果“腕不受力”,用笔 “板”、“结”,怎样可以“兼力”,再看山水画大家李成,刘氏说他能“宗师造化,自创景物”,所以一经”命笔”惟意所到,”从而“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 换句话说,以心御物,唯意所之,故有“气韵” 千里之美出于指下,还赖笔力, 所以,李成之作,也表

7、现了 “气韵兼力” 刘道醇以“气韵兼力”为创作的根本,把它列于“六要”之首,而“力”的 表现又在于“笔”,故又提出“粗卤求笔”乃“六长”之冠如他对关同的赞美:“卓尔峭拔者”,“一笔而成” 关同画中巍峰,穿谷三胜,实际并非出于“一笔”, 而是因为创作精神十分饱满,落笔之际,必舍谨细而取豪放,敢于而且能够疏阔 地简率地去写山川的大貌,对象的本质,笔笔都体现了心物交融的境界,纵然千 百万过,却犹如“一笔”,于是虽觉“粗卤”,而识者不以为病.刘道醇还以画山转到画水,指出曹仁希“凡为惊涛怒浪、万流曲折,乃至轻浪细溜”皆“一笔而成” 水的动态可谓千变万化,“一笔”如何描写尽致呢?刘 氏其实七彩教育网 教学

8、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是说,画家掌握了水流与动势的基本规律,心中已经有水,画笔便得动势, 笔的运转也饱含力量,于是曹仁希画水才“敏而不失其真.”不妨说,正是心力 主宰笔力,因而心手相应,使意、笔统一,方有领摄万笔的“一笔”所谓“一笔而成”是强调撇开细节去抓生命整体,以最高速度追求艺术真实,而“粗卤求 笔”,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表现方式.在刘氏之前,关于画家之“笔”,代有论述,如六朝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称顾恺之“性格精致,笔无妄下”或强调笔生“壮美”六朝陈时姚续画品就批评谢赫“笔路纤弱,难副壮雅之怀”正是着

9、重于笔力初唐时李嗣真续画 晶录指出郑法轮之所以“精密有余,而高奇不足”,乃是因为“屑意温雅,用 笔调润”亦指笔力气势不足.进入晚唐,张彦远力主意笔统一,提出“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的名言,是对“一笔画”最早的追求,到了刘道醇始断言画中意境的 表现和象物写心的完成都和笔力分不开,而力之所在,何患“粗卤用笔”,从而确立了“一笔画”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山水画随着“一笔画”理论不断完善,其笔法到了宋代已经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在笔法上如皴、点、染上已形成严密而完整的体系,后来少有突破, 画家们开始寻求在画中体现更多的个性特征.宋、元、明、清的画论,愈来愈重 视画中有“我”,其中石涛的“一画”论表现了最

10、高的理论水平.石涛认为山水画要借助自然形象以塑造艺术形象, 从而表达山水画家的内心 世界,它属于人而不属于自然,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而不是复制自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话录中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但更着 重于“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突出了艺术家本人在这门艺术中的主动地位而不 是仅仅表现自然形貌.山水画家通过对自然的体验,进行艺术创作自然已为“我” 所用,为体现“我”而用,亦即“画从于心”的意思.在石涛看来,山水画创作 过程始于我与物接,经过物由我现,终于物为我化,中间贯彻着一个根本的东西“一画”,也就是画家在创作全过程中主观能动反映的力量,或者是今天所说作 为创作的动力的创造性

11、的想象力.他把这力量及其运用视为画学的首要问题,在一画章第一中加以说明.石涛本于儒家的“吾道一以贯之”,以及道家的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以生”,认为自然现象和艺术创作,自然美和艺术美既都属于“万物”,它们的规律都必然地导源于“一”,以“一” 为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根本因此,他说,自然现象的规律本于“一画”,山水画的规律本于“一画 之法”,后者有时也简称“一画” 画家的主观能动力量或创作能力,就表现在他 能把握这“一画”,始终以“一画之法”来指导创作,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

12、,加以选择,改组和溶化,“搜尽异峰打草稿”,寓纷岐于统一,塑造艺术形象, 借以抒发他自己的胸臆与美学理论.从主动性方面来看,画家既立此“一画之法” 更要灵活地运用此法,其中包含了“了法”、“用法”、“化法” 这也就是今天我 们所说的艺术家掌握了客观的以及反映客观的规律,由必然进入自由的意思.在石涛看来,“法”和“化”是相反而又相成的,亦即辩证统一的所以本章有这 样几句重要的话:“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 于神,藏用于人”“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艺 有法贯众法也”石涛认为把握“一画之法”并非没有困难,没有矛盾矛盾存在于自然现象 和画家主观之间,

13、以及传统和创新之间其了法章第二,化法章第三就是 为了解决这矛盾,从而握取运用一画之理,保证山水画家在自然面前的主动, 以 进入山水画艺术的自由王国.所谓“了法”就是认识并掌握规律,法则能够灵活运用,或者说用法而不为 法障.石涛根据长期的创作经验,深深懂得不是画家掌握规律,便是规律捆死画 家,故曰:“所以有是法不解了者,反为法障之也”,必须去此法障,方能解决矛 盾,使法为我用,而“古今法障不了” ,都是“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 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具体说来,“了法”是指“以有法贯 众法”时,消除了笔墨运用时和借物写心之间的种种差距,这些差距都属于失败了的“众法”,对“一

14、画之法”或“有法”说来,乃是障碍.因此,障的根源不 在法本身,而在画家未能贯彻一画于众法,所以石涛又说:“法无障、障无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法障不参,画道彰矣,一画了矣.”了法而后能用法, 能用法则法障自去.尤其是“法自画生,障自画退”关键在于“了法”.这里的两个“画”字概括了山水画创作的全部过程, 说明“法”决非画家凭片面主观所 能“了”,“了”必须通过钻研自然,以意使笔,造形写神的反复实践,那么“有 法贯众法”之日,便是“法自画生,障自画退”之时了.作为众法的无数笔墨之所以成功而不失败,都是由于有“一画之法”作指导,从而紧紧抓住景中有情的 原则,笔笔传情而无妄下, 结果没有背离山水画艺术

15、的本质、 目的、 方法, 那么 还会有什么法障呢?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可以说,“障自画退”须以“法以画生”为前提,而“一画” 这一根本概念总是领先,也就是,在“画从于心”的“心”中,必须有此“一画” 石涛从“古今法障不了”,“一画之理不明”,进而谈到如何继承传统,克服 古人法障的问题所以石涛提出“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有法必有化”;“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化而后为无法”;“夫画,天下交通之大 法也”.乃是为了阐明创作中法与化,规律与自运,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因 此,也可以说“

16、一画之法规”侧重于作为创作动力的“法”,而“交通之大法”侧至于创作实践的“化”,两者原非相互排斥,而是在“一画”的前提下趋于统 一以促进创作的.石涛画语录不仅阐明了 “一画”的主导作用以及通过“法”和“化”实 现“画从于心”的创作原则,还论说了画家为了画从于心,必先使心有所受,而 又尊重其所受.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受着各层力量的驱使, 这些力量更溯诸创作 的本源一一“一画之法”,从而共同实现“从心”的目的.所以说“夫一画含万 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以其所 以受也.”因为“一画”这个至理大法,如能深藏于心,便会通过运腕而作用于 笔墨,那么运腕和笔墨两个环节

17、也都听命于心, 于是,画面的种种形象无有不是 “一画”之所寓了.可以说,石涛的“一画”和“一画之法”概括了山水画创作中借物写心,物 我为一,心手两忘这一完整过程,同时生动地描述在山水画家摄取万象, 塑造典 型,写出自我这样一种高度的艺术本领.凭“一画之法规”,描绘事物,“深入其 理,曲尽其态”,由造景以写情,故曰,“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这里, “贯”字很重要,要求山水画家须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并借以表现他自己的 情思,意境,写出“形”中之“神?,亦即我心之所寄也.就自然的景物或形象 而言,“一画”关系着它的结构以及结构的规律、法则,以及理之所在,而山水 画中的无数笔墨,特别是皴法

18、及其运用,都服从这个法则或至理,所以又说:“一 理才具,众理附之”;“一画落纸,众画随之”,这里“一画”是指法与法则,“众 画”是指具体的笔墨.而山水画家正是由于掌握” 一画之法规”,才能透过自然 的混沌, 窥见自然的法则条理, 因此又说: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一画 章还有一句,把这道理说得愈加清楚了: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 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唯听人之握取之耳”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石涛 的“一画”正是“一笔画”的发展与深化.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石涛还指出,山水画如能把握并运用“一画”这个至理大法,将会感到物为 我用,法为我化.关于这种境界,石涛更有一段描写:“信手一挥、山川、人物、 鸟、草木、池榭、楼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