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参考_第1页
《将相和》教学参考_第2页
《将相和》教学参考_第3页
《将相和》教学参考_第4页
《将相和》教学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将相和教学参考1818 将相和一、教材解读1 1课文简说。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 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 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的斗争精 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 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 神。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3 3 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 发展和结果, 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又紧密联系, 第 2 2 个故事是第 1

2、 1 个故事的发展, 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又是第 3 3 个故事的起因, 合起来构成 “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 ,既有表面原因, 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 官位居于廉颇之上, 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 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 “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 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 !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

3、原 因之一, 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 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 这些原因促成了 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 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 他有 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 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 虽着墨较少, 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 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 边界则不敢妄动。

4、他耿直畅快, 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 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读讲故 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 3 3 个故事之间的联系。2 2词句解析。(1 1)对句子的理解。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 就上前一步, 故意说璧上有瑕, 巧妙地将和氏 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 左右也会上来阻拦; 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 秦王非但不承认

5、不还璧, 还会指责蔺 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 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 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 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理直气壮” ,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 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 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

6、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 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 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 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 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 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能保 证和氏璧完好归

7、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 只好把他送回赵国。 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 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 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 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 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5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 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 他言辞无礼, 充满 不满情绪。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8、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只好让赵王回去” 。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 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性 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6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 ? ?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

9、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 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 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 和,国家则危。 “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 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识大体的 高尚品质。7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 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 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 于是向蔺相如负荆

10、请罪, 这里反映了廉颇 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2 2)对词语的理解。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 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 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抵御:抵挡,抵抗。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11、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 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二、教学目标1 1认识 7 7 个生字,会写 9 9 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 推辞、 拒绝、能耐、 诸位、和氏璧、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 3 3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

12、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 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三、教学建议1 1文中有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 如,“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 上卿”,课前, 可布置学生查字 (词)典,了解其基本意思。 若有条件, 预习时, 还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2 2以下两种教学思路可供选择。一种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 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 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 拓展。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 事;最后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

13、,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 价,开展总结、拓展等活动。3 3给 3 3 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 3 3 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多说。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层次地读,由粗到精,把握故事的要点;通过反复地说,把握故 事的来龙去脉, 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教学中也要注意, 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 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至于 3 3 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

14、 果关系即可,不要要求过高。4 4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可采用读、议、 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 如,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了解故事基 本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一议:自己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在议的过程中,根 据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研读有关句子或段落,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如, “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一句,可这样组织学生研读: 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说, 说这句话时, 他心里可能会怎么想,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对于学生中的分歧意见, 还可组织学生 辩一辩,如,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在辩中提升认识。有些地方

15、,也可以组织学生演 一演,如,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在演中深化认识。5 5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的基础上, 教师要适时总结和指引, 如本文,教师可作如下总结和指引: 本文是根据 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 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 引人入胜的故事 (组织学 生阅读文后 “资料袋”),同学们今后去读一读原著, 若现在有兴趣, 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6 6本课的生字较多,要求认识的字中,有些字不常见,容易读错,如“诺”应读“n ub”,不读“f ub” ;“卿

16、”应读“qing”,不读“ji”,要帮助学生读正确。要求会写 的字中,“璧”“瑟”二字,学生不容易写匀称,教师要重点示范。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的, 其中的有些词句与现代的表达有些差异, 教学时, 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词典自 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略加指点。学生懂得这些词、句的基本意思,不影响学生把握 主要内容即可。 另外, 课文中有许多学生应该读写的成语, 教师要注意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 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7 7课后安排了 4 4 道思考练习题,第 1 1 题提出了朗读和感受人物形象的要求,第2 2 题提出了理解故事情节的要求, 第 3 3 题提示了阅读讨论的方法, 第

17、4 4 题是要求抄写喜欢的词语和 句子。这些思考练习题, 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落实。 课后还安排了 “选做题” 和“资 料袋”,主要是供教学拓展用。 “资料袋”可让学生读一读,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史记的 初步认识。四、案例教学片段:理解廉颇说的话大屏幕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 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 台!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 ?生:嫉妒。生:很不服气,心里窝火。师:你怎么知道 ? ?生:我从“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

18、了。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一一生:由上大夫升为上卿。廉颇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蔺相如 是靠嘴皮子得到赵王宠爱而升官的,所以廉颇不服气,闹情绪。生:我从这个“爬”字还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赵王轻视他而偏爱蔺相如,他对赵王和蔺 相如都很不满。师:你能把廉颇那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 ?试一试。师:对廉颇的这种说法、这种情感、这种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呢 ?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 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 靠他的嘴巴赢得了比廉 颇还高的职位,这一点廉颇不服。而廉颇认为自己久经沙场, 舍生忘死、流血流汗立下的赫 赫战功,是蔺相如不可比的。他的想法我也很理解

19、。师:走进廉颇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 你是用一种辩证的方法在分析人物, 老师很欣赏你。 生:其实在渑池会中也有廉颇的功劳。师:你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 ? ?(引导学生看课文)生:课文中说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师: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你们讨论得 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认识才会更深刻。不可否认,渑池之会,廉颇大将军 也立下了功劳。生:但是廉颇只看到自己的显赫战功, 而没看到蔺相如舍生忘死为维护赵国尊严而立下的汗马功劳。所以我认为廉颇的观点是错误的。生:廉颇为保卫赵国确实功不可没。但是,蔺相如并不是廉

20、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 , 他是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 蔺相如不畏强暴, 并且凭着他的机智勇 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 !师:是啊,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性命来逼迫秦王,置个 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 巧妙地要回和氏璧, 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堪 称猛将。你们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 ? ?生: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临危不惧,与秦王以命相拼,显示的不仅是胆量,还有智慧,更 是他爱国思想的体现。可廉颇没有看到这一点。生:我也这样认为。 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 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

21、为了国家的荣誉, 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廉颇没有这 样深刻地去思考。生: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 没有大智大勇, 没有不怕牺牲的精 神,是无法做到的。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就靠一张嘴” 。师:的确,蔺相如没有持刀作战,但是他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他出入的 是没有刀光剑影的外交战场,同样惊心动魄啊 ! !生: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可是,廉颇 没有看到他们“文武联合”对赵国的重要性。所以,廉颇不该闹情绪,不该对蔺相如有这种 态度。五、相关链接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 145145 或前 135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2、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 10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 舒学公羊春秋 ,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 20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 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 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 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108 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 谈之职,任太史令, 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 因替投降匈奴的 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23、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 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 名。全书 130130 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十表(记大 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 5 5 个部分,共 5252 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 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史记既是历史的 “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 475475前 221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 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