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性、辩证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善恶标准的基本特征和阐释视角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领域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善恶标准是道德体系评价标准的核心,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以引导民众趋善避恶,普遍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善恶评判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以引导民众趋善避恶,普遍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本文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立场,通过历史性、辩证性和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善恶标准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梳理和阐释。关键词: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 善恶标准 历史发展善恶的标准既是进行道德评价的根据,又是建立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善恶标准究
2、竟是什么?这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流行的善恶标准的阐释是: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行为,就是善的;凡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行为,必然是恶的。然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仍有不完善之处。人类学家埃德瓦尔·韦斯特马克看来,善恶标准的差异,有些可能归因于环境、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但其中有很多则是无法消除的道德差异。他提到,“不同的社会和个人对于各种善恶标准在集体内外可以应用的范围有多宽的问题和当自己利益与别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的问题,持有不同的想法”,“因此,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之间,善恶标准都大不相同。”社会学家萨姆纳指出,善恶标准是风俗的产物,同一行为在一个社会
3、被禁止,可能会在另一个社会被称颂,道德上的善与恶只不过是合于习惯而已,不存在绝对的善恶标准。卡尔·曼海姆甚至走得更远,他认为所有的道德规范和标准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善恶标准是无法达到的。文化相对主义则不仅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善恶标准,而且认为不同文化、不同道德标准之间是不可通约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评价和对行为善恶的道德评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行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善恶标准评价既是密不可分又是截然不容的,两者的共通性为:在社会发展中,必须依靠人类的行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的意识在促进。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社会的发展虽然是包括社会意识(其中就有道德)在内
4、的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合力运动,但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所以衡量社会发展的状况通常以生产力的水平作为根本尺度,甚至以生产工具的先进与落后作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历史评价归结到一点,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道德评价则着眼于人们的利益关系,侧重于对社会关系的调和。可见,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第二、由出发点不同导致二者性质不同。历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根据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社会财富的增长.科学技术的水平等客观事实,判断社会进步的程度。社会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历史评价往在是客观的、无情的、单一的。道德评价则不同,它是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行
5、为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富有浓厚的主观性和感情色彩,对于同一事件或行为,不同利益的阶级集团、个人会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因而道德评价往往是多元化的。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诠释,可得知西方亚里士多德希望用道德代替政治。他认为,国家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高尚的道德,国家甚至可以说就是道德团体。善恶评判是道德生活的核心依据,对于道德的维系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善恶评判标准并无统一定论。基于此,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个人以及人类社会中善恶标准及其在转型中国社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方法加以探讨。一、善恶标准的历史性、具体性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考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不存在独立于历史唯物
6、主义之外或超然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立足点的新世界观,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学者主张,所谓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主要是指那种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仅仅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观念。所谓“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指: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适合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历史领域,而且同时适合于其他一切领域,是我们研究一切领域的前提性理论;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是全部马克思哲学。对此,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基于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
7、梳理,他们主张,马克思在 18451846年 12 月创立的思想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18471858 年创立的思想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两义论,兼容论主张,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同时,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西方哲学家们对善恶也有不同的表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只能以具体的形式存在,而没有普遍的善。培根认为善是人的自然属性,但却并非不可改变;一切善德都来自真理,恶行都来自谬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善恶并无固定标准,以是否符合人的自我生存为转移。洛克认为人的道德上的善恶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不能说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恶的。康德认为
8、人只有与所在群体有一致行动才是善的,反之,则为恶。马克思主义认为,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集团、个人的行为便是善,反之便是恶。 虽然哲学家们对善恶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善恶的理解却有着共同点:善恶标准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人的善性和恶性是通过后天的引导得以发展的;善恶的表现与人的行为是不可分的。 善恶标准作为道德标准的一部分,指的是道德的善恶以及与其它相近范畴的区别,是属于指向事物存在的本体论范畴。同上,善恶评价的标准也是事物为善或者为恶的尺度,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因为我们使用“善恶标准”这一词时,实际上就已包含了善与恶的分辨,因此,“善恶标准”这一概念
9、可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中共同使用,而在认识论的范围中,善恶的标准就是评价善和恶的标准。 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最终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或称为历史标准。“历史的进步决定着道德的进步,道德进步是历史进步的一个方面。这是衡量道德进步的历史标准,也可以称为基本的标准。 善恶标准的历史性体现在善恶标准是历史的、变化的、具体的。不仅不同历史时期,就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善恶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呈现出具体性、多层次性。但就同一历史阶段而言,善恶标准总会有一些共同性的东西,总会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1) 资产阶级的善恶标准 资产阶级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当作是最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
10、因此,总是或明或暗地把“人是自私的”或“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当作他们的道德原则的出发点,当成善恶的标准。1、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说资产阶级是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阶级的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起过进步作用。随着帝国主义的产生,垄断资产阶级日益走向反动。中国解放前,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
11、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在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内,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现象。但是,整个资本家阶级是不能依靠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取得剩余价值的。因为欺诈只能改变商品价值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一点也不会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财富。总之,无论是等价交换也好,还是不等价交换也好,在流通中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后现代主义所揭示的善恶标准的缺陷后现代主义教育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教育领域影响的产物,它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构成也十分的复杂,而且表现形态各异,甚至都没有明确一致的说法,但是在否定、突破和超越现代教育这一特征上却是出奇的一致。
12、后现代主义教育思维具有十分重视个人的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建构性等特征。它冲击了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引发了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广泛变革。在现代西方伦理学里,如何确定善恶的界限问题永远落后于如何确立道德原则或是道德规范性的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认为善恶界限的划定离开具体的语境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例如: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身份伦理学主张善恶界限的划定必须与人的社会身份相联系,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具有某种或多种的特定身份,他的道德责任是由于他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如果他在自己的行为中承担了与其身
13、份相一致的道德责任,那么他的行为就是道德的或者是善的;否则,他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恶的。在身份伦理学中,人的身份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和价值,善恶之间的界限只能在身份语境中得到确定。(2) 无产阶级阶级的善恶标准 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不是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前提出发,它强调的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 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4、。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着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着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无产阶级政治观是有善恶之分的政治观,它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政治观有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政治与善恶标准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政治和善恶标准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其中,无产阶级政治观不仅决定和制约着无产阶级善恶标准的性质,规定着它的原则和主要规范,而且无产阶级政治观的形成和本身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善恶标准内涵。无产阶级的善恶标准原则强调个人利益应该从属
15、于公共利益、从属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无产阶级的各个成员和集体之间并不是像一堆麦子和各个颗粒之间的关系,而是像一个有机体的各个细胞同有机休的关系一样,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无产阶级还从斗争中知道,没有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个人利益。在一个人、一个人的利益之上,确实存在着整个阶级的整体的利益。因此,不是整体利益应该服从个人利益,而是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因此,无产阶级强调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是无产阶级善恶标准原则的归宿。二、善恶标准的辩证性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考察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按其
16、本质说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识观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们在实践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相对性是指事物以一定条件存在而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绝对性是指没有任何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状态。就人类目前的认识和实践水平来说,除了神学的上帝、形而上的第一原理、科学上的假说以外,人类所面对的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存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相对性是绝对的,特别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其研究对象总是具体的社会、具体的人,因而可以有无数的事实、经验和证据来说明一个事物的相对存在。然而,在相对性的形态中人们又
17、总是企图寻求一种普遍的、绝对的东西,以使人们自身能够安身立命。同理,在善恶标准问题的探讨上,一方面,“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相互一致。”我们反对追求无条件的、教条式的绝对性的善恶标准,但也要在绝对的相对性中寻求共同的、一致的东西,即寻求相对的绝对性。(1) 论善恶标准的绝对性。绝对性是指没有任何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样态,基于个体层面的善恶评判,往往依据个人利害关系而定,利则为善,害则为恶,善恶评判标准具有绝对性。康德也曾说过:“不论做干什么,总应该做
18、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也就是说,判断善恶标准有其跨越时空的绝对标准,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善恶标准有其普遍的客观规律。无论历史怎么发展,判断善恶标准的客观标准都不会消失,我们只有承认善恶标准的绝对性,才能明辩善恶标准是非,树立正确的善恶标准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存在着颠扑不破的善恶标准法则,我们才能确立干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否认这些善恶标准法则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今人否认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在实践上是有很大危害的。它不利于人们遵行社会主义善恶标准和公民善恶标准原则规范,也不利于吸收人类历史上有价值的道德资源。美德永远是对人类有益的一
19、种品质,恶习永远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品质。加强善恶标准建设,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在理论和思想认识上就一定要明确善恶标准的绝对标准,承认道德的客观性。(二)论善恶标准的相对性。相对性是指事物以一定条件存在而随一定条件变化的特性,有必要强调指出的,不能把善恶标准的相对性绝对化,从而陷入善恶标准的相对主义或主观主义的道德论。善恶标准相对性与善恶标准的相对主义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的错误表现在二个方而:1、片面地强调善恶标准只适用于一定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而没有看到善恶标准的普遍性,抹杀了道德判断的根本标准。2、过分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主观性,容易导致善恶标准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使得人人都只根据自己
20、的喜好去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忽视人性中还有恒古不变的精神,那就是善良、诚实和利他济世的美德。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和把握善恶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3) 善恶标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善恶标准相对性与绝对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特定社会的善恶标准只是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历史长河中 其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然而就特定时代的道德评价来说,这一时期的善恶标准又是绝对的。即使在同一时代,其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因而,善恶标准也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和相对性,而在这些相对的善恶标准中,总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善恶标准,而这又是绝对的。个体的善恶评判往往以自身利好为标准,具有绝对性;人
21、类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事件评判,则不具有统一的标准,是相对性的。特定社会的善恶标准只是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历史长河中,其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然而就特定时代的道德评价来说,这一时期的善恶标准又是绝对的。即使在同一时代,其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因而,善恶标准也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和相对性,而在这些相对的善恶标准中,又总归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善恶标准,而这又是绝对的。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具体领域的善恶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占主导地位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善恶标准却一直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从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
22、会有着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在交流和通约中,也会有着人们共同关心的道德问题和善与恶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环境与未来等问题上人们会不断达成共识,确立相应的善恶标准。如各个国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制定维护环境的全球性公约等等,这些标准不仅对于具体的个体而且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也是一个绝对的善恶标准。总之,善恶标准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需要我们从静态和动态的各个环节中去把握,既要防止走向相对主义,又要避免绝对主义和独断主义。三、善恶标准的当代性、中国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广泛、深刻和激烈的现代化转型时期,社会成员善恶标准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贫富差距问题、发展不
23、平衡问题、信仰和道德危机问题等,都要求思考和树立科学的善恶标准观念。“实践”概念虽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并最早使用的,早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实践的思想,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主体人自然存在、社会生活及主观思维得以发生而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进行多角度科学论证并真正做到不断完善的。它在汲取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这一基石。 中国共产党针对转型时期善恶
24、标准进行了多方探索,邓小平强调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强调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及民生建设等基本思想;我国历代领导人所追求的党和国家人民的共同进步都要在建立在正确的善恶标准上进行。善恶标准,是评价人的道德观念的唯一准则,是应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脱离时代的物质基础讲善恶标准,那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时代新形势既使得民众追求文明的愿望更加强烈,也向公民的是非善恶观提出了新挑战
25、。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善恶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善莫大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发生各种新的变化,人们的善恶标准认识也随之发生各种新的变化。在当今中国文化科学领域就缺乏一个统一而稳定的知识评价标准,由此导致这个社会缺乏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善恶标准,即其原有的统一而稳定的知识评价标准和善恶标准已经丧失了其统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善恶标准的现代化推进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
26、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 善恶标准本身就是道德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实践,善恶标准才会更加的深入到群众心里,人民群众才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体会善恶标准对社会的重要性。善恶标准主要是判断行为或观念的善恶标准。尽管善恶标准从根本上说也是由实践总结概括而来,对善恶标准的正确性的认识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善恶标准中也要有真理性的成分。但由于善恶标准更具有目的性、理想性的特征,带有更多的人为确立和制订的因素,而且其目的主要是为人们扬善祛恶的活动提供导向,因而,善恶标准主要是合理性的问题。合理性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之一,首先不是
27、纯理论的问题,而是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突破传统真理观的视野,合理性问题就凸现出来。而实际上,真理性的发展正趋向合理性,而合理性也是与真理性密不可分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合理性与真理性是相通的。由此,善恶评价标准愈合理愈完善,依此做出的善恶评价也会愈合理愈正确。只是由于“真理性”这一概念较之合理性概念更为严格,而“合理性”一词更带有评价的色彩且包容性更广阔,据此理解,笔者认为要获得一个合理的善恶标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善恶的标准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是判断道德行为和观念善恶的标准。道德现象总是与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冲突和协调相联系着的,善恶标准就是在人们处理利益关系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中确立起来的。善恶的标准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必定含有道德价值的因素,这和判断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区别开的。从评价的标准所涉及的一定领域来看,善恶评价的领域只是道德生活的领域,虽说道德生活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善恶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只是由各个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与人们之间的利益价值取向相关的方面,更准确地说是关涉到利益关系中的理想性、目的性的价值取向的两个方面。而社会进步的标准所涉及到的领域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善恶评价的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工程临时设施搭建及拆除服务合同样本2篇
- 2025外贸流程优化14类单证模板定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创业投资股权抵押物风险控制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文化展览翻译及导览服务合同模板3篇
- 专业技术咨询服务规范化协议(2024年版)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第四编合同法合同担保业务操作规程与风险提示6篇
- 二零二五年度供应链担保合作合同协议书63篇
- 教育与文化互动宗教文化遗址教育价值的提升策略
- 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教育科技中的新应用
- 2025VI设计项目合同范本:创意设计与市场推广2篇
- 数字化交付施工方案
- 2024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律法规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
- 外出进修后回院汇报
- 绵阳小升初数学试题(绵中英才学校)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C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化工公司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共1000题)
- 市消化内科质量控制分中心业务指导工作总结
-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导学案(学前预习单)
- 退学费和解协议书模板
- 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计划
- 2024年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肛周脓肿、肛瘘、直肠阴道瘘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