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主旨_第1页
新城道中其一主旨_第2页
新城道中其一主旨_第3页
新城道中其一主旨_第4页
新城道中其一主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城道中其一主旨这是新城道中其一主旨,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新城道中其一主旨第1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

2、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3、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

4、、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五、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

5、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6、: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

7、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

8、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知识拓展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六、作业:背诵本诗新城道中其一主旨第2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本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的范例分析,大致了解新闻

9、报道的几大特点。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体会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主题教学重点: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极大特点。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知道读通1、提出自读要求:大致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2、学生自读课文3、讨论学生提出的疑问说说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初步弄清课文内容。二、抓住重点,指导读懂。1、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动或体会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原文。2、抓住以下重点语句。(1)来了,儿子的救命火种送来了(语句短促、激烈,表现了中年夫妇看到救命火种到来的激动和欣喜的心情。)(2)24日上午8时30分,年轻人将自己滚烫的骨髓和满

10、腔情感捐赠出来。(交代具体、准确的时间,说明这一时间是多么重要,而滚烫一词加上引号,也含义颇深,满含着*年轻人对大陆少年炽热的爱,从这里我们看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三、迁移应用,知道读句1、简要介绍新闻报道的主要结构标题是双行标题,由引题和主标题组成的。2导语(1)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华部分。3主体(24)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主干部分。四、迁移应用拿出带好的报纸,从报上找出几则新闻报道读一读,加深对新闻报道这一文体的认识。新城道中其一主旨第3篇设计反思我在设计一堂课之前总是喜欢先找到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然后围绕着这个点拉出一条能贯穿整节课的线。在设计这一堂课时,我最初选择的切入点是王国维先生

11、对于苏轼诗词的评价“不隔”。既然要谈“隔”与“不隔”,那自然免不了要谈到诗境,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做为本课的切入点。为了让学生理解“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首先需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诗境”,这也是本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理解什么是“诗境”,就要先进入诗境。因此我设计了诵读、绘画两个环节,希望借由多位面的感官,引导学生沉浸其中,进入诗境。但是这两个环节在操作起来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一点在后面的课堂反思时会再提到。另外,我在设计这两个环节时过于注重整体诗境的呈现,忽视了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对于意象的把握是进入诗境的一把钥匙,越过意象去谈意境无疑是给学生架起了一座

12、空中楼阁。另外,有关我本课的切入点,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我对于诗歌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的理解是:诗人将自己的乐融入到了西崦人家的乐之中,两种乐浑然一体,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但也有观点认为:一个“应”字,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性,因此尾联所呈现的境界依然还是一种“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虽然在两种观点中我更倾向于前者,但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是不合适的,更可取的方法是把两个观点都放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判断,这样设计同时还能增强课堂的思辨性。02磨课反思磨课的时间是在12月26日,授课对象是我所任教的体验营2102班,由于授课对象近期在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所以我是从

13、论语的“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导入了本课的诗眼“乐”字。但感觉导入效果一般,毕竟颜回的“乐”和苏轼的“乐”不光是层次不一样,连层面也是不一样的,用于导入还是牵强了一些。磨课时我在“读”这个环节设计了三次“读”:自由读找诗眼,个人读明诗眼,齐声读入诗眼。但在正式上课时,三次“读”改为了两次,提出的问题“诗眼是什么”也改为了“全诗是围绕着哪个字展开的”。一是因为磨课时学生自由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自由读比较散漫,在参差不齐的声音中很难感受诗歌的美感,自由读这种方式更适合于现代文阅读;二是考虑到正式上课的学生的学情,学生不一定全部都明确“诗眼”的概念,因此需要把问题更加具体化。我的指导老师在

14、课后也向我指出了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当堂反馈给我的问题,比如说课件的字体问题。为了追求与苏轼个人风格的贴近,我在制作课件时选用了例如“华文行楷”之类的艺术字体,但是忽略了学生有可能会辨认不清的事实。这也提醒了我在上每一堂课时都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感受,上课并非一场展示教师个人素质的表演,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才是整堂课教学的归宿。因此我在正式上课前一天特意前往授课班级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我的课又做了一些微调。03正式授课反思正式授课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上课铃声已经响起,但评委老师因为还在讨论上一堂课,所以还没有进入教室。为了让评委老师看到完整的一堂课,我并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等评

15、委们进入教室之后才开始讲课,以至于下课铃声响起后,我又延迟了1-2分钟才下课。上完课后我才意识到我再次犯了磨课时犯过的错误,我又把这次课当成了个人的展示平台,我考虑到的仅仅是应该让评委看到我完整的一堂课,而不是对于学生来说上课铃声响起就意味着一堂课正式开始。我想我今后在上课时,一定会时时用这次课来提醒自己,我上课的目的是什么。当我在进行“绘”这个环节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头一天到班上了解情况的时候我就已经了解到,班上没有安装希沃授课助手,也没有联网,这就意味着我无法给学生的作品拍照后直接上传到屏幕上展示。所以我更改了我的板书设计,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变成我板书的一部分。但是依然有我计划之

16、外的状况,很多学生在绘图时使用了铅笔,且画得很小,贴在黑板上依然看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先准备了马克笔,将学生所描绘的重点在纸上表示出来,也许可以让效果突出一些。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希望能够让学生通过由“有我”进入“无我”的这个过程,了解苏轼忘却自身荣辱,将自己融入百姓之中的情怀。但是在练习环节选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以为苏轼的“无我”和陶渊明的“无我”是一回事,导致整堂课该升华的点没有升华起来。在上这次课之前,对于苏轼的诗作,我总是更加偏爱“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带有沧桑感的诗句,对于新城道中总是爱不起来,在给学

17、生上这一课时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当我真正读懂了它,才真正开始喜爱它。苏轼将自身的喜乐融入百姓之乐中,我们作为教师是否也应该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呢?我们读懂了一部作品,并不代表学生也能读懂,正如苏轼以西崦人家的视角去看待山行之乐,我们是否也应该多以学生的视角去感受一堂课呢?新城道中其一主旨第4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1、把握诗

18、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二、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

19、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

20、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四、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有感情的品读。五、师生合作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

21、,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