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3《记承天寺夜游》(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1页
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3《记承天寺夜游》(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2页
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3《记承天寺夜游》(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承天寺夜游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二、情感把握: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课题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通过揣摩和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一、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

2、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比喻手法,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

3、,“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1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对照阅读苏轼的另两首词作中的名句。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转朱阁,低绮户

4、,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与本文一样,这两首词都写于作者政治失意之时,却都表达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生愈艰苦,心胸愈坦荡。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3、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5、思想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4、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

6、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1)、(这里)实是欲界之仙都(2)、月色入户,(我)欣然起行(3)、怀民亦未寝,(我们)相与步于中庭3、【甲】文提到“康乐”,【乙】文提到“张怀民”,各有什么用意?【甲】文的“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作者在此提及他,是为了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希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的自得之情。【乙】文的张怀民与作者的经历相似:两人同为被贬之人,虽有壮志,但只是“闲人”而已,作者在此提及他,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心中的这种

7、寂寞之感。4、从思想感情角度看,【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情并不相同。品读下列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诗中怀有一种高雅情怀的自豪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临泉高士比肩,表现了作者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意。(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在失意落魄之际,却能有闲心欣赏如此空灵皎洁的月景,表现了他潇洒乐观的态度和旷达处世的胸襟。5、月,是众多文人笔下的常用意象。试着对月进行描写,注意要体现自己的某种心境。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她像是望着我们,对着我们笑。她那圆圆的脸庞有些嫣红,也许是暗暗的粉红,像一个红

8、红的灯笼挂在天边。月亮懒懒的往上升的时候,就像是背着一个大包袱,慢慢地向上爬,一纵一纵的,看起来很累。费了好大的劲,月亮才冲出了地平线,挂在了半空中。这时,她脱去了红装,换上了金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的笑脸来迎接芸芸众生。可是我们再看看她的面庞,就又感到是蓝月亮、绿月亮,蓝微微、绿莹莹,也许月亮姑娘是个变脸大王,美得令人惊奇。一课一得:当堂达标促学学生学法类文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A.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B.高峰入云/月色入户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2、补充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