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辅导(四)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辅导(四)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辅导(四)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辅导(四)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辅导(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辅导(四)第九章 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它向我们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如创业开国的英雄祖先,关心国家时政的贵族中的优秀人物,风尘仆仆的役夫征人,辛勤劳作的农奴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祭祀、农事、战争,婚恋等,都以诗的形式形象化地展现出来。第一节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农业的发展,培养了中国人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课本中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歌颂希腊人对自然的斗争和对海外探寻的英雄主义精神,与诗经所表现的周人

2、,以农业生产为根基,热爱自己的土地进行比较)。*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如教民稼穑的后稷,避开外族侵扰,选择适合农业生产、适合定居的公刘、古公亶父等。*农事诗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如七月描写一年十二月中的各种物候和农活,楚茨、良耜等,祈求上天赐予一个风调雨顺的天气,以保丰年。*战争诗、徭役诗中,表现对远离故土、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如采薇、东山、鸨羽等。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作品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农业社会塑造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诗经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农业文化精神。不仅是思想情感上的,而且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

3、观念等方面。第二节 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是最具有伦理情味的诗歌艺术。宗族观念既是周人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观念。同时它已经内化为周人最为真挚的社会情感,它植根于故土,情深于亲人,升华为爱国,已经成为贯穿于周代抒情诗中的一个中心主题。 *史诗中把开创基业的祖先奉为神明; *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如鹿鸣; *战争诗中,一方面表现出为保卫祖国家园而战的宗国精神,如采薇、无衣,一方面表现出对亲人的牵挂,如东山; *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对宗族国家利益的关心; * 祭祀诗对祖先的尊奉与感激。 人伦之情和宗国之爱,是诗经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

4、一。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课本中,将古希腊文学和诗经进行了比较。在希腊文学中,人的生活往往通过神的主宰来实现,而诗经则表现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一切要靠人自身的努力。在诗经的305篇作品中,除了大雅·生民和商颂·玄鸟两首诗具有神化因素外,其他作品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史诗描写周人受命于天的发迹过程,主要描写了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等人的努力。*美刺诗,歌颂族人的优秀代表的修德敬业,批判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昏君佞臣,如十月之交对国家的兴亡从人事上寻找最终的原因。*祭祀诗主要不是祭神,而是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观等各种世俗生活

5、, 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农夫、征人、思妇、情人活跃在诗中,让我们看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人的平凡和伟大。第四节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的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燕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摇椅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的表现对象。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以个体的抒情表现了周民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诗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和直面现实的人生态度,使他们把情感投射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并表现由生活引发的喜怒哀乐之情。对优秀人物的崇敬,对农事的关心,对敌人的仇恨,对父母的思念,情人欢会的喜悦,征人的忧

6、伤等等,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得到了抒发。第十章 诗经的艺术形态第一节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1)诗经作品的创作与原始歌谣相比,原始歌谣重视实用性,如减少疲劳,提高劳动效率,体验生产活动的快感,强化记忆等。而诗经从实用功能向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发展,周人开始自觉地有目的的创作诗歌,以“诗言志”,抒发怀抱。“风”诗体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创作特点,如君子于役、伯兮、燕燕;特别是创作大雅和小雅的贵族诗人,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如小雅·十月之交,大雅·桑柔。(2)个体诗人的出现,诗歌从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发展。原始诗歌主要是集体的歌唱,而诗经开

7、始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度发展。国风、小雅中不少作品已抒发一己特有的情感,邶风·燕燕、鄘风·载驰、卫风·氓、小雅·正月、小雅·十月之交、大雅·桑柔等。 个体诗人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诗人个体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和自觉的创作意识,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熟练的技巧,才有诗歌艺术的发展。(3)艺术水平的提高,能够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从而提高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水平使用双声叠韵,注重押韵,使用赋、比、兴手法等。第二节 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艺术成就表现在:1、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手法有:(1

8、)通过事件的简要叙 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如卫风·氓中负心的“氓”的形象,秦风·蒹葭苦苦追求的男子,;(2)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卫风·硕人写庄姜容貌,卫风·伯兮的思妇形象,豳风·东山服役归来的士兵;(3)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如鄘风·载驰的许穆夫人。2、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形意义的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创造艺术意境,如“谷风”、“云”、“雨”的意象,又如周南·桃夭的花、实、叶。3、 高超的艺术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

9、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创作和周文化精神 诗经创作和周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1、诗经的物象择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响,如人物服饰打扮的描写中经常出现的“狐裘”以及各种各样的玉制饰品,在周代文化里是人物身份地位和道德品质的象征。2、诗经作品的内在结构受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影响,如以外在仪容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内德外仪)、以思乡怀归之情来反映战争徭役(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是他们最关切的)。这两者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节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如:运用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来写马。第二、 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第三、 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第四、 重章复沓的章法和中心词语的多种形式的锤炼。重章复沓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第十一章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