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幽明录》中的第一人称代词_第1页
试论《幽明录》中的第一人称代词_第2页
试论《幽明录》中的第一人称代词_第3页
试论《幽明录》中的第一人称代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幽明录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反映了上古与中古过渡时期的语言变化,人称代词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幽明录一书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计量分析,力求客观地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幽明录 第一人称代词 幽明录是南宋刘义庆编撰的志怪小说,原本已亡佚,后由鲁迅辑录于古小说钩沉中。因这一时期语言较为特殊,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研究者众多,但幽明录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而实际上它同样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语言特征。本文主要研究幽明录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朕”“身”“某”“仆”“侬”等。 一、第一人称代词 (一)我 “我”在幽明录中共出现85例,100次,其中以作主语为主要语法功能,共有42例45次,也可以作宾语、定语和兼语。如: (1)我正见一物甚黑,而手脚不分明,少日中多夕来,辄共斗,深自惊惧焉。 (2)我是天神,乐卿此牛,若不与我,来月二十日当杀尔儿。 (3)入市遍买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迹如先,遂执问女曰:“何杀我儿?” (4)我乃前太守徐玄方之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为鬼所枉杀;按生箓乃寿至八十余,今听我更生,还为君妻,能见聘否? (二)

3、吾 “吾”在文中共出现29例,30次,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如: (5)吾比欲安处汝,职局无缺者,惟有雷公缺,当启以补其职。 (6)此人言:“昨日鬼助某甲,今复来助吾,可辇谷与之。” (7)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耶?” (8)琮曰:“吾常梦见女子将吾宴戏,恐必不免。” 上古时期“吾”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如: (9)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10)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但后来“吾”作宾语的情况逐渐增多,且不论是否在否定句中都有出现,以上例子也反映了这一变化。 (三)“我”“吾”比较 1.语法功能 次

4、数 百分比 我 吾 我 吾 主语 45 18 45% 60% 宾语 24 3 24% 10% 定语 23 8 23% 26% 兼语 8 1 8% 4% 合计 100 30 100% 100% 从上表的计量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此时期“我”和“吾”相比,“我”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10030),“我”在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等句子成分时,都比“吾”应用得更为频繁。 (2)相对来说,“我”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所占比例较为均匀,这三种语法功能都较强;“吾”主要作主语和定语,而充当宾语的功能较弱。 2.与第二人称代词对称 作为第一人称出现次数 与第二人称搭配次数 百分比 我 100 35 35

5、% 吾 30 8 27%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吾”相比,“我”更频繁地用于与第二人称搭配的语句中。 (四)余(予) “余(予)”在文中共出现4例,4次,分别作主语1次,宾语2次和定语1次。如: (11)我作道师,死不过作社公,今日得北斗,主簿,余为忝矣! (12)即唤:“群伴何不助余邪?” (13)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耶? (14)既去,疑非人,寻刺,曰:是予舍西土瓦中人。 (五)朕 “朕”在上古作第一人称代词时,不论普通民众还是贵族阶层都可以用。后来秦始皇开始将“朕”定为皇帝专用自称词,幽明录中出现的也都是皇帝自称,共4例,4次,作主语和宾语各2例2次。如: (15)

6、乃召羽林,语主人曰:“朕,天子也。” (16)帝闻其声,异而召问之,书生具说所见,乃悟曰:“此人是婢婿,将欲肆其凶于朕。” (六)身 “身”作第一人称代词有强调自身的意味,在幽明录中仅有2例2次,分别作句子主语和兼语,各1例1次。如: (17)矩怪问之,杜曰:“天上京兆,身是鬼,见使来诣君耳!” (18)徐问其故,答云:“君违誓,不复相为。使身一人留卫箓耳!” (七)某 “某”在幽明录中作人称代词出现1例,1次,作定语。如: (19)乃见承云,着通天冠,长八尺,自称为方伯,“某第三子,有隽才,方当与君周旋。” 吕叔湘先生认为“某”不是人称代词:“许多书上用某字,那是写书的人用来代替说话的人的名

7、字的,并非说话的人自称为某。”对此应该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当“某”出现在对话中的主语位置时,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理由或证据来说那是写书人用于代替人名的,既然反正都要写出主语,又何必非要用“某”来替代呢?反过来说,如果说可能是不便指名道姓而替代人名,那么它不仅有了称代功能,而且在主语位置作主语,有了和“我”等人称代词作主语同样的语法功能,这样就和“我”等第一人称代词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可以得出“某”能作第一人称代词这一结论。如: (20)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问上何在?简文曰:“某在斯。”(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21)女曰:“某三河人,父见为弋阳令,昨被召来,今却得还。”(搜

8、神记·卷十五) (八)仆 “仆”在文中作第一人称代词共有13例,13次。它的主要     语法功能是作主语,有11例,11次,另2例2次作定语。如: (22)子然问其姓名,即答曰:“仆姓卢,名钩,家在坛溪边临水。” (23)仆妹年少,且令色少双,必欲得佳对,云何见拒! “仆”,本义指奴仆,奴隶,说文解字注:“仆,给事者”,周礼注曰“仆,侍御于尊者之名”。后多用为“我”的谦称,因此有人把“仆”归入谦称词,与其他人称代词相区别,但实际上它也作一般自称。如: (24)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耶?仆便是鬼!” 文中说阮瞻不相信有鬼,

9、于是鬼自己上门与阮瞻辩谈名理,在“遂屈”的情况下“作色”说“仆便是鬼”,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鬼是没有必要作谦谦君子的。 (九)侬 “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见于吴、楚歌辞,在小说中比较少见。幽明录中仅有1例,1次,作主语。如: (25)间一日,又见向小儿持来门侧,举之,笑语俊曰:“阿侬已复得壶矣。” “侬”字最早见于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中“道子颔曰:侬知,侬知”,“侬知”即是“我知”。玉篇·人部:“侬,吴人自呼我。”洛阳伽蓝记中的话较为明白地证明“侬”作自称代词:“吴人之鬼,住居健康,小作官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中古时期“侬”字又可作第二人称代词。

10、如: (26)劝郎莫上南高峰,劝侬莫上北高峰。(元代杨维桢西湖竹枝词) 汉语大词典中认为“侬”还作第三人称代词,并在“渠侬”词条下引元代高德基平江记事:“嘉定州去平江一百六十里,乡音与吴城尤异,其并海去处,号三侬之地。盖以乡人自称曰吾侬我侬,称他人曰渠侬,问人曰:谁侬。”但笔者认为,以此证明“侬”可以讲作“他、他们”并不合适,诚如汉语大词典中所举例子: (27)夜来尚有余樽在,急唤渠侬破客愁。 (28)妻曰:“家中无广舍,渠侬时复出入,可复奈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人妖) 以上例子中“侬”前面都加上了“吾”“渠”才能形成代词的意义,而所形成的意义又完全等同于前面相应的“吾

11、”“渠”,去掉“侬”字意思没有任何改变,承担意义功能的是“吾”“渠”而非“侬”。李鼎说“他称的渠侬其侬伊侬则不能简化为侬,是由于渠、其、伊发音较重,不致被侬音吞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如现代汉语的“我们”“你们”“他们”不能简化成“们”,并不是说“我、你、他”的发音重,“们”的发音弱,是因为“我、你、他”在“们”前的领格位置,“们”不能单独承担意义功能。而且“们”跟在“我、你、他”后表示复数,有区别于单数意义的功能,但此处“吾侬、我侬、渠侬、其侬、伊侬、谁侬”与去掉“侬”后相应的“吾、我、渠、其、伊、谁”意思完全一样。可见,此处“侬”比“们”的意义更虚,已经完全没有实在意义。因此,把它看作词尾

12、恐怕更为合适。 二、结语 幽明录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朕”“身”“某”“仆”“侬”的使用次数分别为100、30、4、4、2、1、13、1次,可见“我”“吾”使用得最为广泛,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我”的使用占绝对优势,“吾”突破了上古时期只能在否定句中作宾语的限制。 (二)“我”“吾”“余(予)”“朕”都是上古就有的第一人称代词,但“余(予)”“朕”此时出现式微趋势,且“朕”仅用于皇帝自称。 (三)“身”“某”使用较少,“身”有强调自身的意味。 (四)“仆”多用于自谦,但一般也作第一人称;“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见于吴、楚歌辞,可能与方言联系,中古时“侬”又可作第二人称代词。此处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即“侬”后虚化可以看作词尾。 现将幽明录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统计列表: 代词 语法功能 我 吾 余(予) 朕 身 某 仆 侬 主语 45 18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