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经济学论文)_第1页
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经济学论文)_第2页
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经济学论文)_第3页
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经济学论文)_第4页
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经济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摘要目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经济的发展以及机械化的普及促使广大第一产业劳动者涌入城市,成为第二、第三产业劳动者。面对如此的就业局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本文总结了主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方法,并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两种方法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 关系 比较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 employment problem become a

2、important issues in relation with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echanized prompted the first industry workers pouring into cities, become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dustry laborer. Faced with such employment situation, we should adopt what kind of

3、 a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using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elastic two method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cur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and draws a

4、conclusion. 【Key word】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employment elastic1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做出调整。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有较强的相关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合理的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佩蒂-克拉克定理,在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劳动力会展昭三次产业的

5、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借鉴科学理论要活学活用,因为我国有着十分特殊的国情:首先,人口的增长带来规模空前的劳动力;其次,作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占据劳动者大军的大半江山;再次,经济的特殊发展模式及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对产业结构及就业形成空前的压力等等。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的关系需要在我国的特殊背景下展开。2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是一般是首先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进行趋势分析,然后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计量经济学以及其他方法,或几种方法

6、的结合。以下,本文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总结:2.1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又称相对劳动生产率,指产业GDP的相对比重与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两者之间的比值,即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GDP的相对比重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产业产出与就业增长幅度并不一致,所以会形成不同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即都趋近于1时,将会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2就业弹性就业弹性指就业人员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即就业弹性=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GDP增长率,它主要强调

7、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业弹性系数的经济函义:经济每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一般来讲,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该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越小,该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弱。2.3结构偏离度结果哦偏离度是我国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问题是最为常用的分析工具,它实际上反映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对称状况或均衡状况。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结构感越均衡。但是,学者们对结构偏离度的定义尚不统一。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差,而有的学者则定义为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1。2.4计量经济学方法该方法抓哟通过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技术,包括回归分析,VEC

8、M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除以上四种方法外,近年来,我过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使用新兴的科学理论来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而以上四种方法也各有利弊,本文将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两种方法对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进行研究。3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的数值分析3.1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方法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进行数值分析根据2.1的理论: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以及2009年中国国家年鉴,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据:表3-1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数据统计表(单位:GDP:亿元,劳动力:万人)年度年度GDP

9、第一产业GDPGDP相对比重年度劳动力第一产业劳动力劳动力相对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199884402.314817.617.6720873517748.80.360199989677.11477016.5727913576849.10.335200099214.614944.715.18739923604348.70.3092001109655.215781.314.4744323651349.10.2932002120332.71653713.7753603687048.90.2812003135822.817381.712.8760753654648.00.2672004159878.321

10、412.713.4768233526945.90.2922005183217.422420.012.2778773397043.60.2812006211923.524040.011.3782443256141.60.2732007257305.628627.011.1786453144440.00.2782008300670.034000.011.3792433065438.70.292平均值159281.820430.213.6759613462045.70.296(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9计算得出)表3-2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数据统计表(单位:GDP:亿元,劳动力:万人

11、)年度年度GDP第二产业GDPGDP相对比重年度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力劳动力相对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199884402.339004.246.2720871660023.02.007199989677.141033.645.8727911642122.62.028200099214.645555.945.9739921621921.92.0952001109655.249512.345.2744321628421.92.0642002120332.753896.844.8753601578020.92.1392003135822.862436.346.0760751607721.12.175200

12、4159878.373904.346.2768231692022.02.0992005183217.487364.647.7778771808423.22.0532006211923.5103162.048.7782441922524.61.9812007257305.6124799.048.5786452062926.21.8492008300670.0146183.448.6792432110926.61.825平均值159281.875168.446.7759611757723.12.029(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9计算得出)表3-3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数据统计表(单位

13、:GDP:亿元,劳动力:万人)年度年度GDP第三产业GDPGDP相对比重年度劳动力第三产业劳动力劳动力相对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199884402.330580.536.2720871886026.21.385199989677.133873.437.8727911920526.41.432200099214.638714.039.0739921982326.81.4562001109655.244361.640.5744322022827.21.4892002120332.749898.941.5753602109028.01.4822003135822.856004.741.276075218

14、0928.71.4382004159878.364561.340.4768232301130.01.3482005183217.473432.940.1778772377130.51.3132006211923.584721.440.0782442461431.51.2712007257305.6103879.640.1786452491731.71.2742008300670.1120486.640.1792432571732.51.235平均值159281.863683.239.7759612209529.01.375(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9计算得出) 图3-1三次产业比

15、较劳动生产率对比图 以上数据分析了近十年的GDP及劳动力数据,根据比较劳动生产率理论,当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时,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表3-1看出,近十年内,第一产业的平均比较劳动生产率只有0.296,远低于1,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解放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可能性。而根据表3-2和表3-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均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029和1.375,二者均大于1,说明两个产业均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图3-1,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稳稳超出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个产业的劳动力缺乏均比较稳定,目前

16、为止,仍需大量的劳动力对其进行补给。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需求较大,广大农民在就业上仍需要引导与帮助,才能实现成功转移,促进经济的发展。3.2运用就业弹性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进行数值分析根据2.2理论:就业弹性=就业人员增长率GDP增长率以及2009年中国国家年鉴,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据:表3-4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统计表(单位:GDP:亿元,就业人数:万人)年度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第一产业GDP总额第一产业GDP增长率第一产业就业弹性199734840/14441.9/1998351770.00967314817.60.0260150.3721999357680.016801

17、14770-0.00321-5.2342000360430.00768814944.70.0118280.6502001365130.0130415781.30.055980.2312002368700.009777165370.0478860.204200336546-0.0087917381.70.051079-0.172200435269-0.0349421412.70.231911-0.151200533970-0.0368322420.00.047042-0.783200632561-0.0414824040.00.072257-0.574200731444-0.034328627.

18、00.190807-0.180200830654-0.0251234000.00.18769-0.134平均值34638-0.0113219931.160.083571-0.135(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9计算得出)表3-5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统计表(单位:GDP:亿元,就业人数:万人)年度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第二产业GDP总额第二产业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就业弹性199716547/37543.0/1998166000.00320339004.20.0389210.082199916421-0.0107841033.60.05203-0.207200016219-

19、0.012345555.90.11021-0.1122001162840.00400849512.30.0868470.046200215780-0.0309553896.80.088554-0.3502003160770.01882162436.30.1584420.1192004169200.05243573904.30.1836750.2852005180840.06879487364.60.1821310.3782006192250.063094103162.00.1808220.3492007206290.07303124799.00.2097380.3482008211090.02

20、3268146183.40.1713510.136平均值174910.02296572032.950.1329750.173(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9计算得出)表3-6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统计表(单位:GDP:亿元,就业人数:万人)年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第三产业GDP总额第三产业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就业弹性199718432/26988.1/1998188600.0232230580.50.1331110.1741999192050.01829333873.40.107680.1702000198230.03217938714.00.1429030.22520

21、01202280.02043144361.60.145880.1402002210900.04261449898.90.1248220.3412003218090.03409256004.70.1223630.2792004230110.05511564561.30.1527840.3612005237710.03302873432.90.1374140.2402006246140.03546384721.40.1537250.2312007249170.01231103879.60.2261320.0542008257170.032107120486.60.1598680.201平均值217

22、900.03080560625.250.1460620.211(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9计算得出)图3-2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对比图以上数据分析了近十年GDP增长与就业人数增长的关系,根据就业弹性理论,就业弹性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该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越小,该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弱。从表3-4得出,第一产业近十年来就业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135,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就业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173,第三产业近十年来就业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211。0.1350.1730.211,所以,从总体上观察,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则吸引力较小。但是,从图3-2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8年到2004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高于第二产业,而2004年以后,第二产业反超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虽在1998年到1999年期间大幅下降,又在1999年到2001年期间大幅下降,但在2001年以后,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平稳下降,逐渐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4结论与建议4.1研究结论结合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理论与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上还有巨大缺口,而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需求明显。这与现实的情况相符。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现象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