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文献综述_第1页
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文献综述_第2页
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文献综述_第3页
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文献综述_第4页
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B式一可编辑-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文献综述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 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存在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为根源的现实。笔者以“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为选题 参阅涉及教育学、美术学、美术课堂结构、教师 教学策略、教材内容、初中学生特点等方面相关文献资料以古今中外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入手通过笔者的分析与思考来阐述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给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活力更是以培养人学生终身发展为课程目的的课堂教学方式力图通过本篇综述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打好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实践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做出点微薄的贡献。一、研

2、究的理论依据一历史上的研究关于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历史以来的研究非常丰富。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经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并多次解释过什么是生活教育 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 教育。”确立了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让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揭 示了课程源于生活的真谛并用“笼中鸟和林子里的鸟” 1的例子生动而有趣的 说明了之中所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误解。近80年后的今天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虽是赞声一片课程改革也是如火如荼但同样类似的误解依然存在我们 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如何让课堂教学或学科本身变的如何的生活化如何的人性化并不是“弃根树枝来塞

3、进鸟笼让小鸟舒服一点”。“新课程这要从社会和 个性两个方面讲。从社会这面讲来要问这课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精神。”更从个性一面来讲,看这课程是否为学生所需要。” 2从陶行知 先生的课程评价观可以看出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学科或课堂本位是否得到发展而是社会的发展、人学生的发展是要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作为通向 学生终生发展的一级阶梯。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实施方法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就是教育法。” 3而这里的“做”可以理解为我 1陶行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生活教育2008年第4期 2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新教育第51页3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第405页们现在所说的体验一一对生活

4、的体验让教师用体验去教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将体验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体验贯穿了整个教学的过程由此可见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作为向目标无限接近的载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能停留在生活化表面流于生活化的形式要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所学习的 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了有限的课堂知识后能拓展、延伸自己的思维得到新的体验和感受。二国外的研究在新课程标准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日渐受到关注和提倡“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也逐渐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研究态度为我们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向。 范梅南坚持:“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5、,而应该 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教育学存在于“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1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更需要“回到事实本身”把抽象、空洞、高高在上的理论研究拉回到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上来从对课堂的真实体验中寻找、去研究。贝茨指出“教育思考直接面向处在家庭、学校的特定情境中的儿 童本身,直接面向儿童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2。萨恩斯“现象学把世界理解为由各种意义组成的有机体”“只有通过发现世界这个整体之中的各种关系我们才能发现或生成意义。因为现象学把知识和兴趣联系起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抽象能力”3。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教师、教材、

6、课堂、家庭和社会多元的联系和 关注 静态的、线性的研究这不仅给研究结果带来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更难以充分理解和揭示教育本质意义。研究“生活化”的课堂要善于观察课堂 这里的观察并不是一味的看 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去体会通过课堂本位观察对象 学生 的课堂表现 在课堂上寻找的还包括课堂以外所有影响课堂的各种 元素 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思考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在课堂上出现的1马克斯范梅南著 教学机智一一教育智慧的意蕴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2Van Manen,Max.(1996). Phenom enological Pedagogy and the Question of

7、 Meaning. InD.Vandenberg( Ed.), Phenom enology and Educational Discourse(pp.39-46). Durban: Heinemann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3Sdenz.C. L.(2000).The child the school and philosophy a phenomenological ref lection.Thinking 15(2) 34-39.问题针对问题的存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相应调整和重构。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经 验。二、

8、研究现状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本质研究在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在为着同样的目标在不断的努力着。李力加教授在他的新作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2009年3月言中 提出“观念更新后的美术课堂教学研究” 之思路 包含了 1、初步了解“现 象学” 2、如何进行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现象学研究倡导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和思考美术教育课堂教学问题让“面对事实本身”的哲学思辨贯穿美术课堂教学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关注学生和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的种种实录并指出“美术教师自身和学生们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师思考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也是美术教育研究的本源。”1对美术教师来说美术课堂“生活化”的研究 仅仅停留在去依

9、靠单一的学习或照搬某些先进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要将研究回归到对美术课堂教学事实与现象的探究中来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去观察、去体验试着去触及美术课堂教学的本质。周彬副教授在上海教育2007第19期“学科生活化还是生活学科化” 一文中指出“学科生活化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步骤而已而且这个步骤只是教学开始的一步离成功教学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文中所说目前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教师们都有意识的去力求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借助各种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时 却发现并没有因此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文中生动而清晰的阐明了它们的本质以及 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为我们做

10、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有一句平常 话说 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 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重要的是 学校教育的目的 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 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2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生活化只是课堂教学的一 种手段而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学科知识的内 1李力加著 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3月版 第3页 2美 杜威著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版第156页涵才是最终的目的。要想达到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

11、成课堂教学后 还能够引起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所遇到表面的、浅层次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和思 考 并将其升华 养成用美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这就给我们的 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策略研究学科教学“生活化”需要以课堂教学作为载体教学依托课堂这个平台运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手段才能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所以对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策略研究更是重中之重。李力加教授在教育探索 2004年第12期“课程范式转换下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 一文中指出 在后现代课程知识观的引领下, 艺术课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目标的理解、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了清晰而准确的

12、分析给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首先 在基础教育中 我们应该从为本学科发展课程理念中转 变过来 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方向。其次新艺术课程的目标要从以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教材中的知识为标准的检测和评价中走出来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对问题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得到逐步的发展和提高使生能够站在自己原有的文化、生活背景的基点上与文化对话能够进行批评式的思考单元课题所创设的文化情境使学科知识在思考中清晰起来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和知识批判性的能力。最后要调整基础教育中传统美术课在某些知识点和 教学重点、难点占据课程的核心地位的课程结构 重新从教学过程、对话、探究、 转变等

13、角度来看待课程。王莉莉在教育探索2008年第9期“解构与重构 后现代主义视角中的课堂教学”之研究中用后现代的视角解读课堂教学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解构和重构文中提出1、解构二元对立 力主师生平等2、反对权威主义 倡导师生对 话3、批判总体化倾向 尊重学生差异4、批判线性教学 正视课堂的非线性特征 5、消解工具理性强调真实交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般由教师和学生两个 主体组成多年来我们一直主张两个主体要平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但能实现的程度我们也是有目共睹 收效甚微。每件事物都有其复杂的构成让平等不再成为一纸空文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但我们发现无论哪一方成为主体都 势必会对另一方造成压制由于学生处于

14、特殊的年龄段、处于身心发育的不成熟阶段 我们往往选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课堂上的权威和中心化也便由此而生甚至走上灌输式教育的老路这明显已经滞后了学生的发展甚至变成了障碍。李小红在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1月第19卷第1期“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 非文本的课程开发”的研究中认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开发应注意把课程 内容还原为真实的生活问题 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应关注当下的社会 事件和生活问题。分别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开发的应有之意、课程开发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的视角反观我国的课程开发、课程开 发如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五个方面来阐述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从单一的

15、科学世界、书本世界走出来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科知识还原为生活 问题 让课程开发走向生活世界。王贤德在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第8期“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之研究中 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 从以下几点对优化美术 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思考1、教师素质现代化 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关键2、优化美术课堂结构是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3、优化教学每个要素是 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具体措施4、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美术教学的根本。“生活化”的课堂中 教师是这个课堂的设计及决策者 教师依据自己的文化素 养、专业特长来重构课堂教学结构 使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而教师素质现 代化正是

16、教师文化素养的体现 重构课堂教学结构显然是一个优化的过程。作者 在文中特别强调的是第三点 也就是优化教学的中的每个要素 首先涉及了教学 内容的优化 对教材的重构便是其中的关键 其次 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 的优化、教具的优化 要求老师改变原有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分析、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作者是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切入分析但我们可以发现在优化的趋势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其优化过程无不渗透着生活的元素。三对“生活化”课堂上两个主体的研究1、教师胡塞尔“交互主体性” 1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都是 主体交往各方有相

17、对的独立性 彼此互相承认、互相尊重。课堂上的关系最主 1倪梁康胡塞尔选集M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作者引论847要是师生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这种关系 强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教师要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交互”对象 在“交互”中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对话学生的感受来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特点、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学科识才能有效的被学生接受。李国华、李冰在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B期”对'课程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究” 一文中提出“要促使课程回归生活 探索其有效 方式与途径 首先就需要准确把握课程生活化的目的与要求” 站在教师

18、的 角度来阐述“课程生活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七个要点.对教师提出了相关的要求。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角度的“生活化” 教师不能主观的去设计一些“生 活化”的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教师只有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其生活背景 主动去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生活化”避免“生活化”流于形式 偏离了最终目标。“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为通向“人终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教材内容的重构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重构、替换教材中学生缺乏体验的内容设置问题和困惑 创设问题情境 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从感性入手 自 愿主动的去探寻疑问来实现理性突破。“课

19、堂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 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使学科知识在反思和实践中清晰起来并形成对生活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2、学生 杜威认为课程的中心是儿童 是儿童的生活与生长1。强调学生的 生活经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他反对把书本中的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 生主张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应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还原”为儿童 学生 的生活经验。基于此美术教师须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体验为前提并依据此前提来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陈筱洁编著的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一书中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2概括为半成熟半幼稚 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 思维品质两个方面上。所以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

20、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生活化”的题材结合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加深体验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特点中优势的一面 本质而非表面的理解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1(美)杜威 儿童与课程A王承绪等 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75-962陈筱洁著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版第4-6页的对所遇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四 对“生活化”课堂中教材的研究师生在“生活化”课堂上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探究教材正是为课堂提供这样一个话题的载体“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 世界” 1因此 教材起到的作用只是“中介”作为打开广阔思路的一个点通过对这个点的

21、接触来实现多面的延伸。李力加教授在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 一书中对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上作了这样的思考 “美术教师需要在一定高度的教学 理念的支撑下 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自己的专业长项发挥自己的独特思考认真审视教材文本 .发.教学课.中自己认.最重要的灵魂再重新设计与构架成个人独具风格的教学思路。” 2要求美术教师主动的去解析学生到底需要 什么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点找到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契合点。曾天山著的教材论中指出对教材的处理其首要任务便是结合生活充分挖 掘教材的教育性3。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只有在认真审视、解析教材内容的前提 下让教材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体验和需要进行一定程

22、度的重 构才能真正使用好教材 活化教材 让教材融入到“生活化”的课堂中去。五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各学科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上也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张文 高 玉柏在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10月第10期“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文 中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生活化2、课堂教学生活化3、课后延伸生活化。 研究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出发作者认为“教材中出现的案例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对教材本身提出了疑问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教材的普遍性和学生的区域性本身存在着一定的 矛盾特别是身处农村的学生这样的矛盾尤为突出重构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较 远的材料 让课堂

23、“亲切”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引导学生体验教学内容相应的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缺乏情感体验 生活化也无从谈起。随后 课堂教 学以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为教学突破点把教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使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并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应 1尹少淳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88负2李力加著 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3月版 第182页 3曾天山著 教材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第97页用实践 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结知识方法 发展学生思维 最后回归生活 将课 堂向课后延伸 作者提出“生活一教学一生

24、活”的循环作为全文结尾。文章比较 全面的阐述了生活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两位作者分别从事历史与会和物理的教学 他们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以实施策略入手 结合自身历史与社 会和物理教学的实际从课前准备开始直至课后延伸让教学和生活有机的结 合在了一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不管什么学科都不可能脱离生活教学回归生活是必然的让学生更好更轻松的学习到知识是每个老师所希望的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感悟和思考是我们教学的必然选择。 运用所学 知识为生活服务固然正确但一节课十节课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在课堂上所 能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 生活化教学更需要一个生活化学习的结果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本身 让课

25、堂教学完成后的学生能够“在情感的感动中、在文化的传 递中、在生活经验的唤起和回忆中得到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1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真正意义上对课堂做出一定的延伸 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或者这仅仅是生活化教学走向其目标的一个起步我们的课堂操作也应该更有针对性的朝目标前进。站在以上文献带来的研究经验之上对于如何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的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绝不能流于“理论化”同样需要“生活化”在真实的美术课堂上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运用理论有效的整合构成美术课堂教学的各种元素生活体验、课堂教学、教师、教材、学生等

26、才是研究所要面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1李力加 教育探索 2004年 第12期 第23页参考文献1陶行知著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等编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马克斯范梅南著 教学机智一一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杜威著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曾天山著 教材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5李力加著 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6尹少淳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张大均著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8傅建明主编 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9陈筱洁著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