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钱学森之问文_第1页
自然辩证法-钱学森之问文_第2页
自然辩证法-钱学森之问文_第3页
自然辩证法-钱学森之问文_第4页
自然辩证法-钱学森之问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_“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视角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何谓创新,百度上解释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所谓创新型人才是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创新型人才。不论学历、不论职称、不论资历、不论身份、不拘一格。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

2、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短缺,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顶级人才、高端人才、大师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严重缺乏的主要是以下四种人才:一是创新型的科技开发与学科带头人;二是开拓创新的企业家;三是掌握全球化竞争新知识、新本领的高级经济决策战略型人才、高新技术应用人才、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和法律人才;四是具有现代智能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的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具有新知识、新本领并能持续开拓创新的人才。创新

3、型科技人才的总量不足,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着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国要在资源短缺、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惠及十四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把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学校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要根据我

4、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提倡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尽可能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善于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学习潜力发挥出来;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

5、终身教育体系,使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提高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二)人才自身培养科技人才自身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来要求自我和发展自我。科技人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将个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科技人才自身还要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积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我国科技布局和发展重点,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这是新时期我国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素质要求。(三)开放式培养途径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

6、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坚持开放式培养的原则。随着我国整体科技产出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鼓励我国科技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并要进一步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特别是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的重大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引进人才,重点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这是保障我国创新型科技队伍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开,推动国家竞争力稳步提高的重要条件。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一)注重国内的人才保护。中国的人才并不算少,一批又一批的人留洋海外却有很大一部分人拒绝回国。在

7、这一方面美国做得就较好,美国较早地树立人才战略意识,其人才保护机制也相当健全,几乎囊括了人才战略的各个部分。近些年,美国陆续在一批大学中建立起工程研究中心,让不同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集中在一起,共同研发国家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各部门也启动了各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计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总统青年研究奖”,目的是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国家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来。此外美国在人才保护措施方面,能够为人才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人才深深感到,除了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外,更是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二)推进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了吸引、保留和引进优秀人才的诸多措施。如增加对科研的拨款,改善博

8、士生的待遇,发展新的激励机制,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等等。例如:美国通过实行“绿卡”制度,增加专业人才的签证名额,设立多种奖学金等多种方式,为外国留学生提供进入其大学深造的机会,鼓励并吸收他们进行有创造性的劳动。日本实行特别研究员制度。包括“国内特别研究员制度”、“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制度”和“海外特别研究员制度”。他们通过平等条件公开进行招聘,并特别注重招收年龄在25-32岁之间的拔尖人才,政府将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并为特别研究员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和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向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为己所用。(三)提高人才的科技实践能力我国每年有近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这极大程度阻碍学

9、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从事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不要把他们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在科学领域,学生有能力担任由教授和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小组的年资较低的成员。即使能力有限,做不了重要的工作,也可能通过耳濡目染、观察和模仿来掌握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熟悉研究过程再加上一研究小组高年资成员的指导,是可以逐渐入门的。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经验应当越来越接近研究生的活动,一些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从事与低年级研究生一样的复杂研究。(四)增大科技研发的投入科研条件是保障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支撑科技活动的重要基础。科研条件有着丰富的内涵,包

10、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科技文献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类资源及标本等各种硬件及软件。国外发达国家,每年投入到科技创造活动的经费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为本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和支持,因而这此国家的科技发展迅速。例如:芬兰政府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占第二位。在加强教育投入的同时,政府还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目前,芬兰的教育与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三。止匕外,芬兰政府还通过宏观指导和协调,促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教育的基础地位同时加强国家

11、对经济科技运行的宏观指导,使芬兰的技术创新人员层出不穷,科技创新能力也始终位于国际前列。四、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一)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有终身学习意识。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新信息、新经验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就很难实现自己的设想、理想、梦想。二是要掌握新的学习手段,尽量扩大知识面。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社会学习,向自身经历学习。三是要善于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抓住学习重点,掌握学习要领,要能与众不同,能悟出新道理、新办法、新点子、新收获。如果不结合实际,没有学习重点,纸上谈兵,无的放矢,如果

12、人云亦云、浮皮潦草、不求甚解、没有独立见解地学,就不可能真正学出成绩来。要把学到的知识、获得的信息、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际中,不获成功,决不罢休。(二)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结构既包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包括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知识文化素质对提高人的综合索质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一个人要取得高深造诣,还应该知识广博,要懂得与本专业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科学史表明,一个独创性的假说,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点,学科相邻处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功之处。

13、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趋势占主导地位,这个特点日益明显。(三)实践能力发明创造离不开劳动实践,劳动实践孕育着科学家牛顿认为,把数学和实验结合起来,才是科学。否则,可能只是常识。科学的发展得益于学者和工匠的结合这个条件。许多科学理论都是经过实验证明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所有新产品都要经过反复试制而开发。发明创造的“造”就是动手实践的意思。操作是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必经阶段。因此,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四)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因此,要实现某一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个研究者的参与。这时,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合作精神

14、就是同相关主体主动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否能够很好的合作,往往可以决定一个研究团队的成败。因为只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在思想的火花相撞击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在这一时代,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的一靠个人能力解决大科研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现代社会,创新型科学研究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结语:国家发展,科技进步,人才是基础;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是支撑;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关键。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手段,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

15、同时,建立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创造人才辈出和成果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口标的根本保证。本文试图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方法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等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具体举措进行探讨,由于本人理论功底不深,时间有限,论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深度不够,提出的一些措施有的也缺少实践的检验,请老师多多包涵!【参考文献】1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48.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

16、版社,1995:118.4张传燧.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J.大学教育科学,2010,(5):9.5高晓清.人的工具化及其解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43.6求索.“钱学森之问”谁可以破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7张绪山.钱学森之问: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J.炎黄春秋,2010,(6):70,71.89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J.高校教育管理,2011,(1):46.10庞跃辉,史银.中国教育怎么了:求解“钱学森之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0-157,15-20.11卢晓东.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1,:9-10.12张传燧.大学现实与理想的冲突J.大学教育科学,2010,(5):9.13熊丙奇.正视问题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2010,(7):31.14张楚廷.两种做法,两种观念,两种结果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J.大学教育科学,2010,(2):1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