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_第1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_第2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_第3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_第4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4 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纲要求考纲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连线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连线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考点突破考点突破核心探究核心探究考点考点1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意义和局限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意义和局限性a写出上图图示序号所代表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写出上图图示序号所代表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要内容:_;_;_;_。b意义:科学地解释

2、了意义:科学地解释了_的原因的原因和和_形成的原因。形成的原因。过度繁殖过度繁殖生存斗争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适者生存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c局限性:局限性:对对_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水平;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的结果,不能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种群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的全的全部个体。部个体。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个体个

3、体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同种生物同种生物计算一个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一个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若一个种群中若一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的基因频率为60%,则该种群中,则该种群中AA、Aa、aa的频率分别为多少?的频率分别为多少?aAA_;bAa_;caa_。生物进化的实质:生物进化的实质:_。A236%2Aa260%40%48%a2(40%)216%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 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_。生物的变异是生物的变异是_的

4、,只是产生了生物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进化的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生存环境生存环境不定向不定向原材料原材料方向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原因:不断淘汰原因:不断淘汰_的基因,积累的基因,积累_的基因。的基因。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改变。改变。(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类型:常见的有隔离类型:常见的有_和和_。隔离实质:隔离实质:_不能自由交流。不能自由交流。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_、_及及_。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形成的标志:_。不利变异不利变异有利变异有利变异定向

5、定向地理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基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隔离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思考思考】为什么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为什么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是个体?提示提示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是否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变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变化。化。正误判断正误判断(1)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示提示种群。种群。(2)只有基

6、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原材料( )提示提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两个方面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两个方面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3)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提示提示在喷洒农药前,害虫抗药性已经产生,农药在喷洒农药前,害虫抗药性已经产生,农药仅起选择作用。仅起选择作用。(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提示提示不是定向改变。不是定向改变。(5)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提示提示隔离,不是地理隔

7、离。隔离,不是地理隔离。(6)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提示提示前半句对,后半句造成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前半句对,后半句造成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除突变外,还有自然选择等因素。除突变外,还有自然选择等因素。(7)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率的改变( )提示提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8)新物种形成一定是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新物种形成一定是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离( )提示提示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8、,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体西瓜。(9)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提示提示还必须产生可育后代。还必须产生可育后代。(10)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基因型,本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基因型,本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提示提示直接选择对象是表现型。直接选择对象是表现型。1进化论的观点比较进化论的观点比较(1)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不适者不适者被淘汰被淘汰适者生存适者生存(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种群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物种形成物种形成隔离隔离2达

9、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较变异变异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多样性多样性适应性适应性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隔离【易混易错易混易错】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3点误区点误区(1)把把“突变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突变突变”不是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和和“染色体变染色体变异异”。(2)把抗药个体的形成误认为是农药诱导产生的:农把抗药个体的形成误认为是农药诱导产生的: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田喷施农

10、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在地理隔离。考向一自然选择学说考向一自然选择学说1(2014江苏江苏)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某医院对新生

11、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解析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抗生素

12、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A选项错误;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故无关,故C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时,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时,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

13、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是错误。选项是错误。答案答案B考向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向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新物种1与新物种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基因库不同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C图中图中X、Y分别表示

14、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的改变解析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产生生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A正确;分析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题图可知,该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的模型,种的模型,B正确;图中正确;图中Z是生殖隔离,是生殖隔离,C错误;新物种错误;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15、种群基因形成,一定发生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频率的改变,D正确。正确。答案答案C3(2015德州一模德州一模)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论观点的是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向解析解析地理隔离也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突变地理隔离也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

16、交流;突变是生物本身存在的,并非自然选择所导致的,自然选择是生物本身存在的,并非自然选择所导致的,自然选择只起到选择作用,将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将不利的变只起到选择作用,将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将不利的变异淘汰;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能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异淘汰;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能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答案D 1共同进化共同进化(1)概念:不同概念:不同_之间、之间、_之间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_和生物与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无机

17、环境之间的_。考点考点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物种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选择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相互影响2共同进化类型与实例共同进化类型与实例共同进共同进化类型化类型包含类型包含类型举例举例不同物不同物种之间种之间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例如例如_等等捕食捕食例如例如_等等寄生寄生例如例如_等等竞争竞争例如例如_等等生物与生物与无机环无机环境之间境之间生物影响生物影响环境、环环境、环境影响生境影响生物物地球最早是无氧环境地球最早是无氧环境_生物生物光合生物出现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空气中有了氧气了氧气出现出现_生物生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猎豹和斑马猎豹和斑马黏液病毒和

18、兔子黏液病毒和兔子作物与杂草作物与杂草厌氧厌氧好氧好氧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1)内容:内容:_多样性、多样性、_和和_多样性。多样性。(2)形成原因:生物的形成原因:生物的_。(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4)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示:基因基因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进化进化化石化石原核原核氧气氧气需氧型需氧型真核真核4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导致生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导致生物进化的是物进化的是_的积累,而不是的积累,而不是_。(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

19、不前,而是在不断发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展。中性突变中性突变自然选择自然选择1正误判断正误判断(1)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应,共同(协同协同)进化进化(2013北京卷北京卷)( )(2)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2012江苏江苏卷卷)( )(3)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环境( )2关于地球上生物出现的顺序,下列叙述错误的关于地球上生物出现的顺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是A最先出现的生物一定不是病毒最先出现的生物一定不是病毒B最先

20、出现的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最先出现的生物进行无氧呼吸C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D好氧生物出现在光合生物之后好氧生物出现在光合生物之后解析解析病毒专营寄生,应出现在细胞生物之后,病毒专营寄生,应出现在细胞生物之后,A项正确。原始地球条件下没有氧气,最先出现的生物应项正确。原始地球条件下没有氧气,最先出现的生物应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B项正确。最先出现的生物应是结构简项正确。最先出现的生物应是结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单的单细胞生物,C项错误。光合生物可以产生氧气,项错误。光合生物可以产生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条件,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条件,D项正确。项正确。答案答案

21、C1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基基因因频频率率 地地理理基基因因库库生生殖殖2地理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过程地理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过程多个小种群多个小种群 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内容内容物种形成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标志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出现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前后生变化前后生物间关系物间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二者关系二者关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_的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破

22、_的界限,即生物进化的界限,即生物进化_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_变,物种变,物种形成是形成是_变变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物种物种不一定不一定量量质质4.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基因基因物种物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5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从生物进化的趋势:从_到真核单细胞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从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从_到自养生到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到物;从厌氧生物到_;从无性生殖到;从无性生殖到_;从低等到高等;从;从低等到高等;从_到陆生。到陆生。原核

23、生物原核生物异养生物异养生物需氧生物需氧生物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水生水生考向一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考向一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1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4个物种及其演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由a物种进化为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黄河北岸的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不与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在地理隔离Cc物种的

24、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一定在进化D判断物种判断物种d是否是不同于物种是否是不同于物种b的新品种的方法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解析解析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两个物种,其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种,其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进入黄进入黄河南岸后,与河南岸后,与c不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地理隔离;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是否具有生殖隔离是判断是否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

25、化;是否具有生殖隔离是判断是否属于两个物种的标志。属于两个物种的标志。答案答案B【方法规律方法规律】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1)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否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否具有生殖隔离。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具有生殖隔离。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不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一个物种。种,不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一个物种。(2)下列条件不能作为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下列条件不能作为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物种的依据:形态、结构:两个种群形态、结构相同,不一定形态、结构:两个种群形态、结构相同

26、,不一定是同一物种,如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是同一物种,如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殖期不同,不能交配,则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殖期不同,不能交配,则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是否能够交配:两个种群的生物能够交配,不一是否能够交配:两个种群的生物能够交配,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如果交配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的生定属于同一物种,如果交配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的生物不属于一个物种,如马和驴相互交配产生骡子,骡子物不属于一个物种,如马和驴相互交配产生骡子,骡子不能经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不能经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考向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考向

27、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下列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下列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的是A A共同进化表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上共同进化表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上B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C C地球上厌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现的早地球上厌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现的早D D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解析解析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8、,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由于错误;由于最初的地球上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最初的地球上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氧生物,氧生物,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当地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关系的当地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错误。答

29、案答案C3(2015上海上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问题。对某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调查后共发现对某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调查后共发现54科科390种鸟种鸟类。其中北坡有类。其中北坡有31科科115种,南坡有种,南坡有54科科326种。种。(1)造成该保护区南坡物种远比北坡丰富度高的可造成该保护区南坡物种远比北坡丰富度高的可能因素是能因素是_(多选多选)。A面积面积B气候气候C水文水文 D地貌地貌(2)图图1显示了该保护区内古北界等三大类鸟的垂直显示了该保护区内古北界等三大类鸟的垂直分布格局,由图可知,物种丰富度最大出现在海拔分布格局,由图可知,物种丰富度最大出

30、现在海拔_。A1.62.5km B2.53.1kmC3.14.0km D4.04.8km研究显示,保护区内地雀喙的形态与研究显示,保护区内地雀喙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基因高度相关。图度相关。图2显示显示MG、CE、DP、DW四种地雀四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 3 ) 测 定 该 基 因 序 列 可 为 生 物 进 化 提 供测 定 该 基 因 序 列 可 为 生 物 进 化 提 供_证据。据图推测,证据。据图推测,MG与其他物种的与其他物种的亲缘性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亲缘性由近及远的顺序是_。ADP、CE、DW BCE、DW、DPCCE、DP、DW DDP、

31、DW、CE图图3显示显示ALX1基因型基因型(BB、BP和和PP)与与FM地雀喙地雀喙形态的关系。形态的关系。(4)在该保护区内共发现具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在该保护区内共发现具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只、180只和只和360只,则只,则P的基的基因频率是因频率是_。解析解析(1)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气候、水质、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气候、水质、地貌等,而与面积没有关系。地貌等,而与面积没有关系。(2)分析图形可知,海拔分析图形可知,海拔在在2.53.1km时,物种丰富度最高。时,物种丰富度最高。(3)测定该基因序列测定该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

32、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根据图的证据,根据图2曲线的相似度推测,曲线的相似度推测,MG与与CE关系最关系最近,近,DW次之,与次之,与DP最远。最远。(4)已知钝喙已知钝喙(BB)、尖喙、尖喙(BP)和中间型和中间型(PP)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只、180只只和和360只,则只,则P的基因频率的基因频率(1803602)(260180360)245%。答案答案(1)BCD(2)B(3)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水平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水平B(4)45%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遗传方式设有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个个体

33、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的个体数分别是是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表示,则:则:考点考点3分类突破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分类突破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3遗传平衡定率遗传平衡定率(哈代哈代温伯格定律温伯格定律)(1)前提条件:种群足够大;种群个体间的交前提条件:种群足够大;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自然选择。(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计算公式:当等

34、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设p表示表示A的基因频率,的基因频率,q表示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基因型AA的频率的频率p2;基因型基因型Aa的频率的频率2pq;基因型基因型aa的频率的频率q2。考向一根据种群中各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考向一根据种群中各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1(2016淄博模拟淄博模拟)某种群中,基因型为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个体有有2 000个,基因型为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的个体有2 000个,基因型为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的个体有6 000个。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繁个。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衍。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

35、率和繁衍两代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假设子代都存活活)后的频率分别是后的频率分别是A0.2和和0.3 B0.3和和0.5C0.2和和0.5 D0.3和和0.3解析解析在一个封闭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中,遵循在一个封闭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中,遵循遗传平衡公式,基因频率不变,遗传平衡公式,基因频率不变,A的基因频率是的基因频率是(2 00022 000)/(2 0002 0006 000)20.3。答案答案D2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为XBXB、XBXb、XbXb和和XBY、XbY的个体分别是的个体分别是44、5 、 1

36、和和 4 3 、 7 。 则。 则 XB和和 Xb的 基 因 频 率 分 别 是的 基 因 频 率 分 别 是_、_。解析解析每个雌性个体体内含有每个雌性个体体内含有2个基因,每个雄性个基因,每个雄性个体体内含有个体体内含有1个基因,则个基因,则100个个体共含有个个体共含有150个基个基因,其中雌性个体的基因有因,其中雌性个体的基因有2(4451)100个,雄个,雄性个体的基因有性个体的基因有43750个,基因个,基因XB有有442543136个,基因个,基因Xb有有512714个,因此个,因此XB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为频率为136/150100%90.7%,Xb的基因频率为的基因频率为14/1

37、50100%9.3%。答案答案90.7%9.3%考向二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考向二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3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基因型个体占占30%30%,aaaa基因型个体占基因型个体占20%20%,则亲代,则亲代A A的基因频率和的基因频率和F F1 1中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 A55%55%和和32.5% 32.5% B B55%55%和和42.5%42.5%C C45%45%和和42.5% 42.5% D D45%45%和和32.5%32.5%解析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基

38、因型个体占50%,则,则A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为30%1/250%55%。F1中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的基因型频率为30%50%1/442.5%。答案答案B考向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考向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4(2013海南高考海南高考)果蝇长翅果蝇长翅(V)和和(v)由一对常染色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

39、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错误的是Av基因频率降低了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解析解析由残翅果蝇长期维持在由残翅果蝇长期维持在4%可知:可知:v24%,则则v20%,V1v80%,因此可知引入前各基因,因此可知引入前各基因型频率为:型频率为:vv0.220.04、Vv20.20.80.32、VV0.820.64,进而可得基因型为,进而可得基因型为vv、Vv、VV的个的个体分别为:体分别为:800个、个、6 4

40、00个和个和12 800个。引入后的基因个。引入后的基因频率为:频率为:v(80026 400)/(40 0002)0.1,V的基的基因频率为因频率为0.9,因此,因此A正确,正确,B错误。杂合子果蝇和残翅错误。杂合子果蝇和残翅果蝇引入前后数量不变,而种群数量增大一倍,其比例果蝇引入前后数量不变,而种群数量增大一倍,其比例均降低了均降低了50%,因此,因此C、D正确。正确。答案答案B考向四随机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考向四随机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5某植物种群中,某植物种群中,AAAA个体占个体占16%16%,aaaa个体占个体占36%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该种群随机

41、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AA个体百分比、个体百分比、A A基因频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AA个体百分比、个体百分比、A A基因频率依次基因频率依次是是A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不变,不变;不变,增大解析解析由题意知,种群中由题意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的基因频率为40%,a的基因频率为的基因频率为60%,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个体的百分比:百分比:40%40%16%,aa:60%60%36

42、%,Aa:48%,A的基因频率:的基因频率:16%48%1/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个体百分比:16%48%1/428%,aa:36%48%1/448%,Aa:1/248%24%,A的基因频率:的基因频率:28%1/224%40%。答案答案C6(2015安徽安徽)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的A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种群2的的

43、A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的基因型频率是A75% B50%C42% D21%解析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中AA64%,Aa32%,aa4%;种群;种群2中中AA36%,Aa48%,aa16%,则二者合并后,则二者合并后,AA50%,Aa40%,aa10%;所以;所以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随机交配后,子代中中Aa

44、270%30%42%。所以选。所以选C。答案答案C课堂归纳课堂归纳要点速记要点速记网控全局网控全局规范术语规范术语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2.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标志是生殖隔离。3.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环境。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5.生物与生物

45、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物共同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物共同进化。化。6.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2015山东山东)玉米的高杆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对矮杆(h)为显性。为显性。现有若干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的关

46、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列分析错误的是真题集训高效训练高效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提升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B只有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pa时,显性纯合体在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中所占的比例为1/9Dpc时,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解析解析根据题干给出信息:种群足够大,没有其他根据题干给出信息:种群足够大,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因素干扰(无突变、无自然选择、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无自然选择、无迁入和迁出),每个,每个群体内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种群的亲子代之间基因

47、的传群体内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种群的亲子代之间基因的传递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递遵循遗传平衡定律。A项,子代项,子代H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为p(0p1)时,由于亲子代之间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亲时,由于亲子代之间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亲代代H基因频率也为基因频率也为p;当亲代种群中;当亲代种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基因型频率为p,hh基因型频率为基因型频率为(1p)时,则亲代时,则亲代H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为p,此时,亲代都为纯合体。此时,亲代都为纯合体。B项,项,pb时,时,Hh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为为1/2,hh和和HH基因型频率相等,均为基因型频率相等,均为1/4, 计算出计算出p0.5,则亲代,则亲代H

48、基因频率也为基因频率也为0.5,在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下,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项,项,pa时,时,Hh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可推知基因型频率,可推知2p(1p)(1p)2,即,即p1/3,进而推知,进而推知HH基因型频率为基因型频率为1/9。D项,项,pc时,时,Hh基因型频率一基因型频率一HH基因型频率,可推知基因型频率,可推知2p(1p)p2,即,即p2/3,进而推知,进而推知HH基因型频率为基因型频率为4/9,Hh基因型频率为基因型频率为4/9,hh基因型频率为基因型频率为1/9。自。自交 一 代 后 纯 合 体 比 例 交 一 代

49、 后 纯 合 体 比 例 1 杂 合 体 比 例 杂 合 体 比 例 1 (4/91/2)7/9。答案答案D2(2014北京北京)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由此无法推断

50、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共同)进化过程中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发挥了作用解析解析A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B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

51、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增殖存在;C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果;D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答案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群中A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