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生理学教案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 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的基 本生理特性及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 法。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难点 :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和生理机能 调节的方式。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时数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一、 概述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
2、是研究人体生命 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 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 理论学科。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 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 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促进儿童 少年的正常发育、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提高运动机能术 水平的目的。二、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metabol
3、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 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 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 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 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 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 异化过程 (dissimilation) 。在物质合成 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将释放 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 产生兴奋的特性, 称为兴奋性 (excitability )。 能引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stimulus)o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 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 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excitation)。因此,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该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 态
5、,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这种活动是 兴奋活动;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 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这种活动是 抑制 (inhibition )活动。兴 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3)应激性 人体内各种组织对外界环境变化(刺激)具有不同的反应,如肌肉表现为收 缩,腺体表现为分泌,神经的反应则表现为发放并传导神经冲动。而其他组 织,如上皮、骨胳等受到刺激后则表现为细胞代谢发生变化等。机体或一切活 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irritability )。活 组织应激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是细胞的代谢变 化。而兴奋性则只是指可
6、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发生生物电变化的过程。因此,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4)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走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 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 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adaptability)。例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平原地区的居民。这种适应性反应对高原居民是 十分必要的,因为血中红细胞数量的增多大大提高了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从而 有效地克服了高原缺氧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创造了适应客观环境而生存的 条件。再如,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力量训
7、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加;长期经 过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对环境变 化产生适应的结果。( 5 )生殖小结。第二课时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 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反射 。反射活动的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将 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中枢在脑和脊髓,能对各种刺激进行分析 判断;传出神经则将中枢对
8、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信息传递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2、体液调节 人体血液和其它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hormone),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 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 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实现的,因而称为 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被调节的细胞或组织称为 靶细胞或靶组织。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 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也有些内分泌 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 节的一个传出
9、环节,是反射传出通路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例如,肾上腺髓质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肾上腺髓质 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共同参与机体的调节。除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虽不能随血液到 身体其它部位起调节作用,但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 动。这种调节可看作是局部性体液调节,或称为 旁分泌(paracrine)调节。 神经调节的一般 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 特点是比较缓慢、持 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
10、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 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例如,骨胳肌或心肌收缩前的长 度能对收缩力量起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增加时,肌肉的收缩 力量会相应增加,而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就减小。一般来说,自身调 节的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于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有时一个器官在不依赖于器官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器官自身对刺激 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也属于自身调节。4、生物节律: 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又称生物的时间结 构。第三节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1、非自动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
11、反馈活动 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 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反 馈控制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能力。反馈控制系统分成比较器、控制部分、受控部分三个主要环节。输出变量的部 分信息经监测装置检测后转变为反馈信息,回输到比较器,由此构成闭合回 路。在不同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电信号 (神经冲动) 、化学信号(某些化学成分的浓度)或机械信号(压力、张力 等),但最重要的是这些信号的数量和强度变化中所包含的准确的和足够的信 息。
12、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 ,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 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可逆的,是维持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经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 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负反馈相反,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 正反 馈(positive feedback) 0正反馈往往是不可逆的,是不断增强的调空过程,直到 整个生理过程结束为止。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均属于正反馈调 空过程。3、前馈控制系统 在调空系统中,有时干扰信息在作用于受
13、控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的同 时,还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这种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 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feedforward)o在前馈调控过程中,机体的控制部分可在 其输出效应尚未发生偏差而引起反馈之前,就可对受控部分发出纠正信息,使 机体的控制过程不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应滞后的现象,从而能更有效地保持生 理功能活动的稳态。因此,前馈控制系统所起的作用是预先监测干扰,防止干 扰的扰乱;或是超前洞察动因,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条件反射活动是一种前 馈控制系统活动。例如,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致唾液分泌,这种分泌比食物进入 口中后引致唾液分泌来得快,而且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第四节
14、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法1、慢性实验:指在完整、清醒、健康的动物身上进行各种生理实验研究的方 法。如摘除或破坏动物的某个器官,以观察其生理活动。2、急性动物实验:分在体和离体实验。 所得到的结果应考虑与人的差异。(二)人体实验法1、现场测试法2、实验室测试法(三)必须结合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实际,同其他学科相配合, 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才有更广阔的前景。第五节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一、运动生理学发展简史20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希尔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 2、日本学者田章信的运动生理学是亚洲早期的代表作。3、我国蔡翘于 1940年出版了运
15、动生理学 。 第一次飞跃: 1957 年北京体育学院培育出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第二次飞跃, 70年代至 80 年代,各体院成立了研究生硕士点。2001 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于 2001 年成立。标志着运动生理 学已发展成为生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这是中国运动生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二、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一)最大摄氧量的研究 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着极大正相关。直 接测定法:自动气体分析仪。(二)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 现建议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来代替。(三)个体乳酸阈的研究 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 60%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
16、个拐点即“乳 酸阈”。(四)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五)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自由基又称游离基,系外层轨道上含有的未配对的电子(六)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七)肌纤维类型的研究(八)运动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九)运动与控制体重(十)运动与免疫功能第六节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1、微观水平不断深入2、宏观水平研究更发展3、研究方法日益创新4、应用性研究受到重视5、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小结。第一章骨骼肌机能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肌纤维的收缩过程;掌握骨骼肌的物理、生理特性,骨骼肌收缩形式;掌握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的关系;明确肌电现象。教学主
17、要内容: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第二节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第四节骨骼肌特性第五节骨骼肌收缩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骨骼肌的物理、生理特性,骨骼肌收缩形式;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的关系;肌电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1、概述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m 60,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内膜。许多肌纤维排列成束(即肌束),表面被肌束膜包绕。许多肌 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2、肌原纤维
18、和肌小节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的 直径约12mm,纵贯肌细胞全长。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由暗带( A带)和明 带(I带)呈交替规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规律的横纹排列,故骨骼肌也称 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实际上由于粗肌丝的存在而 形成了 A带。细肌丝连接于Z线,纵贯I带全长,并伸入A带部位,与粗肌丝 交错对插。在一个肌小节中,来自两侧 Z 线的细肌丝在 A 带中段未相遇而隔有 一段距离,即为 H 区,此时 H 区的肌丝成分只有粗肌丝,而 H 区以外的 A 带 中,粗、细肌丝并存,当肌肉被动拉长时,肌小节长度增大,此时细肌
19、丝从暗 带重叠区拉出,使 I 带长度增大, H 区也相应增宽。两条 Z 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称为肌小节(sarcomere。肌小节的长度变化范围为1.53.3um,肌肉收缩时较短,舒张时较长,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 2.02.2um。粗、细肌丝相互重叠时,在空间上呈现严格的规则排列,每一根粗肌丝被六根 细肌丝所包围。粗、细肌丝间这种密切的空间关系,为肌细胞收缩时粗、细肌 丝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条件。3、脉管系统、肌管系统 肌原纤维间有两种不同的小管系统,即横小营系统和纵小管系统。这些肌管系 统是骨胳肌兴奋引起收缩耦联过程的形态学基础。横小管系统 ( transvers
20、etabular system,又称T-system)是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纵小管系统 (Iongitudinal tubular system),即肌质网(sarcoplasmicreticulum)系统。细胞内肌质网常围绕每条肌原纤维,形成花边样的网,其走 行方向和肌纤维纵轴平行。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末 池(terminal cistern)。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未池构成复合体,称为三 联管(triad)结构。横小管与纵小管的膜在三联管结构处并不接触,中间有约 12nm 的间隙,故这两种小管的内腔并不相通。4、肌丝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占肌
21、肉干重的 75%80%,与收缩机制有关的蛋白质占肌肉蛋白质的 50%60%。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是粗、细蛋白质肌丝。(1)粗肌丝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 n,又称肌凝蛋白)组成。一条粗肌丝中约有200 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分子呈双头长杆状。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 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部向外突出,形成横桥(cross-bridge)。横桥 部具有 ATP 酶活性,可分解 ATP 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的运动。在一定条件 下,头部可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呈可逆结合。(2)细肌丝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act in,又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 n,又 称原肌凝蛋
22、白)和肌钙蛋白(troponin,又称原宁蛋白)组成。肌动蛋白: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称 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 螺旋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原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也呈双螺旋状,位于 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 松散结合。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 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 7 个活性位点。肌钙蛋白: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 Ca2+具有高亲和力。肌钙蛋白的作用之一 是把原肌球蛋白附着于肌动蛋白上。当细胞内 Ca2+浓度增
23、高时,肌钙蛋白亚单 位C与Ca2+结合,引起整个肌钙蛋白分子构型改变,进而引起原肌球蛋白分子 变构,暴露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使肌动蛋白与横桥得以结合,最终导致 肌纤维收缩。小结。第二课时第二节 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一、概述(1)生物电 - 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2) 动作电位 可兴奋组织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的一种电变化。作为可兴奋 组织的标志。二、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的概念细 胞处于 安静状态, 细 胞膜内 外所存在的 电位差称 为静息 电位( resting potential)。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膜两侧,所以又称跨膜电位,或简称膜电位(membr
24、ane potential)。静息电位相对恒定,据测定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约为 7090mV。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二)静息电位产生原理静息电位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离子学说认为:细胞内外各 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由于神 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相似,下面就以神经细胞 为例叙述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28倍,而Na+、CL-细胞外浓度分别高于细胞内13和30倍。另外细 胞内的负离子主要是大分子有机负离子,如蛋白质等(以A-表示)
25、。因此,如果细胞膜允许离子自由通过的话,它们将以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产生K+和A-的外流(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以及 Na+和CL-的内流(由细胞外向细胞 内流动)。但是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是有选择的。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 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仅为K+通透性的1 / 1001/50。而对 A-则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所以,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随着K+外流,细胞
26、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 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 K+平衡电位。哺乳动物神经轴突膜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K+Na+CL-细胞膜内140104细胞膜外5130120膜内外浓度比28:11:131:30离子流动方向膜内流向膜外膜外流向膜内膜外流向膜内三、动作电位(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27、 potential)。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电位变化过程。另外,它在细胞的某一部位 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向四周扩布。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电位 变化。(二)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细胞内电位爾动作电位示意图(细胞内记录)以神经轴突为例,把用细胞内记录法所得到的动作电位变化过程简述如下。ab:动作电位的上升支be:动作电位的下降支abc::动作电位的锋电位cd:动作电位的后电位1、静息相2、去极相神经细胞感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会立刻爆发一次快 速而连续的电位变化。首先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很快减小到零,进而膜电位发生 反转,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由原来 -90mV反
28、转到约+30mV,电 位变化的幅度为120mV,形成动作电位曲线的上升支。上升支进行的时间很 短,大约在0.5ms内完结。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 mV减小到0 mV的过程被 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 phase),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细胞膜电位 由0 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反极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overshoot)。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0ms。所记录下来的图形很尖锐,因此称为锋电位(spike potential)。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 电 位波动, 这 种时 间较 长波 动较 小的电位 变化过 程称 为
29、后 电位 ( after potential)。它是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前的微小波动。后电位完结后细胞膜电 位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电位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以及随后的 缓慢波动过程。它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两种电位变化,或者说包括去极化和复 极化两个时相。其中锋电位特别是它的上升支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分。一般所 说的动作电位就是指锋电位而言。在动作电位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兴奋性变化分为绝 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从时间关系来说,锋电位相当于细 胞的绝对不应期。后电位的前段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后电位的后段相 当于低常期。(
30、三)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 (all or none)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 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 加强而增大。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 会向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脉冲 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 总有一定间隔。(四)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也可以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由于Na+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得多,它有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而离子进出细胞是由细胞 膜上的离子通道来控制的。在安静时膜上Na+
31、通道关闭。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 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 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时相。当膜 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Na+平衡电位。与此同时,Na+通道逐渐失活而关闭,K+通道逐渐被 激活而重新开放,导致 Na+内流停止,产生 K+快速外流,细胞内电位迅速下 降,恢复到兴奋前的负电位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亦即复极化时相( repolarization phase)。(五)动作电位的传导动
32、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 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做传导(conduction)。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动作电位的传导 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有髓神经纤维外面包裹着一层电阻很高的髓鞘,动作电位只能在没有髓鞘的朗 飞结处产生局部电流。因此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 传导的。因为,有髓神经纤维较粗大,电阻较小,而且,动作电位的传导是跳 跃式的,所以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比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快的
33、多。如人的粗大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超过每秒100 m,而一些纤细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还不到每秒 1m。A、B、C:动作电位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 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 D: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呈跳跃式传导。(六)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这两种传递过程有相似之处,在此仅对神经 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进行叙述。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的末梢发出许多细小分支,并 且在
34、终末部分膨大。此处的细胞膜较正常部位要厚些,被称为接头前膜(终板 前膜),与之相对应的骨骼肌细胞膜称为接头后膜(终板后膜)。接头前膜与接头后膜之间的间隙称为接头间隙(终板间隙)。2、神经一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 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突触小泡膜与接头前膜 融合进而破裂,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 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头后膜上的Na+、K+通道开放,使 Na+内流,K+外流,结果
35、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 小,即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肌细胞的阈电位)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是 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七)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 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 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Electromyogram, EMG)。骨骼肌收缩时的肌电活动通过电极引导,生物放大器放大,显示器显示、计算 机数据采集等过程,转变成为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的数据,然后用适 当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6、为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44lOO pW I采集肌电信号的电极有两种,一种是针电极,另一种是表面电极。用针电极采 集肌电时需要将电极插入受试者的肌肉内,因此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 不能用于体育科学研究中。用针电极所引导记录的肌电图是运动单位电位,其 波形可分为单相波、双相波、三相波和多相波。在体育科学研究中一般用表面 电极采集肌电信号。在记录时将电极贴于皮肤表面即可,不会造成损伤。用表 面电极引导记录的肌电图往往是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叠加而成干扰相肌电图。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从20个不同部位记录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的运动单位电位*】4.卜讪叶*如存I l旳“V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电图
37、(表面电极引导)A轻度用力收缩(单纯相)B中等用力收缩(混合相)C重度用力收缩(干扰相)小结。第三课时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Huxley等人发现,肌肉缩短时 A带的长度不变,而I带和H区变窄。在肌肉被 拉长时,A带的长度仍然不变,I带和H区变宽。同时发现,无论肌小节缩短 或被拉长时,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都不变,但两种肌丝的重叠程度发生了变化。根据以上发现,Huxley等人提出了滑行学说(sliding-filament theory)。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 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带中央滑动,结
38、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 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动作电位、神经肌肉接头、肌细胞膜兴奋、肌质网释放钙离子、肌钙蛋白亚单 位C与钙离子结合、原肌球蛋白滑入 F-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的活性点暴露、横 桥与之结合、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行、肌肉收缩。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 n-con traction copl in g)。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包括以下 3 个主要步骤:1、兴奋(动作电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
39、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 Ca2+通道开放,Ca2+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 浆,肌浆中Ca2+浓度生高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 蛋白质的构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3、肌质网对Ca2+再回收 肌质网膜上存在的 Ca2+-Mg2+依赖式ATP酶(钙 泵),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逆浓度梯度转运到 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 Ca2+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 Ca2+浓度降 低,Ca2
40、+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 伸展性 。而当外力或 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 弹性。虽然骨骼肌具有伸展 性和弹性,但肌肉的伸展程度和所受外力或负荷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当外力 和负荷逐渐增大时,其长度增加幅度逐渐降低。而且,当外力或负荷取消后肌 肉的长度也不是立即恢复。这种现象是由于骨骼肌在被拉长或回缩时肌浆内各 分子间的摩擦力造成的。因此,除上述两种物理特性外,骨骼肌还具有粘滞性。 粘滞性 是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可见骨骼肌不 是一个完整的弹性体,
41、而是一个粘弹性体。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当 温度下降时,肌浆内各分子间的摩擦力加大,肌肉的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 性下降;当温度升高时,肌肉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在运动实践 中,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使肌肉温度升高,降低粘滞性,提高肌肉伸展性和弹 性,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是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 ,这种特性称 为兴奋性 。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 收缩 性。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是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两种基本生理过程。 要引起骨骼肌兴奋必须给予适当的刺激。刺激应满足以下条件。刺激强度 要使肌肉产生
42、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 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大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 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可以作为评定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刺激小 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阈刺激大则表示兴奋性低。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肌纤维收缩。而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 激肌纤维可以引起肌纤维收缩“全或无”现象。刺激的作用时间 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使可兴奋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 够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小,需要刺激的作用时间就越长。相反, 刺激强度越大,需要刺激的作用时间就越短。刺激强度变化率 要使可兴奋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有足够的变化率。如果用点 电流刺
43、激组织,只有通电和断电的瞬间可以引起组织兴奋。而在继续通电的过 程中,由于电流强度没有发生变化,组织不产生兴奋。所谓刺激强度变化率是 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小到大的变化速率。同样电流强度,变化速率越大越 容易引起组织兴奋。小结。第四课时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为:(一) 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 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而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发 生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故这种收 缩形式又称为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44、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 缩。肌肉向心收缩时,是做功的。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 在向心收缩过程中,所谓的等张收缩是相对的,尤其是在在体情况下,更是如 此。由于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往往是通过骨的杠杆作用克服阻力做功。在负荷 不变的情况下,要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同样的力量收缩是不可能 的。如当肌肉收缩克服重力垂直举起杠铃时,随着关节角度变化,肌肉做功的 力矩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肌肉用力的程度也不同。在整个运动范围内, 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出现“顶点”主要是因为在此关节角度下 杠杆效率最差,加上肌肉缩短损失一部分力量,而促成了“顶点”的产生。(二)等长收缩 肌
45、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肌肉等 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等长收缩有两种情况。其一,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如试图拉起根 本拉不起的杠铃时,肱二头肌所进行的收缩就是等长收缩。其二,当其它关节 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 位置,为其它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要保持一定的体位,某些肌肉就必 须做等长收缩。(三)离心收缩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如下蹲时,股四头肌 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 用。因此,肌肉做离心工作也称为退让
46、工作。再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 以及下坡跑和下楼梯等也需要肌肉进行离心收缩。肌肉离心收缩可防止运动损 伤。如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臀大肌产生离心 收缩。由于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动作用,减缓了身体的下落速度。不致于使身体 造成损伤。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四)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与 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由于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收缩速度是恒定 的,等动收缩有时也称为也称为等速收缩。在运动实践中,自由泳的划水动作 就具有等动收缩的特点。二、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 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
47、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离心收 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 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 25%左右。2、肌电 在等速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时,肌电与肌张力在一定范围内呈直线关 系。积分肌电( IEMG )与肌肉张力成正比。在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的IEMG较向心收缩低。3、代谢 在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离心收缩时所消耗的能量低于向心收 缩,其耗氧量也低于向心收缩。肌肉离心收缩时其它与代谢有关的生理指标的 反应(如心率、心输出量、肺通气量、肺换气效率、肌肉的血流量和肌肉温度 等)均低于向心收缩。4、肌肉酸疼 很早就发现,肌肉做退让工作
48、时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损伤。近来 研究表明,大负荷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肌纤维超微 结构以及收缩蛋白代谢的变化。三、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1、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2、肌肉力量与运动力量-速度曲线、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肌肉力量与爆发力四、运动单位的动员1、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 收缩单位。2、 运动单位的动员-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小结。第五课时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收缩速度特性、色泽布茹克司收缩 特性 和代 谢特 征慢肌慢缩红I型慢缩氧化型快肌快缩白U型快缩快缩红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二
49、、不同类型肌纤维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一)形态特征不同的肌纤维其形态学特征也不同。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 收缩蛋白。快肌纤维的肌浆网较也比慢肌纤维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 网较快肌纤维丰富。并且,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 通常呈红色。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体积 较大。在神经支配上,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 细,传导速度较慢,一般为 28米/秒;而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 神经纤维较粗,其传导速度较快,可达 840米/秒。(二)生理学特征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50、。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肌肉收缩的力量与单个肌纤维的直径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有关。 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 多于慢肌运动单位。因此,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地大于慢肌运动单 位。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力不同。和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在收缩时能产 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是因为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 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也比较丰富, 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而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潜力较大。快肌纤维比较容易 疲劳,与快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较低有
51、关。快肌纤维含有较丰富的葡萄糖酵 解酶,有氧代谢能力低,而无氧酵解能力较高。所以在收缩时所需的能量大都 来自糖的无氧代谢,从而引起乳酸大量积累,最终导致肌肉疲劳。(三)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如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X )、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琥珀酸氢酶(SDH)等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 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蛋白主要是各种氧化酶)的含量 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小,而且数量少,线粒体蛋白含量 也少。实验证明慢肌纤维氧化脂肪的能力为快肌纤维的4倍。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如镁-三磷酸腺苷酶(M
52、g-ATPase)活性为慢肌纤维的3倍;肌激酶(MK)活性为慢肌 纤维的1.8倍;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为慢肌纤维的1.3倍;乳酸脱氢酶(LDH )的活性为慢肌纤维的 2-2.5倍。可见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 纤维高。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一些不同的特性见表。快肌和慢肌运动单位的 比较特性快肌(FT)慢肌(ST)有氧能力低高无氧能力高低毛细血管密度低高收缩时间快慢收缩力量大小动员模式速度类活动耐力类活动在运动员中的分布高(非耐力运动员)高(耐力运动员)疲劳性快慢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高耐克(Gollnick )等人让受试者
53、以2/3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发现慢肌纤维中的糖原 首先被消耗,继而转向快肌纤维。甚至当慢肌纤维中的糖原完全空竭时,快肌 纤维中还有糖原剩余。而以 15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快肌纤维中的糖原首 先被消耗。说明,在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首先被动员,运动强度较 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在运动训练时,采用不同强度的练习,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为了增强 快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必须包括大强度的练习;如果要提高慢肌纤维 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就要由低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组成。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在研究一般人上下肢肌肉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平均为40 60%。但从每个受试者来看,慢肌纤
54、维百分比最低的为 24%,最高的为 74.2%,相差范围很大。说 明在一般人中肌纤维的百分比分布范围很大。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参加时间短、强度大项目的运 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相反,从 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既需 要耐力又需要速度的运动项目(如中跑、自行车等) ,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 维百分比相当。小结。第六课时一、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运动训练可以对肌纤维类型发生较大影响:(1)肌纤维选择性肥大(2) 酶活性改变二、肌电的应用与研究(一)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
55、机能状态1、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幅值的变化 疲劳时肌电振幅的升高,可能是由于肌肉在持续的工作过程中,先参与工作的 运动单位发生疲劳。为了维持工作,必须动员其它的新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这就是所谓的运动单位的募集。由于运动单位的数量的增加,而使肌电的IEMG 增加。2、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频谱变化在研究肌肉持续工作至疲劳过程中发现,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肌电的频谱左 移,即平均功率频率降低。肌肉工作的负荷强度越大,疲劳的程度越大,平均 功率频率的减小明显。(三)利用肌电图评价肌力(四)利用肌电图进行动作分析 在运动过程中可用多导肌电记录仪将肌电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运动中每块肌 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幅度,
56、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诊 断。三、全章小结。血液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内环境 - 动态平衡及其在保证新陈代谢中的 生理意义,明确血液组成的机能;掌握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 响。教学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五节 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 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时数 : 4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 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一)血细胞与血浆 从血管中取出的血液,一般称全血。如将全血中加入适量抗凝剂,血液不凝 固,保持液态。再经离心沉淀后,血液可分为两层,上层
57、呈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称为 血浆 ,约占全血中的 50-60%;下层呈暗红色的不透明固体部分称红细 胞。在红细胞的上方,有一薄层的白色物质,是血小板和白细胞。血细胞约占 全血的 40-50%。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 为 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 40-50%,女子约为 37-48%。血小板和白细胞约占全血的 1%。(二)血液与体液 在流出体外的血液中如不加抗凝剂和进行其它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 血块。在室温内搁置 1 小时以上,血块缩小,并在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澄清 液,称为 血清 。血清与血浆虽是血液的液体成分,但内容不完全相同。主要区 别在于血浆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税费分担约定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力工程监理劳务分包合同范本2篇
- 基于2025年度预算的网络营销与电商平台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行业特色农产品配送与扶贫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定金交易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环保净化设备销售与排放监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船舶制造车间通风除尘系统合同3篇
- 物业管理委托合同2025年度版18篇
- 二零二五年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整改服务合同规范文本283篇
- 全新2025年度体育用品生产加工合同:体育用品设计公司与制造商之间的生产加工协议3篇
- 历史-广东省大湾区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和答案
- 2024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 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考级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讲核心(原卷版)
- DB32T 1590-2010 钢管塑料大棚(单体)通 用技术要求
- 安全行车知识培训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 第12讲 语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原卷版)
- 2024年采购员年终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