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区社区卫生资源现状与对策_第1页
崇文区社区卫生资源现状与对策_第2页
崇文区社区卫生资源现状与对策_第3页
崇文区社区卫生资源现状与对策_第4页
崇文区社区卫生资源现状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崇文区社区卫生资源现状与对策刘玉芳 鲍亚范为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应崇文区建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需要,按照区“一二三”发展战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依法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崇文区社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为崇文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对社区卫生机构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一、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一)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现状全区目前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已经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即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永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体育

2、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有188家,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6家、一级医院13家,门诊部及以下医疗机构168家。医疗机构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7家,营利性医疗机构51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区属医疗机构9所,市属医院2所。我区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与区域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70的居民从住所步行15分钟内,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并能够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方便地取得联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二)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根据2005

3、年初崇文区卫生系统人力资源调查数据统计,全区卫生系统总人数2318人,其中管理人员120人,占总数5.18;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41人,占总数79.42;工勤人员357人,占总数15.40。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42人,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7.7;中级538人,占29.22;初级1161人,占63.61。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36;本科学历占16.10;大专学历占31.70;中专学历占50.90。统计数据显示,中青年(45岁以下)卫生技术人员750人,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1。其中中级136人,占中青年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8.13;高级17人,占中青年卫生技术人员总数2.27;初级597

4、人,占中青年卫生技术人员总数79.60。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统计数据还显示,全区社区卫生机构中共有全科医师79人,社区护士55人,社区医务人员平均年龄43.2岁。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具有一定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初步形成。每万居民至少有2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有50在社区工作的护士经过了北京市卫生局认可的岗位培训目标基本能够实现。(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现状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

5、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除医疗服务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服务功能包括十方面:一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进行社区诊断;二是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工作;三是负责辖区内免疫接种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四是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五是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六是提供精

6、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七是开展临终关怀与社区康复服务;八是开展计划生育咨询、宣传并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九是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十是为低保人员、贫困人员、非典出院人员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自1997年以来,按照全市的具体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经具备了解决辖区居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能力。目前,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配有与开展功能服务相一致的医疗仪器设备。(四)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自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后,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卫生局统一配备

7、了社区卫生服务用车、壁挂式诊疗仪等设备,区卫生局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照相机、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同时还为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半自动生化仪等检验和诊断设备。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拥有常规检查设备,能够开展X线诊断、B超、生化检查,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常见病需求。(五)危改工程应配套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现状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共16所,其中租赁11所,自有产权3所,街道提供1所,其他1所。危改中已经签订合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其中交付使用3家,另有3家未开发,还有11所未落实。按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新标准,我区的业务用房尚无一

8、家达到配置标准。(六)社区卫生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区卫生局先后投资47万元为社区卫生机构购置了各类应用设备,并建立全区社区卫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具备了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条件,并完成了数据的三级传输,为进一步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二、面临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生活方式、营养结构不合理等非健康行为影响,致使居民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辖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成为我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同时重大传染性疾病丝毫不敢懈怠,肝炎等老传染病依然存在,非典、艾滋病等新传染病构成新的威胁。弱势人群的

9、健康问题更为突出,更需要社区医疗照顾和救助。让社区居民如何得到快捷、方便、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我区居民的关注。我区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全区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但是,由于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造成了医疗资源过剩与短缺并存,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较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其他城区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模式单一一是医院重视专科化医疗,医疗机构无论大小,都以专科化医疗为主要服务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向,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缺乏活力。二是医院重视医疗,而轻视群体的预防保健。三是个性化的多层次服务需求尚不能较好满足,便捷性、舒适性的服务

10、供给不足。(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由一级医院转制而来,这些基层医院在过去几十年里为辖区居民防病治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卫生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整体推进,同时危改拆迁对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影响,小医院多年积累和沉淀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一个“老”字上,老房子、老设备、老观念、老思想、老机制。有些中心处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即因条件差、业务工作量不足、工作人员积极性受到影响,反映在工作上不积极、不认真,导致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低下,反过来又不可避免地使病人望而却步,业务量日趋直下,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业务收

11、入入不敷出,所获不能弥补所耗。而且价值和价格相背离,支出面临市场经济,收入却背靠计划经济,未走出计划经济的怪圈,又面临市场经济的压力。区域内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品牌技术”和“名牌效应”;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同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转变、群众社区服务需求的变化等不相适应,亟待完善。(三)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存在“瓶颈”城镇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综合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另一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

12、、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之间实行双向转诊。居民的首诊医生是社区的全科医生,当发生的健康问题社区能够解决时,就地解决,社区不能解决时,转诊到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诊治,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继续治疗、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应承担居民90的基本健康工作,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实际上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门诊人次逐年下降,而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量较大幅度增长,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守门人”作用未得到发挥,“小病进社区”局面并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存在“瓶颈”。其后果导致费用增长快,居民负担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自上而下的转诊通道不畅通。双

13、向转诊可以有效地引导病人合理流动,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而现在只是单向转诊,几乎没有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向社区卫生机构的自上而下转诊。原因有二:其一是病人没有转回社区的要求。虽然病人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费用多,但病人及其家属认为社区的医疗条件差,医师水平不高,而不会主动提出转回社区的要求。其二是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向下转病人的渠道不通,也缺乏动力。(四)人力资源匮乏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呈现“二低一高”:即学历低,大学本科仅占6.4,中专以下占67.5;职称低,初级职称占69.5;年龄高,平均年龄43.2岁,40岁以上的占74。由于“二低一高”,造成观念陈旧,知识更新慢,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缺乏全

14、面、深入的认识,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五)区域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不合理一是重治轻防,对预防保健的投入不足。二是重大轻小有限的资源主要投向大型医院,对基层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卫生体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服务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人们大病小病宁可去大医院,大医院承担社区职能,负荷过重,而社区无法有效发挥公共卫生“网底”和基本医疗服务“守门人”的职能。(六)新建改建居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没有明确的监督机制,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大部分处于危改区域内,已经或正面临拆迁。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只有3个属于自产房,其他均

15、为租赁,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六位一体功能无法全面开展。按照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通知(京政发200222号)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配套建设,建筑标准面积应达到250平方米,且按照医疗机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监督机制,导致此项要求无法落实,直接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七)社区卫生服务尚未与整个社区的建设融合到一起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应该承担起主办社区卫生服务的角色,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到各项工作当中去,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与政策支持,

16、但是目前街道办事处主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识尚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未完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业务用房困难及物力、财力保障有限等系列问题仍需要多部门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和各项功能的发挥。(八)持续稳定的补偿机制尚未形成我区绝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自收自支,他们承担着全区36万常驻人口和75万外来人口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予以支持,市财政局、市卫生局以奖代补资金以及区政府配套资金全部专款专用,但是这些资金对于开展的各项工作来说显得捉襟见肘,多渠道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由于补偿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药养

17、医、以医养防、重医轻防”的倾向,使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网底建设的作用缺乏有力保障。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主要对策与思路按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要求,城市居民出行15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到2008年6月底全区应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具备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立通畅的双向转诊机制,发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作用。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和配置要求,建成具有设置合理化、设施现代化、环境人文化、功

18、能标准化、服务量级化、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的“六化”特色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思路如下:(一)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体现预防为主,转变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抑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选择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通过资源配置重点的下移,带动服务利用重心的下移,带动服务供给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有效供给。而实现资源配置的重心下移,既需要整合现有资源,也需要必要的新增资源;既需要社会力量的投入,也需要政府资金的注入,政府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开展、基本医疗提供等方面进行支持。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

19、生服务是全面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具体实现途径有四个方面: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二)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增加优质基层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落实预防保健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解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层次工作:1、做好社区健康状况诊断工作社区诊断是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社区看作一个系统,运用各种适合的调查方式,搜集、整理社区内各种健康信息,找出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和需求,在此

20、基础上,分析社区内影响健康问题的各种因素,设计可行的解决计划,充分调动社区内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实施该项计划。2、建立居民、家庭、社区健康档案并进行计算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把居民、家庭、社区分别看作被照顾对象,分别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将其健康状况编制成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库形式,运用计算机进行健康管理。这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是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对居民、家庭、社区实现连续性照顾的具体体现。通过综合信息管理,在进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办公短信群发等),将开通远程医疗纠纷上报、医疗质量监测等各项工作,逐步实现网上办公,简化工作手续,提高管理质量;为辖区的居民提供数字化服务,实现全

21、科医生网上挂号、网上健康指导,并可通过手机短信向居民提供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初步实现网上办公。加快社区网络信息化建设,为居民提供数字化服务,医疗服务、医疗延伸服务及紧急呼叫服务更加便捷、优质。3、健康促进主要是运用各种方式向居民或家庭传播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了解、掌握健康知识,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目标是促进居民遵医行为,从而促进健康,具体有三方面工作要做:一是针对社区内不同人群或个体进行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逐渐改变其服务对象的不良生活方式、行为和习惯,调适心理状态,调动其积极性,使之主动遵医行为;二是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促进

22、社区自然环境良好;三是调动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解决社区内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创建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社会环境做出努力。4、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对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慢性病病人、非典出院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健康进行管理,包括医疗、保健、护理、康复,以及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的健康指导。5、医疗服务和就医指导对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主要提供门诊医疗服务、家庭出诊、建立家庭病床,开展医疗和护理,以及临终关怀。对于急救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和区卫生局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建立120急救站,完善急救网络。同时

23、,社区卫生服务组织要进行必要的院外急救,注重心肺复苏、创伤、甲、乙类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病种的甄别诊断及救治演练,将其纳入三基训练考核,以保证在需要时得心应手,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危重病人转送医院诊治。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急、慢性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应提供会诊、双向转诊和陪同就医服务。6、预防疾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在社区内提供三级预防服务:第一级预防是无病防病,包括通过健康促进和特异性疾病的预防,避免疾病侵入人体;第二级预防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有病早查早治,防止疾病恶化蔓延,预防合并症发生;第三级预防是在临床中后期,预防残障,减少后遗症、合并症,提供康复与善终服务,最大限度地改善生命质

24、量。规范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工作。7、计划生育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对婴幼儿及儿童提供格式化的体检、计划免疫;对妇女、尤其孕产妇提供规范的健康教育、医疗保健;在社区内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三)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需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这是根本。为此,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基本的检测设备,加强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除了在职培训外,还应组织到综合医院进修培训。二是建立并完善“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特别是建立一条社区全科医师与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联系的制度渠道,全科医师有权力向病人的住院医

25、师了解病情,病人的住院医师也必须及时向转诊的社区说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三是区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各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支付标准、转会诊标准和程序,制定各种疾病的住院日标准和医疗保险支付的最高限额,并将这些标准纳入对医疗机构考核的指标体系,调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诊病人的动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两级服务结构,促使卫生资源向基层转移,建议医保部门与中心挂钩,居民看病要由社区医生首诊后,才能进入上一级的医院治疗,不经过中心转诊,医保部门不予报销。基本医疗保险应考虑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守门人”作用,支持重点疾病的社区预防和病例管理。(四)加强领导、部门配合,落

26、实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及多部门协调支持的运行机制区发改委、建委、计生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工作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要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妥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平稳接轨、业务用房困难及物力、财力保障等系列问题。街道办事处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本社区全体居民健康水平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业务用房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在新区开发或危改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用房,政府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保部门应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订优惠措施,鼓励群众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27、。政府应制定引导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的相关政策,并协调各方资源,把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融于整个社区的发展之中,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卫生行政部门把居民中潜在的卫生服务需求开发出来,以增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五)加快建立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人才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培养是关系到社区卫生发展的进程,关系到社区卫生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应该根据社区工作需要和培养目的的不同,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对卫生技术人员采取正规学习、短期培训、在职学习及外出进修学习或聘请有名的国内外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专业培训或指导等方式进行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坚持投入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