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纲要_第1页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纲要_第2页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纲要_第3页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纲要_第4页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丽乡村村”规划编制纲要编制要求1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按照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目的, 以耕读文明为魂、村落民居为形、 田园风光为韵, 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乐园。2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产业先行和产村相融,重点培育和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3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尊重村庄现有格局, 慎砍树、 慎挖山、 不填塘、 少拆房, 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

2、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必保。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延续民居特色,体现农村情趣,不贪大求洋;注重保护历史遗存, 实施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性修缮, 保留并修复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和街巷空间; 注重保留绿树林盘,保护古树名木,塑造“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有效体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4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土地, 少占良田, 合理有效利用闲置地。严格遵循“安全至上、质量第一”原则,建设用地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行洪通道,避开各类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无铁路、过境公路、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过境道路展开布局。5 编制美

3、丽乡村规划要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绿化、净化、美化、文化为追求。要以加强生态建设为重点推动绿化, 以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推进净化,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庭园整治为重点实现美化,以乡风文明为重点建设文化。6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注重深入调查,全面收集基础资料,准确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 找准村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及村庄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以问题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7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规划调研、编制等各个环节充分征询村民意见, 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公示规划成果, 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避免大包大揽。11 / 30规划编制内容美丽乡

4、村规划应包括村域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两个部分。村域发展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产业发展与增收规划综合评价村域发展条件, 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确定各类产业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就业增收措施。村庄建设规划(一)现状用地分析根据城乡用地评定标准 (CJJ1322009),分析评定村庄建设用地条件,明确洪灾、地 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等的位置,确定可建设用地。(二)现状建筑分析对现状建筑的年代、 质量、风貌及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保留、 拆除建筑的位置 与数量。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需明确建筑四至界线和保护范围。(三)建筑总平面布置 空间布局

5、充分尊重民意, 依据保留、 拆除建筑, 结合当地村民居住习惯和地形条件布置住宅建筑与院落,体现错落有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便民利民”要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四)环境及建筑风貌规划提倡本土绿化种植, 提出庭院、 宅间和路侧等绿化美化措施, 积极推广 “微田园” 做法。 按照“简便易行、简约实用”的要求,提出村民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风貌建设指引,统一风格、色彩、高度等,彰显地方特色。(五)道路交通规划明确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位置、 走向、宽度及平面和竖向控制;明确活动场地、集中晒 坝、停车场位置及范围。(六)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七)市政工程规划确定供排

6、水、电力电信、能源、有线电视等设施的位置、规模以及管线工程建设要求;确定环卫、公厕、沼气池等设施的位置、配建标准和建设方式。(A)村民住宅选型提供多种农户住宅及其它主要建筑选型方案,包括标准层平面和建筑风格示意。 (九)综合防灾规划 确定抗震设防等级、工程设防标准,提出抗震、消防、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措施。 (十)投资估算 制定建设项目实施表,明确项目名称、内容、规模、建设要求,估算总投资量。第四章 规划编制成果1 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和基础资料汇编。调查研究和分析资料应归入基础资料汇编,作为附件。2 规划说明书应当包括:现状调查与分析、规划思路与目标、村域产业发展与增收规划、

7、村庄建筑总平面布置规划、 村庄环境及建筑风貌规划、村庄道路交通规划、村庄市政工程规划、村庄村民住宅选型、村庄综合防灾规划、投资估算与实施建议等。3 规划图纸应当包括:( 1)区位关系图(2)村域综合现状图(比例 1: 50001: 50000)(3)村域产业布局规划图(比例 1: 50001: 50000)(4)村庄综合现状图(比例 1: 5001: 1000)(5)村庄用地分析图(比例 1 : 5001: 1000)(6)村庄现状建筑分析图(比例 1: 5001: 1000)(7)村庄总平面布置规划图(比例 1: 5001: 1000)(8)村庄道路、管线、环卫及竖向工程规划图(比例 1:5

8、001: 1000)、(9)村庄综合防灾规划图(比例 1: 5001: 1000)、( 10)村庄住宅选型及其他建筑方案示意图案zN息图( 14)村庄鸟瞰效果图及重要节点景观效果图4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必要的分析图,也可以对上列图纸进行拆分表达,但必须保证图纸内容不得缺少。“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村域规划(一)产业发展与增收规划坚持“产村相融” ,按照产业发展与村庄布局互动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 充分研究村域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合理安排用地, 提出各类产业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重点培育和发展有一至二个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或特色产业, 明确产业优先发展区( 1)工业

9、建筑及附属设施域和特色产业基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发展空间。(二)生产设施( 1)工业建筑及附属设施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 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工业建筑及附属设施布局应符合以下规定:( 1)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业产业可选择在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用地附近。( 2)轻度污染的工业产业应选择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3)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应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选址,并严禁在该地段内布置居住建筑; 对已造成污染的工业产业必须治理或调整, 重点工业企

10、业废水依法排放,稳定达标率达100%。( 2)农业生产设施结合产业基地、居民点的分布,合理配置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农机站以及晒场、打谷场、堆场、饲养场等作业场地,选址应方便田间运输和管理。大中型饲养场地的选址, 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 宜布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 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以及通风、 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 并应与村民生活区保持适当的卫生防护距离。(三)村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农村弱质生态空间, 对自然湿地、主要湖泊、 水源地和其它生态敏感区等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禁止或控制建设活动。1 村庄规划1.1 总则1.1.1 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指导思想,美

11、丽乡村规划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 节约集约、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防止大拆大建, 防止破坏特色景观和传统风貌, 以低成本投入、 低资源消耗的方式切实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1.1.2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应当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镇(乡)总体规划为指导,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部门相协调。1.2 规划内容和范围1.2.1 美丽乡村规划包括村域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1.2.

12、2 规划范围分为村域行政辖区范围和村庄建设规划范围两个层次。1.3 期限村庄建设规划的期限远期为 10 年,近期为 5 年。2 调查研究2.1 调查阶段2.1.1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前, 应委托具有测绘资格的单位和具有相当资格的测绘人员进行测量。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村民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现状进行认真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可分为调查准备、 初步调查、 深入调查和补充调查四个阶段。2.1.2 调查准备在实地调查之前,应先与市(县)及镇(乡)人民政府的专门协调机构联系,取得地形图、 航空影像图、 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 通过资料整理初步确定调查的方向并准备调查问

13、卷。2.1.3 初步调查分为现场踏勘与村民访谈两部分, 现场踏勘应着重调查村域范围内产业发展、 用地类型、用地权属、 农房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及灾害发生情况等内容; 应分别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 村民代表应包括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 编制人员应入户调查并填写调查问卷。2.1.4 深入调查初步方案编制中,重点针对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农房建设、村容环境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征求村民和相关部门意见。2.1.5 补充调查针对各方对规划方案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补充调查,核实项目建设可行性(包括选址、规模、成本、资金落实) ,根据实际情况可多次进行补充调查。2.2 研究内容

14、深入调查并认真研究,全面了解村庄地理位置、与周边村镇关系、 人口与面积、经济发展水平、村民收入情况、地形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自然资源、景观资源、历史文物遗迹及民俗风情等, 分析村域产业发展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和建设条件、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村容环境现状,研究现状村民住宅建设情况以及院落布局、建筑功能布局、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找出产业与收入、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住宅建设与风情风貌、 乡村环境与公共空间以及防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准村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3村庄布局3.1 村庄布点原则3.1.1 体现集约用地、集中建设、集聚发

15、展的原则。3.1.2 符合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的村庄布局要求。3.1.3 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组织,适应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3.1.4 与镇(乡)域范围内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与当地基础设施水平相适应。3.1.5 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布局,处理好山形、水体、道路、 建筑的关系。3.2 村庄等级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按照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村庄职能,可分为中心 村和基层村。中心村,是指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庄服务的公共设施 的行政村。基层村,是指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行政村。3.3 村庄规模3.3.1 根据

16、国家村镇规划标准,按照村庄人口规模的不同,可分为特大型村、 大型村、中型村和小型村等四个等级。其中:特大型村为1000人以上,大型村为 600 1000人,中型村为200 600人,小型村为200人以下。3.3.2 新规划建设的村庄应尽可能超过1000人,对原有200人以下的行政村和自然村要积极引导撤并。3.4 现有村庄3.4.1 应妥善处理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的关系,积极推进旧区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 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区。3.4.2 旧区改造,应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 整饰、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

17、整治,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3.4.3 新区建设,应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 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在原有村庄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避免无序蔓延,尽量形成团块状紧凑布局的形态;选择发展方向应考虑交通条件、土地供给、农业生产等因素;统筹安排新、旧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5 新建村庄新建村庄,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 清新优美,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3.6 撤并村庄对规划撤并的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应停止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提出搬迁建设的计划

18、。3.7 村庄用地布局原则3.7.1 全面综合地安排村庄各类建设用地。3.7.2 宜集中紧凑建设,避免无序扩张。3.7.3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3.7.4 新、旧街区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3.8 村庄建设用地布局3.8.1 居住建筑用地布局,应本着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筑条件; 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互相干扰。3.8.2 公共建筑用地布局,除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应独立选址外,其他公共设施宜相对集 中布置,体现集聚规模、使用方便、节约用地、保持特色的原则,形成公共活动

19、中心;商业13 / 30金融和集贸设施宜设在村庄入口附近或交通方便地段;学校宜设在阳光充足、 环境安静的地段。3.8.3 生产建筑用地布局,应根据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状况进行布局,一类工业用地可选 择在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用地附近,二、三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3.9 村庄建设用地标准3.9.1 村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以下标准控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村庄,人均规划建 设用地指标130150平方米;平原地区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120140平方米。3.9.2 村庄规划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等四类建设用地之和要占到 7090%。

20、其中,居住建筑用地占5262%;公共设施用地占 612%,道路广场用地占9 16%;公共绿用地占48%。4住宅建筑4.1 住宅建筑布局4.1.1 住宅建筑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互相干扰。4.1.2 住宅建筑布局应尊重现有村落格局,保护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和院落街 巷空间,避免大拆大建,严格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建设方式,严格遵循打破“夹 皮沟”、打破“军营式”的布局原则,顺应地形与基地现状,采取“聚合成组、散中穿插、 田园渗透”的布局形式,灵活布置住宅建筑。4.2 新建住宅设计4.2.1 应贯彻“一户一宅”政策,并

21、根据主导产业特点选择相应的住宅建筑类型。以第 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积极引导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栋独户的住宅。旅游型村庄的住宅应考虑旅游接待需求。13 / 301.1.2 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原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1.1.3 住宅平面设计应充分征求村民意见, 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特点, 户型设计多样,居、食、储、卫等功能空间划分明确、合理。1.1.4 住宅建筑风格应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具有乡土气息和地域风貌, 并与原有建筑和周边环境统一协调。 风貌设计应吸取优秀传统民居元素, 并

22、进行创新和优化, 创造适合本地的建筑风貌特色;宜以坡屋顶为主, 并注意平屋顶、 平坡屋顶结合等方式的运用,增加多样性,并结合辅助用房及院墙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整体。4.3 保留住宅整治4.3.1 对现状住宅建筑的年代、质量、风貌、 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充分尊重村 民意愿,确定需保留的住宅建筑,并进行修复、改造、整饰。4.3.2 按照所在地区抗震、抗风、防火等设防标准, 加固或局部拆建危旧房, 对于具有 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应进行保护性修缮。4.3.3 改造住宅的主要功能用房,改水、改厨、改厕;改建附属用房(如农机具和农作物储藏间、加工间、家禽饲养等) ,结合庭院灵活布置,实现

23、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人畜分离,在满足健康生活的前提下,方便生产。4.3.4 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本着节约成本、美观耐用的原则,按照“统一风貌、传承文脉、彰显特色”的要求,整饰保留住宅的外观,统一色彩、风格;注重保留有特点的传统建筑元素和构件;尊重原有建筑结构形式,避免大面积平改坡、坡改平;积极推广符合工程质量要求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4.4 技术指标要求4.4.1 建筑朝向: 应充分结合当地村民居住习惯和地形条件, 尽可能做到南北朝向或背 山面野。4.4.2 建筑间距: 住宅日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房屋间距旧村落改造不得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 1.25 倍, 新建村庄建房不得小于

24、1.4 倍; 应按规范合理布置消防通道; 建筑物间距的计算一般以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为准; 住宅与农业生产用房间距不应小于50 米。4.4.3 建筑密度、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高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高于1.1。4.4.4 建筑高度: 保持宅基地标高 (± 0.000)的统一性;原则上不超过三层, 层高 2.8-3.3米,不应超过3.3 米,净高不宜低于 2.5 米;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3.4 米;属于风景保护和古村落保护范围的村庄,建筑高度应符合保护要求。5 公共服务设施5.1 设施布局5.1.1 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公

25、益型和商业型两种类型。 公益型公共服务设施是指行政管理、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商业型公共服务设施是指日用百货、集贸市场、饭店旅店、便民服务、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5.1.2 除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应独立选址外, 其他公共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 体现集聚规模、使用方便、节约用地、保持特色的原则,形成公共活动和景观中心;商业金融和集贸设施宜设在入口附近或交通方便地段;学校宜设在阳光充足、 环境安静的地段,小学、 初中应结合县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进行布点; 以旅游为特色产业的村庄, 游人中心、 接待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宜布置在村口或结合公共设施中心布置。 应结合公共服务设

26、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民交往活动的需求。5.1.3 社会保障设施用地应布置在环境好, 相对安静的位置, 有条件的可与相邻村联合设置。 市场设施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 并不得占用公路、 主要干路、 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5.1.4 公共服务设施应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与村民住宅同步建设和使用。 规划可预留 用地,为远期建设留有余地。5.2 配置标准5.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及等级规模相适应。规模较小的可按服务 半径共享配套设施。5.2.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类别建筑名称配置要求中、小型行政管理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00

27、200平方米左右,含警务、社保、医保等用房建筑面积100200平方米左右,含警务、社保、医保等用房教育托幼(儿)所生均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为 131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 1318平方米医疗卫生卫生站建筑面积 50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社会保障敬老院按人均 0.10.3平方米的标准设置文化体育文化活动室含科技服务点,建筑面积100200平方米含科技服务点,建筑面积100200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为 50100平方米全民健身设施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用地面积一般不少于 420平方米小型运动场(篮球场)420平方米商业服市场设施占地面积50200平方米务设施放心店建筑

28、面积5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邮政、储蓄代办点结合商业服务建筑设置5.2.4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公共设施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村 民的活动外,必须与环境相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 风貌允许与住宅建筑有所差异,但 应体现地方特色。6景观环境1.1 河道水系景观1.1.1 尽量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加以整治和疏通,保护河道周边环境卫生,无乱挖、 乱采与乱堆现象,严禁采用填埋方式废弃、占用河道。1.1.2 河道结合植物造景、滨水建筑设计等突出景观效果,美化、绿化河堤,景观设计应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1.1.3 采取拆除障碍物、清理坑塘、疏浚坑塘进出水明渠、改造相关涵闸等措

29、施恢复坑 塘基本使用功能。1.1.4 坑塘水体可结合村庄建筑布局进行景观建设,包括修建水边步道、开辟滨水活动 场所、局部设置亲水平台及修整岸边植物等内容;水体护坡宜采用自然护坡、适度采用硬质护砌;严禁在水上建设餐饮、 住宅等可能污染水体的建筑,水上游览设施建设不应分隔水体和减少水面面积。1.2 环境绿化1.2.1 应根据地形地貌、现状植被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和社会经济情况,结合 用地布局,保护农村林盘、古树名木和高大乔木,合理布局村庄内部绿化,与外围的山林绿化、滨水绿化、大地田园绿化形成绿化体系。1.2.2 广场、 公共活动中心、 村口、 公共院坝、路侧等应采用当地乡土树种实施绿化种植,

30、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体现当地乡村特色,提倡生态自然、简朴亲切;房前屋后展现瓜果桃李的“微田园”景象。1.2.3 水源保护区、集中养殖场、 铁路和公路等的防护,应采用当地高大乔木、 乔灌草 搭配,形成防护林带等。1.2.4 整治现有岩石裸露、乱土堆砌的堡坎、挡墙、壕沟,可采用绿化护坡进行美化。1.2.5 绿化种植应根据其树种根系、高度、生长特点等,确定与建筑物、工程设施、以 及地面上下管线间的栽植距离。1.3 村口景观1.3.1 村口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村口建筑与构筑物应精心设计、构思新颖,体现 当地文化特色、民俗民风特色,突出标志性。1.3.2 有条件的村口应通过门楼、 小品配置

31、、 植物造景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 效果。1.4 环境小品设施1.4.1 建立、 完善村庄内部环境设施小品设施系统, 包括场地铺装、 围栏、 花坛、 园灯、 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1.4.2 场地铺装,形式应简洁,选材因地制宜,采用当地砖、石,利于排水。1.4.3 环境小品应风格统一协调, 尺度适宜, 形式简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结合环境 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设计符号,营造丰富的乡村景观。1.5 公共活动场所1.5.1 公共活动场所宜靠近村委会、公共设施及祠堂等公共活动集中的地段,也可根据自然环境特点,选择水体周边、坡地等处的宽阔位置设置。1.5.2 已有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充分利用

32、并改善现有条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无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的新村, 应改造利用现有闲置用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 严禁 以侵占农田、毁林填塘等方式大面积新建公共活动场所。1.5.3 公共活动场所建设时应保留现有场地上的高大乔木及景观良好的成片林木、 植被,保证公共活动场所的良好环境。1.5.4 公共活动场地应平整、畅通,无坑洼、无积水、雨雪天无淤泥,条件允许的可设置照明灯具。1.5.5 公共活动场所可根据村民使用需要,与打谷场、晒场、非危险品的临时堆场、小型运动场地及避灾疏散场地等合并设置。1.5.6 公共活动场所可配套设置坐凳、 儿童游玩设施、 健身器材、 村务公开栏、 科普宣传栏及

33、阅报栏等设施,提高综合使用功能。1.5.7 公共活动场所上下台阶处应设置缓坡,方便老年人、残疾人使用。7 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7.1 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7.1.1 美丽乡村建设中应严格、科学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延续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彰显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于历史文化名村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据文物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严格进行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农村弱质生态空间, 对自然湿地、主要湖泊、 水源地和其它生态敏感区等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禁止或控制建设活动;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继承,明确历史文物、古迹遗存等保护对象,

34、划定保护范围。7.1.2 按照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严格进行保护:国家、省、市、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树龄在 100 年以上的古树以及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 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 文化价值、 纪念意义的名木;7.1.3 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和祠堂、碑牌甬道、戏楼等建(构)筑物以及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风貌建筑、院落街巷空间、自然景观应综合评定,严格进行保护,有价值的建筑物保护率A80%。7.2 保护措施7.2.1 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应以保护历史遗存、保存乡土文化信息、延续传统和传承特色风貌为目标,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35、 1)历史遗存保护主要采取保养维护、现状修整、重点修复、抢险加固、搬迁及破坏性依附物清理等保护措施;( 2)建(构)筑物特色风貌保护主要采取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并完善内部布局和设施等改善措施;( 3)特色场所空间保护主要采取完整保护特定的活动场所与环境、重点改善安全保障和完善基础设施等保护措施;( 4)自然景观特色风貌保护主要采取保护自然形貌、维护生态功能等保护措施。7.2.2 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应实施景观整治,周边的建(构)筑物形象和绿化景观应保持乡土特色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相和谐。8 道路交通8.1 一般规定8.1.1 道路交通规划应遵循安全、适用、环保、耐久和经济的原

36、则,合理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打通断头路,通过整治、恢复或改善道路的交通功能,并使道路及交通设施布局科学合理。8.1.2 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用地布局、交通特征,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管线敷设和满足消防需要。8.2 道路规划技术指标8.2.1技术指标和等级见下表道路等级规划技术指标主村道次村道人行便道路面宽度5-72.5-50.6-1.58.2.2内部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和等级见下表规划技术指标道路等级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路道路红线宽度8-104.5-6车行道宽度4-73-41-2每侧人行道宽度1.0-1.50-1(注:应结合新村规模、 地形条件、现有道路建

37、设状况,因地制宜选择道路的组织形式与断面,上表的数值可供参考。)8.3 道路及交通设施8.3.1 道路硬化率应达到100%,主、次道路为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宅间路可因地制宜选取简易材料铺装,如三合土、卵石、或石板路面。8.3.2 道路两侧必须设置排水沟渠;路面宽度为单车道时, 车行道路应隔一定距离设会车场;主要道路应设置照明设施,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8.3.3 道路路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植草砖护坡及植草护坡等多种形式;应结合路面情况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22 / 3

38、08.3.4 零散分布的空地, 可开辟为停车位,路,可考虑设置乡村招呼站,方便村民对外出行。供机动车及其他农用车辆停放; 结合对外道8.4 竖向规划8.4.1 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 2)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8.4.2 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宜保留绿树林盘和水面。( 2)有利于地面水排除,并应符合防洪的要求。( 3)减少土方工程量。( 4)建筑用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39、5)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 6)道路纵坡宜控制在8%以内,特殊情况下道路纵坡设计速度小于10km/h 时,最大纵坡可控制在12%以内,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坡度可增加1%, 但最大坡长不得大于200m 。9 市政工程9.1 给水工程9.1.1 给水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改造完善现有设施, 保障饮水安全, 实现合理用水、计划用水、 节约用水。 给水处理工艺规划应根据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管理水平,力求安全可靠,操作管理方便。9.1.2 供水能力即最高日的用水量,应包括: 生活用水量、 畜禽饲养用水量、公共建筑22 / 30用水量、消防用水量

40、、其它用水量等。9.1.3生活用水量可按照下表计算。给水设备类型最Wj日用水量(L /人.d)时变化系数从集中给水龙头取水20 303.5 2.0户内有给水龙头无卫生设备30 703.0 1.8户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无淋浴设备40 1002.5 1.5户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和淋浴设备1001402.0 1.4注:采用定时给水的时变化系数应取5.03.2。9.1.4畜禽饲养用水量可按下表计算。类别用水定额类别用水定额马4050L / (头天)羊510L/ (头天)牛50 120 L/ (头天)鸡0.51.0L/ (只天)猪2090L / (头天)鸭1.02.0L/ (只天)9.1.5 公建

41、用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9.1.6 给水方式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类。靠近城市或集镇的村庄,优先选择城市或集镇的配水管网延伸供水;距离城市、集镇较远的村庄,优先选择联村、联片供水或单村供水, 无条件建设集中式给水工程,可选择手动泵、引泉池或雨水收集等单户或联户分散式给水方式。9.1.7 应建立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和建设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现有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应进行清理整治;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 等)的卫生防护,水源周围 30 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染源。1.1.8 8 在水量保证的

42、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水塘等自然水体作为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安排消防用水。1.1.9 现有供水不畅的输配水管道应进行疏通或更新,供水管道在户外必须埋入地下,管顶埋设高度不小于0.50.7m ,穿越道路、农田或沿道路铺设时埋深不得小于1.0m;与排污管、渠不应布置在一起,如有交叉时,供水管道要布置在排污管、渠之上;管道宜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敷设,尽量缩短线路长度,避免急转弯、较大的起伏、穿越不良地质地段,减少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障碍物。9.2 排水工程9.2.1 污水量可按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9.2.2 排水体制应选择雨污分流制。 条件不具备的小型村庄可选择合流制, 但在污水排入系统前

43、, 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池、 沼气池、 生化池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9.2.3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生活污水宜经集中处理排放, 减轻水环境污染; 有条件的村庄污水集中处理达到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级标准; 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有关规定。距离城镇较近的村庄宜充分依托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位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外的村庄, 可采用沼气池、 生化池、 双层沉淀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再利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对污水进行后续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污水沼气化粪池净化率应R50%。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应选在村庄的下游,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

44、。9.2.4 排水管网规划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宜顺坡敷设,不设或少设排水泵站;排水干管应布置在排水区域内地势较低或便于雨、 污水汇集的地带; 排水管道宜沿规划道路敷设, 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 截流式合流制的截流干管宜沿受纳水体岸边布置; 布置排水管渠时, 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除, 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 位于山边的村庄应沿山边规划截洪沟或截流沟,收集和引导山洪水排放。雨水排放可根据当地条件,采用明沟或暗渠收集方式;应充分利用地形,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雨水排水沟渠的纵坡不应小于0.3%,雨水沟渠的宽度及深度应根据各地降雨量确定, 沟渠底部宽度不宜小于 150mm

45、 , 深度不宜小于 120mm ; 雨水排水沟渠砌筑可选用混凝土或砖石、条石等地方材料。9.3 供电工程9.3.1 供电工程规划应包括预测供电负荷, 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 布置供电线路, 配置供电设施; 电力设施规划应充分考虑其运行噪音、 电磁波对村民生活的干扰和影响; 供电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应根据服务范围内的生活用电、 生产设施用电和农业用电负荷确定; 配电房的建筑面积应控制在50m2 左右。9.3.2 人均生活用电量指标按2501000kwh/ (人?年)计算,农业用电负荷可按每亩用电负荷计算。9.3.3 线路布置: 宜沿公路、 内部主要道路布置, 因地制宜架空或地下埋设;架空线路布置有

46、序, 无私拉乱接现象, 无安全隐患, 电力线杆 10kV 设置间距宜为 50 100 米, 0.38kV设置间距宜为40 60 米; 电力走廊不应穿过住宅、 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应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变电站或开闭所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9.4 电信工程9.4.1 电信规划应包括确定电信设施的位置、 规模、 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 电信设施规划宜靠近上一级电信局来线一侧, 应设在容量负荷中心; 电信设施应设在环境安全、 交通方便,符合建设条件的地段。9.4.2 固定电话安装规划普及率应为 40 门 /百人,有线电视用户应按1 线

47、 /户的入户率标准进行规划。9.4.3 电信线路的布置: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线杆设置间距宜为45 50 米。9.5 生活用能9.5.1 生活用能应密切结合村庄规模、 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取代燃烧柴草、秸秆和煤炭。坚持能源选择多元化、 集中与分散供给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本地积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距气源近、 用户集中的村庄应依托城镇供气; 距气源较远的大中型村庄的燃料可以罐装液化石油气为主; 散居农户和偏远地区的村庄,提倡使用沼气, 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结合垃圾、粪便、

48、 桔杆等有机废物的生化处理,因地制宜的搞好分散式或相对集中式的沼气池建设,变废为宝,综合利用。9.5.2 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燃料需求标准,村民天然气生活用气量指标为0.50.9m3/户日,液化石油气生活用气量指标为0.40.8kg/户日。9.5.3 因地制宜的选择能源供应方式, 优化供应设施布局。 供应设施选址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 滑坡的地区,采用管道供应的村庄, 管道布置宜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方式。10 环境卫生与综合防灾10.1 污染防治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的有关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

49、B3838 的有关规定;地下水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 的有关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 的有关规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场设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宜逐步实现资源化和综合利用。10.2 环卫整治10.2.1 垃圾收集、处理尽量采用“村舍收集、乡镇集中、区县处理” ,实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10.2.2 工业废弃物、家庭有毒有害垃圾宜单独收集处置,少量非有害的工业废弃物可 与生活垃圾一起处置; 塑料等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应定期收集,可沿村庄内部道路合理设置废弃物遗弃收集点。10.2.3 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单独收集后应就地处理,可结合粪便、污泥及秸杆等农 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包括堆肥处理和利用沼气工程厌氧消化处理。集中堆肥处理,宜采用条形堆肥方式,时间不宜少于23个月,且场地选择在田间、田头或草地、林地旁,与村民生活区保持一定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