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暑养生_第1页
中医小暑养生_第2页
中医小暑养生_第3页
中医小暑养生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小暑养生【篇一:小暑时节如何养生】小暑时节如何养生7月7日是农历小暑节气。小暑至,盛夏始。气温升高,天气闷热,炎炎夏日,人很容易“上火 ”和食欲不振。小暑时节如何养生?第一盛夏时节,要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第二人们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所以应适当吃些能敛汗、止泻、祛湿的酸味食物;第三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第四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 小时的高质的睡眠。第五提倡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且运动不宜太激烈,不要流过多汗。同时,夏季一定要多饮水,及时补充水分,排除毒素,减轻心脏负担。【

2、篇二:中医顺时养生:小暑时节少动多静】小暑时节少动多静过了小暑,意味着炎热季节的到来,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之说。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按照中医理论,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一样,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一个人,只要阳气旺盛,就会百病不侵。这个时候,应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除了运动员之外,一般人群最好不要从事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心血管患者和年老体弱者更应做到这点。当然,“少动 ”不等于 “不动 ”,如果一味“不动 ”,炎热的季节则会造成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因此,此时运动宜选择在早晨和晚上的阴凉时段,运动方式以散步、打太极拳、

3、慢跑、骑自行车为主,到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因为适度出汗,可以抵御外邪侵袭;过度出汗,则会使人体阴阳平衡不协调而耗损阳气。心血管病人出汗多,处于相对脱水状态,血液浓缩则可能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使病情恶化,出现头晕、胸闷、憋气、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就有可能突出心梗。因此,心血管病人更应引起注意,家人要对患者的行动和生活方式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暑后还应注重心平气和。进入伏天,人容易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但过喜或过怒都容易伤及人体的脏腑。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天气日趋炎热,应注意情绪不能被天气牵着鼻子走,遇事要心平气和。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舒缓的轻音乐,脑海中想象蓝天、大海等令人凉快的画面,畅思

4、遐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情画意,从而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以快乐的心态面对伏天可能带来的烦恼。【篇三:冬病夏治小暑节气的养生经】冬病夏治小暑节气的养生经小暑节气,气温升高,天气闷热,容易让人情绪变坏,诱发疾病。小暑时节如何养生?如何做好“冬病夏治”呢?一起看看小暑节气的“养生经 ”。一、小暑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在节气中,小暑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专家介绍,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暑是炙热的意思,小暑自然为小热,还没有热到极致。俗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中医认为,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人体的饮食、运动应该有与此季节相对应的改变。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

5、称为“伏夏 ”即 “三伏天 ”。二、 “冬病夏治”具体是指哪些病?“冬病 ”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容易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梅气)扁桃腺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还有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 ”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并趁其缓解时采用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治疗方法有辩证施治,内服中药,针灸按摩,贴膏药等方法,从而达到一定的疗效。1 )针灸按摩:能醒穴、温经、通络等作用。如:天突,中、肺俞、心俞、大椎等穴。2 )药物常选用:辛温芳香,逐瘀温阳,驱

6、寒等功效药物;如:白芥子、苏子、麻黄、桂枝、竹沥、姜汁等。三、适合小暑节做的运动有哪些?夏季适宜游泳、散步、郊游等活动,能起到健脾、养生、生津之效。游泳健身运动,早在诗经中就有“泳之游之”的词句,游泳既能消暑取凉,又能从中得到乐趣与锻炼。专家建议,游泳要注意不要空腹游泳或者饭后立即游泳,而且游泳时间不要过长,以半小时为宜,下水前要做些适当的运动热身。散步、郊游,能让人节欲守神,善于满足,以保持乐观的情绪,戒燥戒怒,努力培养自己处事不惊,遇事不乱的心态。如内经所说 “ 更宜调息净心,常好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心热矣”,做到心静。四、小暑节气从穴位入手护佑脾胃肾是先天之本,脾

7、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但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有6 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

8、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脱穴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这 4 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 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 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 寸)能养脾胃;命门(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助人为乐足三里:从中医经络学来看,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合穴即全身经脉流注会合

9、的穴位,治脏腑疾患,尤其擅长治疗腹部疾患。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四总穴歌中有这样一句口诀说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取它来治。不仅如此,足三里穴还是一个长寿大穴。若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现代人平时应酬特别多,饮食无规律,夜生活过于丰富,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因此胃肠方面最容易出问题,如胃痛、胃胀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如何取穴呢?站立,把同侧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向下,食指按在胫骨上,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按摩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处按压,每次 5

10、10分钟,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着,难免感觉体乏肢酸,可在休息时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每次 510分钟,即感疲劳顿消,步履轻盈。总的来说,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从足三里穴调治。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产后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每天按揉此穴来缓解。腹泻克星有天枢:天热出门在外,或贪食冷饮,或饮食不洁,常导致腹泻。有些人一腹泻就吃止泻药,殊不知,很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此时若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会隐藏真正的病因,延误治疗。这时针灸穴位便体现了优势

11、。腹泻病位虽在肠,但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其中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牵连肠腑,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而发生腹泻。若是因不洁饮食或感受寒冷发生腹泻,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疗法来缓解。其中,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清与泌浊,营养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则排出,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转站。天枢穴在肚脐旁2 寸处,为胃经要穴,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能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一般来说,便秘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以助肠蠕动;还可用两拇指点按天枢穴,尤以左侧天枢穴为要,从而促进排便。而腹泻属于寒性,可用灸法。灸时躺在床上,两天枢穴各灸20 分钟,同时再灸神阙穴(即肚脐)数分钟。除了天枢穴外,还可灸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