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第1页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第2页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第3页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第4页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黄洁扬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年轻时虽有积极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一 孔子德

2、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重德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

3、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力量。2、为仁“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第一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子曰:“爱人”。一般说来,儒家是主张“亲亲而民”的。这就是从亲子之爱出发,推己及人,

4、从爱有等差扩展到广泛的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爱人”仅仅理解为奴隶主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爱,因为,它还包括着对广大庶民、奴隶的“仁爱”。第二是“克己复礼”。孔子讲的礼,是以仁德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内容,把礼作为修身治国、整齐上下的经纬。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非分的私欲,让君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刻以伦理道德的原则约束自己,使他们守其道,实行轻剥削、轻压迫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风气,使国家出现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第三是“孝悌”。孝悌是孔子直接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5、立而道尘。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父子之间的爱,悌是弟兄之间的爱,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很重视孝悌的教育,这说明孔子强调德育注重内心情感这一特色。在道德观念上,孔子进而把孝加于发展,延伸并与忠联系起来,以事父母之心事君。从骨肉亲情引向社会政治统治,这就是孔子从齐家到治国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道德教育特征。3、克己守道孔子主张在与人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所谓“克己复礼” 。在与人相处时,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克服个人非分的欲望,不为损人利己的事,从而达到仁德的要求。二 德育原则观

6、孔子德育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追求道与德的兼顾孔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既注重道德规范的教养,又注意道德意识、道德情操的教育。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有表面的规范言行,而内心却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只是一个伪君子。(二提倡道德修养应该从自身做起自我修养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他的道德格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他所提倡的推己及人的思想也是“推爱及人”,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伦关系的和睦。推己及人之道还体现了孔子关于个人、家庭、国家层层相连的社会观,即由个人的修身而及于治家,再及于治国。(三智、仁、勇并举孔子认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必须

7、兼有三德。“智”是深通君子之道的精神境界,它可以使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趋利避害。“勇”包含了见义勇为的思想,勉励行道的精神,刚强而坚毅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污的气节,承担重任的气概以及为道义而献身的精神。三者中“仁”的地位最高,对“智”和“勇”起统帅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仁”,道德修养仍不全面。仁而无智,仁而无勇,既不能和理解仁德,更不能实施、捍卫仁德,所以,“智”、“勇”要受“仁”的制约。三 德育评价观(一重道义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义和利的问题。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并不反对利,只是他认为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利应服从义。孔子告戒人们,修德之人要“见德思义”、“见利

8、思义”,不要“见利忘义”。(二重大节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应重大节而不要拘泥于小节,并以管仲为例。管仲因国亡,而被敌国齐俘获,并辅助齐国君称霸春秋。虽然管仲在辅助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得民心的做法,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孔子评价管仲时认为其是“小节无损”(三不以成败论英雄道德评价重在评价一个人的品德,而不在其人的成败。因此,人时应“以立德为上,立功次之,立言为下”。四 道德方法观(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一书中曾说:“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产生的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性的。而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

9、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

10、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 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

11、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二是示范。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同时认为以身作则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五陶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提倡用诗歌、音乐来陶冶弟子的性情,认为艺术与精神是相互影响的,诗歌、音乐对人的精神丰富和品格的形成、完善具有教化作用。孔子认为“兴于诗

12、,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他对诗经、音乐的对人的教化作用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因为看重诗歌、音乐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所以他很重视培养学尘的学习兴趣。同时,孔子也很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引入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快,“欲罢不能”。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孔子的学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孔子的德育思想的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待孔子的态度是我们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试金石。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

13、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予总结,承继这一分遗产。”山此可见,孔子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必须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是特定历史背暴下对教育所提出的特殊的要求,它的任务在于,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条件下,通过塑造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在一套统一的道德思想指导下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大变革曾使两干多年前的孔子认识到“饰礼乐,选人伦”教化民众、统一思想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也处于一个山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的关键时期,而对形形色色的思想

14、的冲击,也必须确立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教育人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牢牢地在全社会扎根,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3.2必须加强道德规范建设,界定好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大力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坚决反对的,这是道德教育的根据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就没有成功的道德教育。孔子非常注意对道德规范的建设,经他整理的以及他自己创立的道德规范,为人们确立了一系列有章可循有礼可依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义利之辨、价值之争还常常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取

15、向变得无所适从,人们迫切呼唤着完整科学的道德规范的确立。学校道德教育也只有以道德规范为根据来展开,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一贯的道德品质的道德人。3.3必须优化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撑,道德教育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社会现实的文化、政治、法律、舆论等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现实生活混乱,道德教育必然举步维艰。有人尖锐地指出了当前道德教育中的模式的教育效果值得深思。所以,要真正实现当前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教育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优化,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建设

16、,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最大程度地惩恶扬善,遏止腐败,创造一个令人信服,共同认可的道德教育大环境。3.4道德教育必须依靠综合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构建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文化素质、科学意识、审美能力、哲学修养、体质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孔子为我们做了成功的尝试。在现代社会,没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不会有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人类认知领域的空前拓展, 已使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知识等修养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实践能力才是先进觉悟、高尚道德最可靠的墓础。山此可见,道德教育必须依靠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审美、体制等综合教育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必须为

17、当代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重视。3.5必须探索道德教育新方法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也适用于德育工作。孔子在其德育实践中,紧紧抓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能针对具体的对象作出大意相同又各有侧重的回答。如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o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其它关于“礼”、“孝”、“政”、“士”、“君子”等问题,孔子的回答也多是因人而异。 ·其次,对不同学生

18、提出的同一问题,针对提出人的不同特点作出含义完全不同的回答。如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问时,孔子回答:“行之”。子路问时,孔子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这使当时在场的学生觉得很奇怪。确实,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回答有些反复无常、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所以教育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第三,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针对其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回答。例如,子路好勇,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当他提出“君子尚勇乎”的问题时,孔子回答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把道义作为最高尚的

19、品德。君子有勇武而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武而没有道义就会去做强盗。”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认识到,要使学尘获得渊博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学生反复思考,将要明白而未明白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反复默想,要想说出而说不出时,我不去丌导他。列举一个道理而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就不再教育他了。孔子论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做法是(

20、1一定要在学生“心求同而未得”的时候才给开导,引导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努力的基础上:(2一定要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给予提示,使水到渠成:(3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以一证三,培养推理能力。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在论语.公冶长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一个器皿。” 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孔子的意思是从个

21、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可见,孔子的教育正是启发式教育。孔子的教育活动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器容;“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跟教学规律相违背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象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喧宾夺主,以体

22、现学生的主体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 自己做好,即使不命令(士兵也会跟从:自己不做好,即使命令(士兵也不跟从。这句话虽然是就“从政” 说的,但对于德育教育也完全适用。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思想的实 践者。例如,孔子要求学生“好古敏学”,“学而不厌”;他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自己 就“每事问”,虚心求教;他要求学生确立志向,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在论语一书中,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要以身作则,就要做到言传身教,把“有言 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他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言传”时,更应该 注意“身教”,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带头作用

23、,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54 灵活运用表扬与批评 孔子很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去教育学生,正如他运用因材施教一样,表扬和 批评也是以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依据,是建立在对学生特点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的。 首先,孔子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表扬和批评。例如对颜渊,因其自觉性很 强,孔子对他总是以表扬为主。在论语中表扬他的文字有十多处,几乎没有什么批 评。而对于子路,则因为他秉性“伉直”,又骄傲自大,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经常批 评他。其次,孔子又善于针对同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同一心理特点,有时表扬,有 时批评,甚至在同一场合下,有时是先抑后扬,有时是先扬后抑。例如对子路,当他表 现出好的心理品

24、质时,就给予表扬。但当他出现消极的心理品质时,就给予批评。有一 次,子路问孔子:“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很不高兴,当 时就指责说:“是故恶乎妄者。” (o 又如,有一次,孔子因情绪不好,对子路说:“道不 行,乘筏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本是孔子一时感慨所说的话,但素有傲气的子路 听后却飘飘然起来。孔子见此情景,觉得影响不好,便立即改口说:“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还有一次,“子路鼓瑟,有北鄙之声”。孔子对他很不客气地说:“山之瑟, 奚为于丘之门?”其它学生一听,觉得老师似乎是在下逐客令了,于是便“不敬子路”。 孔子见此情景,也感到影响不好,便又连忙改口说:“山也升

25、堂矣,未入于室也。” 355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 重要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要循序渐 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孔子要求学生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其中,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最为强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我们由此可见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总之,孔子在平时 的教育活动中,是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孔子注重学

26、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 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 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可惜的是,目前教育中有相当多的教师仍没有摆脱只教知识不教 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自己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然后通过分析把它灌输给学生,这 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离开 教师就手足无措。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像孔子那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56 提倡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提倡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 得好,必须心情

27、舒畅。所以孔子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而指出学习是 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意思是说:对于学问和事业,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 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由此可见,孔子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 学习态度的相比较,一层一层深入,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界,使 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适当地表扬学生,提高他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